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民间节日,端午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后的重要节日食品,长期以来一直是端午节文化最重要的象征和节日象征。但关于粽子的起源,我们从小就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民间节日,端午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后的重要节日食品,长期以来一直是端午节文化最重要的象征和节日象征。但关于粽子的起源,我们从小就很熟悉,都是楚人为了纪念汨罗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最早记载于南朝梁朝文学家吴筠。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后来,据说屈原投河后,为了防止鱼虾蟹吃屈原的尸体,楚地的人们就用茭白叶包裹糯米,捆起来扔到河里喂鱼。这样满满的鱼虾蟹自然不会再吃屈原的尸体,可见人民对楚汉英雄的喜爱。

虽然这个关于粽子起源的传说充满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感激,但这显然是一种补充理论,而不是历史真相。早在屈原诞生前300年,百越地区就已经有了将小米包成喇叭状(玉米小米,与现代粽子非常接近)或将大米封入竹筒中烘烤(筒粽子)投入江中的习俗。那么问题来了,粽子是怎么来的?

关于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周时期的“方志”,包括: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

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虽然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晋,但是它的存在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首先,这里的“粟米”就是我们所说的粽子,《聚韵寄韵》里有“粟米”。或者包饺子。“其中的角大约是粽子的形状,小米就是小米,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糯米。可见古代最早的时候包粽子的做法和现在差别不大。只是绝大多数粽子都是用箬叶包裹的。《说文解字》和《风土记》中有两种说法,也就是说古代粽子绝大多数是用箬叶和茭白叶(茭白)包裹的。

既然来了,不妨猜一猜。粽子最早的作用会是军需品吗?众所周知,俗话说“军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军队长期作战的重中之重,自然对军需的要求也变高了。它不仅便于携带和运输,而且比普通食品更便于食用和储存。这些条件粽子其实都能满足,自然就成了军需的不二之选。

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但在目前的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记载粽子作为军粮的作用,而是在《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夏之月,命人收芦”。可以肯定的是,芦苇叶在当时确实是作为军需品和粮草使用的,但是芦苇叶不能直接食用,即使作为药材,也不需要太多。而且芦苇叶一直到现在都是用来包粽子的,所以用粽子做军需品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推测。

除了军用物资,更确定的是粽子最早用于祭祀。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神兽叫“黑玉”,头上长着一只独角,能辩是非,所以又叫独角兽。此外,在早期社会,有角的大型有蹄动物是人类最重要的动物力量,如牛、羊等,逐渐形成了一种另类的崇拜,即角崇拜。

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祭祀是中国文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人们要么祈祷好天气,要么祈祷没有灾难或疾病。也就是祭祀,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贡品。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开始模仿动物角的形状,用野生的叶子制作角粟。这是粽子最早的起源。在东晋王凡的《祖制》中,明确记载了人们在盛夏用角粟祭祖的习俗。

所以在这里,粽子的起源基本解决了,就是祭祀或者军需。这种情况下,问题又来了。粽子为什么会成为屈原的祭品?

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这其实涉及到当时楚国的一个神话传说。据说是在汉代建武年间的五月五日,人们在汨罗江边抛撒面粉团,以纪念屈原。忽然,一阵香风从西南方向飘来,一个剪云高冠、美玉玉佩、腰间挎剑的老者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一看,这不是屈原吗?于是他们敬礼。告诉大家,屈原现在是“河伯”,掌管楚国的江河。

众人又问屈原,"我们每年向您祭祀的粗粮还顺利么?"屈原回答道,"你们的心意善良,可惜东西多被鱼虾吃了。"众人听完愤愤不平,于是说,"那就把江中的鱼虾全部捕完就可以了"。屈原连忙制止说,"不可以,你们这样子那鱼虾的生命怎么办呢?"正当众人左右为难,无可奈何的时候,屈原说,"可以用粽叶裹饭,做成尖角状态,鱼虾误认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然后系上五色丝,可以镇住蛟龙不再作恶,保江河平静"。说罢,屈原随即飘然而去。

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这个故事记载在吴筠的《续凯奇记》中,这是最早的关于粽子来源于屈原记忆的说法。但吴军万万没想到,自己定制编的故事会被后人剪掉,也就是“屈原变河伯,教五色丝饺”,这是老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吃屈原的尸体,直接编出来的。如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向江中投掷五颜六色的粽子以祭拜镇龙的习俗,并伴有龙舟赛。

其实我们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这一段。屈原在他面前地位很高。他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奠基人,但地位仍远非一般人可比。在那个普通人不读书的年代,普通人对屈原了解不多。屈原的名声只有文人才尊重,普通人是不可能包粽子纪念屈原的。

粽子的由来(秭归粽子的来历)

直到吴筠在《续集》中完成了这个民间传说,讲的是“角崇拜”、“祭祀活动”、“河伯崇拜”、“龙舟文化”的结合,最后“发明”了粽子屈原起源的理论,被民间一一接受。这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故事。

但退一万步讲,除了官方对屈原的大规模祭拜活动,现在民间包粽子大多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留作端午节祭祖的习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877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