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有什么节日(十一月有什么节日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社作者:白祖凯傅熊志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很久以前就和纪念屈原结合了。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

来源:中国新闻社

十一月有什么节日(十一月有什么节日中国)插图

作者:白祖凯傅熊志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很久以前就和纪念屈原结合了。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何塞·马蒂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屈原作品和精神价值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探究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新社“东西问”近日采访了湖南汨罗市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原馆长、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刘士林,解析屈原和端午节成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深层原因。

采访记录总结如下:

中新社:端午节的起源涵盖占星文化、人文哲学等多个方面,融合了各种民俗。包含着怎样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刘士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其起源的传说有十余种,因地域、民族而异,纪念的人物或崇拜的神灵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伴随着农耕文化和华夏先民对龙的信仰而逐渐形成的。占星文化其实就是龙文化,因为先民认为龙操纵风、雨、雷,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需要向龙献祭。尤其是农历五月初五前后,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又是风雨雷电的高峰期,自然成为端午节的最佳选择,这是祖先创造的一种祭祀文化。

端午节“划龙舟”仪式。中新社记者陈楚红摄

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于国。当地人出于对屈原的敬仰和热爱,把端午节和其他节日的所有活动和习俗都献给了他。端午节的内涵也从祭龙变为纪念爱国爱民的屈博士,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可分为原始习俗和源于屈原的习俗。最初的核心主题是驱散瘟疫,消除邪恶,消除灾难,治愈疾病,如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和平繁荣的仪式,如悬挂菖蒲和艾叶,也被用来消灾防疫,祈求健康和安全。

屈原投河自尽后,这个习俗升级为一种精神寄托。比如过去龙舟是龙祭仪式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和屈原没有关系。但赛龙舟的寓意是,楚国为了防止鱼虾吃屈原的尸体,用龙舟驱散河里的鱼。端午节的习俗不仅是祭祀,也是纪念,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赛龙舟也体现了人们的凝聚力和拼搏、竞争的精神。

端午节汨罗江上的龙舟。中新社汨罗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社:纪念屈原的习俗是如何成为全国性节日并流传至今的?

刘士林:南北朝以前,屈原只是作为一个文化人被记载在汉代的历史中。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权经历了长期的分裂,统治者和人民都希望出现统一的局面。因此,通过节日的气氛,他们实现了精神上的平衡和心理上的补偿。据南朝《宋书》记载,在端午节期间,南朝刘裕常送一些杂色的粽子给北魏太皇,节日成为促进族际交流的载体。

在当时,屈原等历史人物长期受到人们的尊敬,但没有明确的纪念方式。随着端午节的神秘气氛逐渐消失,据说这些历史人物的死亡日期恰好在5月5日左右。天然的联系使它们逐渐捆绑在一起,产生了祭祀、娱乐、保健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中新社记者:中国端午“申遗”是三省四地的“联袂”。为什么屈原和端午节能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刘士林:端午节在中国的重要性几乎仅次于春节,它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源于驱毒避邪的节日习俗,以及各地祭祀、娱乐、保健等多种民俗活动,主要包括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植艾叶、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的活动略有不同。

人们在端午节包粽子。中新社汨罗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联装”证明了端午节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文化基础,也有利于将这一习俗呈现给全世界。

端午节的习俗已经成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髓,体现了民族凝聚力。屈原的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庆祝端午节。

同时,端午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现存的各种祭祀仪式是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清晰记录了中华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

中新社: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端午节习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实践端午节?

刘士林:东亚和东南亚的日韩越等国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只是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根源都来自中国。

保护端午节遗产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激发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唤起人们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的重新思考,使抢救保护更加科学规范。

如今,对于很多节日习俗,我们应该在注重形式的前提下,挖掘和保护形式内部的文化。在市场经济下,如何恢复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探索。

中新社记者:端午节已经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什么借鉴意义?如何加强对中国几千年的古文化和无形资产的保护?

刘士林:端午节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被世界认可,主要是因为其固有的文化特征——民族爱国主义,这是无国界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沟通。节日是促进这种理解和交流的良好载体。

来自美国加州的母女做了五颜六色的粽子来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新社记者张力军摄

除了端午节,春节也走出了国门。春节到来时,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向海外华人发来贺信或直接参加当地的活动,体验祥和喜庆的节日文化。他们的贺信其实是对中国文化尊重的表达。也说明中国文化不仅可以“走出去”,还可以成为与西方沟通的桥梁和友谊的象征。

要更好地保护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古文化,首先要通过创新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形成传承。其次,要更积极地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可、体验,从而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和传承。

然后,要通过各种活动载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比如端午节后,你要划龙舟,吃粽子,自己去体验,而不是把它锁在柜子里,只存在书里。

受访者简介:

中新社记者傅经纬摄

刘士林,1942年11月生于湖南汨罗。湖南汨罗市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馆长。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湖南省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唯一出席第一届至第十八届年会的中国屈原学会屈原专家。出版屈原研究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撰写电视教学片《屈原》剧本。

原标题:刘士林:屈原和端午节,为什么能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事情要问”

正文:一个赵颖

照片:张兴龙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77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