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功效(茵陈的副作用有哪些)

茵陈蒿,别名牛至、白浩、鼠爪、田奈里、陈印、马咸、棉陈印、黄花蒿、安芦草,拉丁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菊科牛至属植物茵陈蒿,冬天不会

茵陈功效(茵陈的副作用有哪些)插图

茵陈蒿,别名牛至、白浩、鼠爪、田奈里、陈印、马咸、棉陈印、黄花蒿、安芦草,拉丁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菊科牛至属植物茵陈蒿,冬天不会枯死,春天却在诞生,因陈或茵陈蒿而得名。到了夏天,它的幼苗变成了蒿,所以又叫茵陈蒿。在中国,人们仍然有将米粉做成饼和球的习惯。茵陈蒿作为一种蔬菜,幼苗要采摘,老药材是茵陈蒿。所以有“二月苦艾,五月苦艾”的说法。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国低海拔地区的河岸和低坡。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俗称“茵陈”。秋季俗称“茵陈蒿”。

归经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6 ~ 15g。外用,煎服,熏洗。

储存: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对于湿热熏蒸引起的黄疸,可单剂煎服。也可与大黄、栀子配伍。小便不利者,还可与泽泻、猪苓同用。本品具有良好的退黄作用,故除湿热黄疸外,还可用于寒湿或体阳不足所致的阴黄症。但宜与温中散寒药配伍,如附子、生姜等,以祛阴寒退黄。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以茵陈、炒鲫鱼为原料,用武火煮沸一小时饮用,能有效疏肝、清肝热。

主要功效

陈清热利尿;黄色。适应症:黄疸、排尿困难、瘙痒、感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利胆、保肝、解热、抗炎、降血脂、降血压、扩冠等作用。

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 张仲景茵陈蒿汤) [2] 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3]

茵陈功效(茵陈的副作用有哪些)插图(1)

1.药物来源

茵陈蒿来源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茵陈蒿的幼苗。春天的幼苗通常在长到6到10厘米时收获。民间有句谚语叫“三月四月蒿草,五六月当柴烧。”也就是说,用刚长出来的苗比较好,但是长老了以后就不好用了。

茵陈蒿是多年生植物。它能熬过冬天。陈的意思是老。它是在老苗的基础上长出新苗,所以叫茵陈。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也说:“阳春三月,此谓生陈。天地生,万物荣。”陈志新的意思。所以春季顺应肝,夏季伤肝,说明茵陈主要与肝有关。

从颜色上看,茵陈呈灰白色或灰绿色。它全身密密麻麻长满白色绒毛,所以叫绵茵陈,像棉花一样。

2.药性

从它的性质和药物外观来看,它闻起来很香。嘴里有点苦,有点苦,基本都是淡,苦淡,平凉,有点凉。

归经主要归属于肝胆经,其性质有升有降。在医学方面,可以归为“风起”一类。有的医生认为它也能入脾胃经。其实从象的角度,药用部分和法象的角度,主要入肝经,包括胆经。

3.主要功效

茵陈蒿的味道很好闻,而且含有挥发性成分。如果是气机升降,则能疏肝解郁,使之芳香化湿。从味道上看,是苦的,但实际上以清淡为主。味道清淡,微苦,可以。光有泻下的作用,就是浸润、发汗、排尿。

在张先生的《发汗治病三法解读》中,这篇文章提到了淡嗅、淡漏的作用,即这种淡嗅可以发汗一点,同时可以排出尿液中的湿气。

那么结合茵陈的气和味,可以疏肝解郁,芳香化湿,帮助肝胆升阳,同时清肝利胆,利水利尿。那么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祛湿解郁,升阳利尿。这是它的主要功能。

病位主要在肝胆,故可治气湿、血湿。这个湿从发病角度可以分为寒湿和湿热。对于寒湿,要用草药温散风寒,对于湿热,要用火药清热燥湿。

那么如果是经典的气湿,主要是这个病人有湿疹和湿疮,肝胆经过的地方。那么,如果血液中有湿热,就会形成瘀热夹杂,这就是所谓的瘀热,然后就会形成黄疸。

3.1黄疸的治疗

按照阴证和阳证的辨证,黄疸有阳黄和阴黄,大家都很熟悉。这个黄疸到底是什么意思?黄疸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在其疾病前缀中具有危险性。众所周知,丹的意思是阳气上升。阳之黄疸,阴之黄疸,在这种情况下,黄疸其实就是气升病了。

阳气上升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实是肝,所以和黄疸有关系。无论是阳黄还是阴黄都有可能引起这种疾病,所以黄疸可以理解为阳气上升的疾病,而且会引起黄疸。如果殷琦没有生病,也会引起黄疸,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把黄疸分为阴证和阳证。

如果阳证黄疸热多于湿,有茵陈蒿汤,阴证黄疸湿多于热,我们有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的一个细节是,先煮茵陈蒿,再煮栀子和大黄。而且原著还说服茵陈蒿汤后,尿如皂角,黄上厕所。从尿中排出的是体内的湿热。

为什么要先煮茵陈?你可以考虑一下。

如果是阴黄、寒湿证,又有陈印四逆汤,就配茵陈蒿加四逆汤。所以这个病的病机其实就是阳不升阴不降。实际上,它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杨丹汤和银丹汤。这是一种由阴和杨琪的异常升降引起的疾病,重点是阳。

这种药是茵陈治疗黄疸的首选,但不能说所有黄疸都可以用茵陈治疗。在《金匮要略》中,我们有由于分娩和酒精中毒引起的女性黄疸。治疗女性黄疸有硝石明矾粉,治疗酒精中毒有栀子大黄汤。如果酒不愈合,时间长了会变黑。

3.2治疗腋下和阴囊多汗症

也可形成痹证、湿热痿证或湿热痹证。我们有李东垣先生的当归拈痛汤,也可以加茵陈。那么肝胆湿热的时候,也可以在腋窝、阴囊形成多汗。腋下多汗症,尤其是阴囊多汗症,可加入茵陈。有些患者出汗很多,但要看是寒湿型还是湿热型。寒湿湿热皆可加茵陈。

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达腹部。阴囊出汗的患者在临床上很常见。经常合并,在男科,前列腺炎经常出现。白带多发生在妇科,所以白带是湿证。湿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用茵陈。除了万带汤、一黄汤外,如果是肝胆经湿,有湿热下注,有寒湿下注,要根据情况选用。这是白带过多。

4.通用兼容性

那么茵陈有哪些常见的配伍呢?茵陈可以配合芳香类药物祛湿,因为茵陈本来就是芳香类药物。我们结合芳香类药物,比如我们结合香附疏肝解郁,或者紫苏叶薄荷叶。其中香附、紫苏叶性温,薄荷叶性凉,柴胡也可。当然柴胡有点苦,香气也不强。

然后,还可与入脾的芳香化湿药配伍,如藿香、佩兰、砂仁、豆蔻、草果等。,都是入脾的香祛湿药。是肝脾之气共升共散。经典的代表配方其实是苏祥粉,苏祥粉加茵陈效果也不错。

另一个配伍是温散寒药的配伍。如果是寒凝血瘀,可以结合附子、干姜、生姜、高良姜等温补散寒。若胃经湿,可加半夏或厚朴,或合白术。苍术当然主要是干脾,然后就是升阳的意思。

如果热盛,可以用苦寒清热止泻散,或者三黄、黄芩、黄连、黄柏,配合肝胆专用的龙胆草。还有经典的药有大黄和栀子,两者都是苦而寒的,但是栀子还是苦而寒的意思。

此外,它还与甘味和味淡的药物配伍。刚才提到的弱渗,可以和茯苓、猪苓、泽泻、通草、灯心草、薏苡仁等配伍。这些都是弱渗透药物,可以加强利尿作用,轻微出汗。

第五种配伍是升阳药的配伍。比如我们把柴胡、升麻、桔梗合起来养阳气。这种配伍在临床上应用不多,但也可以类比使用,因为茵陈已经有升阳的作用,它可以辅助肝气的上升。如果有湿热,还可以加秦艽,也是很常用的药。这些是它的一些常见的兼容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304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