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的反义词熟识细腻反义词(熟识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为什么是“一壶浊酒”——诗歌中的“浊酒”意象作者:陈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邵阳大学文学院讲师)和王杰群(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壶

为什么是“一壶浊酒”

——诗歌中的“浊酒”意象

作者:陈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邵阳大学文学院讲师)和王杰群(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壶浊酒喜相逢”“心痛倦是我酒里的一片厚尘”“一杯浊酒作万里家”……在传统诗词中,“浊酒”是一个频繁出现又难以忽视的意象。从唐宋诗词到明清诗词再到现代诗词,“浊酒”时有出现。什么是“浊酒”,它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意蕴是什么,在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

农耕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求外,还有剩余。在“果酒”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用谷物酿酒。用小米、大米等糯质原料酿造的谷物酒,经过蒸煮、曲发酵,最后压榨,呈黄色,看起来比较浑浊,通常不经过滤沉淀,有部分酒渣残留其中,故称“黄酒”或“浊酒”。唐诗中,“浊酒”还有“蚁浮”、“浮蚁”、“醪”等别称。浊酒的酿造工艺简单,相对无味,普通百姓家庭也能酿造。陆游的诗有“农家蜡酒”,即浊酒。与“浊酒”相对应的是“清酒”,由小米、玉米等粘性小的谷物酿造蒸馏而成。酒精浓度高,糖分少,颜色相对清澈,饮用时无需过滤。清酒酿造工艺复杂,清酒醇厚甘甜,价格昂贵,古代一般为贵族享用。

甲骨文中有“酒”的记载,《周立》是记载“浊酒”的更早的书。周立把酒分为“五七三酒”,其中“五七”是相对清酒而言的“浊酒”。酒最早用于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最终形成了一种酒文化。许多学者参与了酒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其中浊酒作为一种意象,比清酒更能代表一种大众趣味和共同气质。诗歌中的“浊酒”也更为读者所熟悉,许多以“浊酒”为意象的诗歌成为文学经典,广为流传。

陶渊明应该是第一个让“浊酒”这个词被人们重视和引用的人。陶渊明一生嗜酒如命,诗中多次提到“污酒”,如“何以称我清净,污酒自陶”(己巳年九月九日),“可以靠污酒”(十九饮)。在陶渊明的诗中,“污酒”体现了他清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唐代以后,“酒”的意象更频繁地进入诗歌,并逐渐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独特载体。纵观唐代的诗歌,最典型的是诗人李白,他喜欢用酒意象,如“兰陵酒郁金香”,“纯酒成本,为金杯,一万铜钱一酒壶”。其中《清酒》既表现了李白张扬的生命力,又体现了他浪漫豪迈的人生态度和诗风。

但显而易见,诗人更喜欢写“浊酒”来表达自己经历困难后的孤独和抑郁之情。比如白居易在《高兴》中写道:“莺啼花落,一壶浊酒送残春,可惜。”杜甫晚年的名篇《登高》和《祸兮霜降鬓,心痛倦是我酒里的浓尘》描写了杜甫晚年的沉寂和艰难。苏轼在《正月二十,遣盘古国屺亭县三人至皇后城东禅园》中说:“几亩荒园随我留,半瓶浊酒待文君。”陆游甚至在很多诗中用“浊酒”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杂感》中,他写道:“一杯浊酒使你沉醉,七十年你笑我忧。”还有“那瓶浊酒未满”,“但有老壶浊酒”,“浊酒是恋爱前喝的”。杨慎的《江林仙》加在《三国演义》的开头,“一壶浊酒似相逢,古今万物皆是笑谈”,表达了一种经历世事沧桑后的豁达。在李叔同的送别词中,“一壶浊酒将君乐,今夜与梦寒永别”,用来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浑浊的酒和《告别梦寒》共同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气氛。

清酒和浊酒都可以表达个人情感,但浊酒被赋予了一种沧桑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的“心痛和厌倦是我酒里的一股浓尘”和范仲淹的“一杯浊酒尽万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杜甫的诗中,“浊酒”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浊酒求凌涛》(《致河南印伟父》)、《林中暗苔浊酒》、《满兴六首九首》等。“浊酒”和杜甫“诗史”的定位,恰好与他悲悯世界的思想和忧世伤生的心境相契合。在范仲淹的诗中,虽然只有一句名句“一杯污浊的酒使万里归”,但却非常有名,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相得益彰。

杜甫与范仲淹的诗,基本确立了诗人借“浊酒”抒发家国情怀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后世得到了继承。清末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船满眠,而我徘徊,魂飞于一场浑酒之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赤子之心。现代秋瑾在《黄海船上的日本人,看日俄战争地图》一书中写道:“污酒不卖忧国之泪,救国当争人才”,表达了她希望天下有志之士同心协力救国的家国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蕴含着作者情怀的“浊酒”体现了他们对家国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们为民生做出巨大贡献的志向。

可以说,中国诗酒文化中的“浊酒”意象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浊酒"的意象融入其中,从而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带有"浊酒"味道的诗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既表达了一种个人情感,又呈现了一种家国情怀,从而使诗歌逐渐经典化。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沉浮,都是通过诗歌中的“浊酒”意象来呈现的。个人的情感和家国情怀在一壶“浊酒”中相遇,酝酿发酵,形成阴郁失意的诗风和深邃凝重的家国情怀。这些以“浊酒”为纽带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经典的美学风格,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1日1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163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