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估算应该怎样教(约等于≈口诀)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对多个数字乘以一个数字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思路。2.能够运用多位数乘法估算知识解

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对多个数字乘以一个数字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思路。

2.能够运用多位数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为学生创造空的空间,积极探索估算知识,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增强学好估算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估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设计构思

是估计数,其策略是通过数感来把握数的大概范围。人对事物的处理,甚至判断一个决策的可行性,往往都要靠估计。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计来解决问题,估计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估算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灵活运用估算策略。通过发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对估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学会思考实际问题,养成估算意识和习惯。所以在估算材料的选择上,我选择学生最熟悉、最现实、最感兴趣的例子,让学生产生估算的欲望;在估算方法的形成中,学生通过思考、报告、比较,掌握一般方法,同时形成一些策略(如预测、调整、优化等。)根据他们的实际生活。知识层面上的一点延伸,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作用;在教育教学效果上,努力达到目标要求。

教科书分析

口算乘法教学中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是把两三位数当作十或百的整数来计算的。把估算放在整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后面,既能进一步巩固口算,又便于学生理解估算方法。教材通过创设一个需要估计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估计的必要性,进而找到一种把数估计为十或百的最接近的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估计的意识。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展示情景图片(学生旅行的照片)

老师:你熟悉这幅画吗?你知道它在哪里吗?

播放旅游视频

老师:你认识这些人吗?他们在做什么?

老师:学生喜欢参观和旅游。今天,老师将带你参观科技馆。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吸收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产生估算的需要。)

第二,探索新知识

(一)购票问题

老师:首先,让我们去太空博物馆。看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1.(多媒体演示)“每张票8元。夏令营里有29个学生要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老师:学生们从题目中学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张票在8元,夏令营有29个学生参观。)

老师:我们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带250块钱够吗?)

老师:那么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情况下不够呢?谁来告诉我?

生:门票价格250以上的,不够;如果不到250,就够了。如果等于250,那就刚刚好。

老师:250元够吗?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你作业本上的上述公式。

学生独立计算。

老师:谁来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29×8=232元。250元就够了。(写在黑板上)

老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我们也可以估算一下。29×8才240左右,240元比250元小,够用了。(板书)。29×8≈240(人民币)A: 250元够了。

师:这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更容易计算,更能解决问题,

生:第二种。

老师: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只需要估算就可以解决,所以不需要计算确切的数字。

(如果学生还是说不出来,老师会适时提示:像这样的问题,当足够了,我们只需要估计就可以了,不需要计算出一个准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计算出29×8等于多少就可以了。)

2.培养估算意识。

老师: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有思想的孩子。为了解决250元是否够用的问题,同学们想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计算出准确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另一种是只算出有多少个座位,你可以比较结果。

①29×8=

②29×8≈

老师:让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用哪种方法更容易解决?告诉我你的理由?

生:用第二种方法比较容易。就拿29当30乘以8,就能很快算出大概需要多少个座位?而且第一个太麻烦,用文字计算结果。

生:用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因为我们这里不需要精确的结果。我们可以用我们平时的经验来粗略的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对比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学生们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吗?老师真的很崇拜你。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够不够用的情况。一般我们不需要计算出一个准确的结果。通常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对比就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乘法估计的问题。(引出题目,板书。乘法估计)

总结:如何估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最简单的方法?生:估算两位数到最接近的整数十,然后用刚学的口算乘法算出估算结果。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培养估算意识的要求是:“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如果估算方法的学习脱离实际,忽略过程,为了传授知识而解释,那就只是纸上谈兵,从而造成学生的不适应。这个教学环节的例2,学生要独立思考,老师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把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建立模型,明确带250元钱够不够?让学生自主选择使用精确计算还是估算,以此来认识到估算来源于生活的需要。)

第三,练习巩固

1.如果92人参观,拿700块买票够吗?800元够吗?

2.三班有38个学生要去植物园,每个人需要5元的门票。刘先生带210元钱够吗?

3.为下面的公式选择正确的结果

(1)7×32=()

答:194

B.288

C.224

(2)

39×8=()

A.332

B.312

C.212

(3)44×9=()

A.396

B.446

C.354

4.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114分钟。绕地球5周12小时够吗?

第四,拓展实践

4.教师购买帐篷遇到的问题。

5.生活中的估计。

(设计理念: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大知识面,提高估算能力)

动词 (verb的缩写)整个课程的总结

老师:你今天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生活中很多问题用估算来解决更容易,但是当你学会估算的时候,就不需要精确计算了。算不算准确同样重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

黑板上的文字:

乘法估计

29×8≈240(人民币)

29×8 & lt;240,240 & lt;250

答:拿250元不够买票。

第六,教学反思

我对这门课的思考如下:

1.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又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角度不同,有些孩子还是先计算后估算,不能正确选择估算方法。比如估算“29×8”,他先把结果算出来得到232,再和250对比。这其实是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解决购物问题时,有的孩子估算后说够了,有的孩子通过计算知道够了。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有时候实际结果和我们估计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差距。像这样购物的估算问题,要大幅度估算,这样我们在购物的时候才不会把钱花光。

2.不过大部分孩子还是做得不错的,他们可以找到十个或者一百个的大概整数来估算,并让他们分享估算的方法和技巧。这种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风格和思维策略进行估计。

总之,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是一步步培养起来的,需要更多地去体验生活,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让他们养成估算的好习惯,了解估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用处,让他们主动进行估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787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