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什么意思(女生说理念)

文段红刚一切绘画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感悟和升华,中国画也不例外。总的来说,一个时代的绘画形式是怎样的,你遵循的艺术理念是什么?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

文段红刚

一切绘画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感悟和升华,中国画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一个时代的绘画形式是怎样的,你遵循的艺术理念是什么?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背景、文化取向、审美趣味,乃至经济状况、人文环境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画并不总是追求“画象”。确切地说,唐朝以前的中国画是相当写实的。从造型、色彩、结构等方面来看,画家们都追求像图像一样绘画,高度还原图像的真实色彩,以反映图像最真实的一面。

自宋代以来,在“文人画”兴盛之后,中国画逐渐以写意为主,忽视神似,注重神韵和笔感墨趣的体现。

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有两个主要原因。

理念是什么意思(女生说理念)

第一,与宋朝的文化取向有关。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大部分画家都由文人担当。在这个现实中,画家首先必须是文化修养深厚的文人,然后才是画家和书法家。

在这种文化取向的影响下,文人在作画时,要像创作文学作品一样,以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注入人格气质、思想情感、理想人格等元素。入画,使绘画成为集诗、画、书、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要实现诗书画合一,画家必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文化素养的文人,如北宋的苏轼、黄庭坚、文同、米芾,南宋的刘松年、唐力、夏贵、马援,元明清的赵孟頫、唐伯虎、董其昌、徐渭、郑板桥、八大山人。本质上都是文人,画画只是他们众多技能中的一项。

二是与“极必衰,极必反”有关。

到了宋代,中国绘画在现实主义方面达到了顶峰,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例如,唐代韩干的《缠马图》和韩云的《五牛图》,张轩和周舫的《仕女图》,宋徽宗的《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范宽的《出山记》,以及南宋的马援的《走歌图》,都以其细致准确的写实技法而闻名。

当一切都达到巅峰的时候,就一定会衰落,这是不可逆转的必然。同样,当中国画走到尽头,为了延续中国画的生命力,有创新意识的画家必然会从相反的方向去探索,这就为写意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土壤。

唐代以前,中国画追求意象,遵循以下绘画观念:

一是东晋绘画大师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唐代以前,中国画以人物画为主,东晋画家顾恺之无疑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画家之一。他在几十年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一句绘画观念的名言:“诚然空是把精神写在形式上,但用得好了,表现精神的兴致就没了。”

意思是在画人物画的时候,要把人物的内在精神用生动准确的形象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具体的图像作为参考,人物画是无法上传到神的。

其次,南梁著名画家、理论家谢赫提出了“物的象形字”。

谢赫·中国是美术史上第一位理论家。关于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他提出了著名的“谢赫六法”,即传神神韵、用笔骨法、象形字表物、用类设色、商位、摹仿。

“物象”是指画家描绘物象的形状时,必须以客观物象为依据。简单来说,他画的一定是他画的。比如画一匹马,马的脸型细长,体型矫健,四肢细长,肌肉结实,整体有优美的流线。这些都是马的基本特征。画马时,画师必须如实反映这些特征,才能画出合格的马。如果把一匹马画成驴或者骡子,那肯定是失败的作品。

第三,唐代著名的绘画理论家张继提出“师法外物是心之源”。

“师从外界,得自内心”就是绘画要以现实为基础。为了体现形象造型的美感,画家必须参照自然界中的形象进行模仿。但是,艺术的美不是模仿就能完成的,画家必须在作品中浓缩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张继的话经常被画家在写生时作为理论指导,既肯定了写实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写意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中国画由写实向写意过渡的艺术经验总结。

自宋代以来,中国画呈现多元化发展,写意逐渐成为主流,绘画不再被视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诞生了很多著名的绘画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四,北宋艺术大师苏轼总结的“不求神”。

苏轼“不求神”的绘画思想,在他的许多言论中都有所体现。苏轼在五言长律《延陵王主簿上画的两根断枝》中写道:画得像个孩子,就能看见你的邻居。诗一定是这首诗,你要知道你不是诗人。诗是统一的,巧妙的,清新的。栾鸟素描,赵昌绘声绘色。这两张图是什么,又细又轻,但是又细又匀。谁说一点红,谁就送无边春。

这些诗句解释了谈论中国画和衡量其质量的依据。第一句就直接提出,只看一幅画像不像,是一种非常幼稚的见解。

全诗强调形似的重要性,但不代表不形似。只是国画创作和欣赏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后来,苏轼在《韩杰画山》一文中作了更直接的评论,贬低形似,抬高形似。他说:“看文人的画,就像读天下的马,取其所感。如果是画家,往往只是骨刺、皮毛、谷壳、稻草,没什么帅的,看几脚就累了。"

苏轼这样说,是因为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画即将进入“写心”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常说中国画要追求形似或神韵。这个“神”其实是苏轼第一次提出来的,特指艺术家的主观精神。苏轼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拓性的艺术大师。在他的倡导下,“心画”,即追求写意和形似的国画,自元代以来迅速成为绘画的主流。

第五,北宋著名画论家、鉴赏家郭提出“画为心玺”。

郭和苏轼是同时代的人。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画论家,他在《画、记、注》一书中提出了许多鼓舞人心的艺术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画为心印》。原话说:心印,源于心,欲为迹,迹与心相合,谓之印。

绘画是精神印记的自然表达。

可以说这四个字在艺术史上影响深远,是国画创作和欣赏中的金字。

当然,宋代以后还有很多与写意有关的绘画思想,这里就不赘述了。喜欢艺术史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092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