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古人谈读书完整版翻译)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写点东西谈谈学习的原则和方法。读书治学不是什么新鲜事,读书治学的原则和方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要讲学习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首先要想到继承古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古人谈读书完整版翻译)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写点东西谈谈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读书治学不是什么新鲜事,读书治学的原则和方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要讲学习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首先要想到继承古人,然后再发扬光大。无中生有既不可能也不可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读书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的论述。本文重点讲“五要”“四烦”“三要”。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古人谈读书完整版翻译)

先说“五要”。

博学,审问,仔细思考,明辨,忠实实践。——中庸之道

这是《中庸》中关于读书治学的名句。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读书治学的要领。

学识渊博,学习要广泛涉猎;讯问、有针对性的询问和咨询;仔细思考,学会全面思考;区分清楚,形成清晰的判断;量力而行,用学到的知识和想法指导实践。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阐述这句经典的话。有人把前四个分句总结为“学、问、思、辨”,并强调在做好这四个字的基础上,最后才是“信”。也有人说,“知性思辨”的过程,其实就是“忠实实践”的过程。还有人甚至认为,学、问、思、辨、行是高级学习的五个步骤,应该按顺序进行,不应该交叉。

但在我看来,这五者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机械拆解。你不应该在做另一件事之前就决定必须做好哪一件。其实每个关键词后面,你都会看到其他几个关键词的影子。换句话说,在真正的读书治学过程中,这五者是必不可少的,看似无序,实则相互作用,相互启发。

《中庸》对这句话进一步展开解释如下:

有学,有学,有学,有学;问,问,知道,采取措施;有思想,有想法,有措施;有区别,有区别,有区别,有措施;做好了就做好了,就做好了。一个能做到,一个能做到。十个人能做,一千个人也能做。能做到这一点,蠢则智,柔则强。

你可以看到,在这段话中,“有夫……”这个句式反复出现。可以理解为“如果你不………………………………………………………………………………………………………………………………………………………………………………………………………………………………………………………………………………………………………………………这是关于智识思辨的深度……………………试想,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学、思、行五个方面既有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怎么会是书读不好,学不好呢?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古人谈读书完整版翻译)

先说“五要”,再说“四病”。

受读书之苦的学生不多,但默默无闻。如果你有足够的东西要学,你就不能学。——韩愈《送别元十八会六首》

这是韩愈的一组诗中的四句。因为是在说读书学习的问题,所以常常被人们挑出来,称为“劝谏诗”。其中提到了四个“苦”,即读书治学中令人担忧的四个问题。我更愿意用通俗的话叫它们“四苦诗”。

“读书吃亏的学生不多”只是在说“博学”的问题。没有博学,就不会有那么多与外界重叠的机会,也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隐含的是未知的”不仅仅是一个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问与辨的问题。“暗示什么”的过程也是一个“审问、仔细思考、明辨”的过程。

“我学得还不够。”读书学习有一个悖论。知识越广博,越卑微,越觉得自己无知。相反,知识越少越容易满足,无知者越容易有恃无恐。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不断地努力超越“无知”或“自满”的阶段,走向更高的学习高峰。

“你不能向病人学习。”恰恰是这句话,强调了“忠实行为”的问题。为了学习和研究,知行合一。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做得到的,不会做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尤其是读经典的时候,不能一纸一纸。你必须去打磨,去体验具体的东西,才能真正体会到经典的价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古人谈读书完整版翻译)

最后说说读书治学中的“三来三往”。

读书,有三,心、口、信。-弟子的规矩

这是《弟子规》里的话,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三件事,就是心、眼、口。但此声明并非《弟子规》作者原创,版权应归朱所有。

朱说:“我觉得读书有三层意思:心、眼、口。心不在此,眼不细看;心念不专一,却从波浪中读出,永远记不住,也记不了多久。第三个是最紧急的中心。当你的心准备好了,你的眼睛不就到了吗?”

可以看出,朱不仅强调“三至三”,而且特别强调在三至三中,“心最急,心最重”。因为只有“心在”,意念集中,眼口才会到位。

孟子云:“心之官思,思得之,不思不得。”

如果你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用脑子思考,那么一切都是空空谈。同时,说到根本,学习和治学是一种实践活动。读书治学不仅需要灵魂的全程参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综上所述,如果要我说,关于读书学习的“五要”“四烦”“三难”,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点,即“思”和“行”。

当然,无论“思考”还是“实践”,都需要每一个学者自己采取行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大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开动脑筋,多加练习。这样一篇读书治学的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我说什么,你看什么的层面,是不会有特别的价值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091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