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是多少米(1丈=多少尺=多少米)

《山海经》对名山的描写都是以“李”为原型的。要破译图海,就必须知道一里等于多少米。我们现在的一英里等于500米。但是在古代,一英里等于500米吗?据《春秋谷梁传

《山海经》对名山的描写都是以“李”为原型的。要破译图海,就必须知道一里等于多少米。

我们现在的一英里等于500米。但是在古代,一英里等于500米吗?据《春秋谷梁传》:“古人,三百步一里,谓之雷区。”53(李学勤主编,《春秋谷亮传注》,北京大学出版社,P204,1999年)也就是说,古代三百步为一里,方圆一里为九百亩,每百亩分为井字形的九块田,称为矿田。可见一里等于三百步。

然而,一步是多少米呢?

请看《汉书·礼记》:“古人以周八尺为一步,今以周六尺四寸为一步。.......古者百里,今者一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54(《礼记》清代孙希丹著,中华书局,P393,1989)《礼记》指出,周朝以前,是周迟八迟的一个步骤。周中采用八进制,如一尺高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达戴李记。主言":"布指寸,布手知尺,肘伸知搜,需十搜;堵一百步,进三百步。”《礼大日注集》引用蔡邕《专政》说:“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另一句引自《朱》的话,“八尺意为寻。”一,即人伸出手臂的长度,在周朝等于八尺,即一步的长度。西汉时采用十进制。

根据周朝的考古证据,周朝的一尺等于0.231米。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周朝的一步等于0.231*8=1.848米。戴一力为:300 * 8 * 0.231m = 554.4m汉朝的一步等于周朝的六尺四寸,那么汉朝的一步等于0.231*6+0.0231*4米,也就是1.4784米,一里等于443.52米。

可能有人会问,以我们现在人的正常步伐,最多能走0.5米。古代的人怎么可能一步就有1.848米?事实上,我们现在的这一步在古代被称为“剑”,而“大戴”。劝学”云,“不积跬步,不达千里。”57(方向:董志著《礼大日札记集》,P782,中华书局,2008年)。在这里,“一”和“不”是两个概念。《戴笠李记将吉焦解》引用《小二丫》说:“可以一蹴而就。”58(方向东,中华书局编《大礼集》,P784,2008)而这一步只是相对于行走的步伐而言的,并不是用来测距的。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古人并没有笨到用脚步一步一步的概念来测量。

《山海经》。《海外东经》上说:“皇帝命竖亥为步”。这里的步是推步的意思,指的是按照天文计算来测量两地的距离,而不是走路来测量两地的距离。

至少在大禹时代,中国的长度单位是有统一标准的,就是以人体的一定比例来衡量。例如,《大戴》说:“杀了我,说:‘对不起,于。“孔子说,‘列文之孙,鲧之子,又名温明。给闵可基,其德不还,其善可亲,其言可信;音即法,作为度,表示以上;卫尉牧牧,为纲而纪。”“59(方向东引自《大禹李继辉吉焦解解》,中华书局,2008年P62)这里的“声即法,正即度”,就是大禹以言为法,以身高为准绳。这里的规律其实就是规律,而不是前人所说的旋律。可以说,大禹是用文字而不是法律开启的。不要以为法律是战国以后才有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法典》就是乌尔纳在两河流域制定的。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已知的书面法典。《史记》记载:“去年二月,我东游打猎。至于代宗,我只希望能排在山河之中。那时,我看见东方的统治者,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日子,用同样的度量衡法。.......像典刑、五刑、鞭刑为官刑、掷刑为教刑、金为赎刑、灾,最后为贼刑。”东汉经学家郑玄解释说,“法”是一种旋律。60(司马迁简体中文版《二十四史》。《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P18版)与《尚书·顺典》有相同记载:“年二月,巡东,至于戴宗、柴。排名山川,后朝东。当月亮是对的,同样的法律措施。.......像典刑,五刑,鞭刑为官刑,掷刑为教刑,金为赎刑,灾赦,终贼刑。”东汉学者马融说:“法也是法。”61(等译《尚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P301)东汉郑把“法”解释为旋律,这是错误的。文章后面有五种刑罚,都是以罪责为依据制定的,早在姚舜禹时代就有了。尧舜禹时代就有刑法,大禹以言代法不是废话。

甚至到了周朝,它的规模也是统一规范的。《大礼注集》引用《说文解字》说:“周制、寸、尺、挚、搜、常、切,皆以人体为量。”这种规范是国家统一决定的,都源于人体。周步1.848米,等于同一个人的身高。这是纣王的高度,也是法步的长度。至于是哪个纣王,就不可考了。周现在比我们高多了!

知道周朝一步等于八尺,知道五藏山经中一步等于1.848米一里等于554.4米?还是汉代的一里等于443.52米?

我不能。

其实《五藏山经》已经给后人留下了破译密码,只是后人没有重视而已。山海经。Xi《词圣经》说:

“伊(糜)山,其上有许多母丹,叶红茎,黄花红实,其味鲜美,食之不饥。.......从沂山到中山,四百六十里,都是辉煌。怪鸟怪鱼很多,都是异物。

另一个西北四百二十里,叫钟山。"

请注意,此诗句正面写着“自鳌山至中山,四百六十里”,鳌山(m)背面讲述的是中山,上面写着“再西北四百二十里,名曰中山。”两者对比,可见《五藏山经》至少有两个尺度。有圣贤修改了经文的距离,后面的420里等于前面的460里。相继的“里”的音阶不同,比例关系是1.0952倍(460/420)。"西北四百二十里,名中山."这是一把大尺子;"从沂山到中山,有四百六十英里."这是一把小尺子。

那么这些大脚小脚有多长呢?

由于《山海经》形成于虞、夷之前,其历史时代与陶寺遗址相当。根据考古结果,陶寺遗址发现了一座长0.25米的中期墓的统治者。此外,在陶寺早期墓葬中还发现了一根长约2米的木杆。学者认为陶斯尺的长度为25厘米。

我们知道商尺是0.1695米,周秦尺是0.231米,汉尺是0.232到0.236米。在这些标尺中,只有陶寺尺和周池尺满足1.0952倍的关系。庙尺/周尺=0.25/0.231=1.08225次。1.08225倍的关系与1.0952倍的关系大致接近,都是1.1倍。尧、舜、禹在位时,陶寺的统治者是传说中的禹,他命伯夷撰写《山海经》。其对应的大尺基本接近陶司尺,其小尺应为周尺。

“至于钟山,自伊山起四百六十里,都一样。就是好多怪鸟怪鱼,全是异物。”这句话应该是周人或者周人的祖先加上去的,用的是0.231米的小尺,一步等于1.848米。

至于中山山,是四百六十里,一里等于三百步,一周一步是一点八四八米,那么对于中山山就是二十五万五千零二十四米。25024米在姚舜禹时期等于420英里,而在姚舜禹时期一英里等于607米。因为一英里有300步,在姚舜禹时期,一步等于2.024米。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结合五藏山经的里程来衡量世界了。

至于尧舜禹时期尺子的大小,我们其实可以忽略,因为《五藏山经》是以“里”为单位计算距离的,只有两点涉及步长,所以不需要用尺子。其实,我们可以大致猜测姚、时期的规模。因为姚舜禹的步长是2.024米,如果当时姚舜禹走十英尺,那么姚舜禹的一英尺等于20.24厘米;当时,如果以八只脚作为台阶,那么一只脚等于25.3厘米,这意味着姚舜禹时期可能有两种脚,一种是20厘米的脚,一种是25厘米的脚,前者以十只脚作为台阶,后者以八只脚作为台阶。无独有偶,陶寺遗址刚刚出土了一块早期的手表,木杆长2米,与步长一模一样,还出土了一把25厘米的尺子,年代中等。由此可以发现,陶寺遗址早期为十尺,中期为八尺。前期20 cm左右,中期25 cm,台阶都是2.024米,四舍五入到2米。

其实陶寺遗址的台阶大小才是标准,最接近历史!原因如下:第一,尧舜大禹时期,度量衡统一。史书上说:“去年二月,我巡视东方。至于代宗、柴。观山川,后东,时正,测同法。”63陈祥民等译《尚书》,第301页,2008年。由此可见,法、度、量、衡在尧、舜、禹时代是统一的,步、步在尧、舜、禹时代是统一的、规范的;此外,大禹还说李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里的度是指尺度。可见大禹时期对尺度是有统一标准的。第二,陶寺遗址的考古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之间,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姚舜禹就在这个时期。帝尧、帝舜、大禹曾经统一度量衡。陶寺遗址是不是帝尧的都城并不重要,只要陶寺遗址的步长在姚舜禹度量衡的统一标准之内。三、刘欣《西汉山海经表》曰:“已定山海经者,因唐瑜之际……于送别九州,让土为贡,并得善恶等物,写山海经。”64(郭璞注《山海经》日本早稻田大学未央书屋印,1934年P22)东汉无神论者王充也说,“禹治水,擅记外物,海外山遍,其注作《山海经》。”65(袁华中、王冲等译,《论衡》,第97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山海经》为余、伯夷所撰,这是前人公认的。《中国史传》中于、易的历史时期与陶寺遗址的历史时期接近。

问题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人是如何测量古籍的大小并加以改正的?

这个问题可以用晋代王甲在《集解记》中提到的数据来说明。《史记·失传》云:“帝尧在位,盛德和合。在洛河岸边,你得到一把玉版的方尺,上面画着天地的形状。又得金玉之荣,言列之,录天地之始。”66(王甲写齐志平校对《回忆集札记》,中华书局,P22,1981)。记载显示,尧帝时,在和合、一带发现了玉盘,玉盘上刻有天地的形状,还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金玉牌,记载着天地的形成。天地的形状是什么?是天官图和山海图。天图就是天空图或者星图,山图就是地图数据。说白了,“一枚金玉富于美,字明玉”就是一块刻有字的玉。这是帝尧发现的尧以前天文、地理、历史的珍贵记录。在描绘天地形状的玉盘的同时,还有一把方尺,是姚破解古地图的重要工具!有了地图和平方英尺的史料,姚破译古地图是完全可能的。这个很久没有被重视了。

所以,古代的圣贤也一定像姚一样,有上一代的玉盘和方尺,有天地地图,有的甚至还有书(不一定只是地图),就能画出世界,整理出山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6071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