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对脾胃的作用)

乌头,被古人誉为“化阴为阳之功,起死回生之功”,能“斩将”,是张仲景拯救阳气衰微、休克、阴寒内郁的主药。此外,附子还能散寒、除湿、止痛,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寒湿疾病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对脾胃的作用)插图

乌头,被古人誉为“化阴为阳之功,起死回生之功”,能“斩将”,是张仲景拯救阳气衰微、休克、阴寒内郁的主药。此外,附子还能散寒、除湿、止痛,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寒湿疾病,如寒疝腹痛、阳虚水肿、心寒疼痛、风寒湿痹等。

乌头是由乌头衍生而来的一种中草药。附子为主根,附子为副根,说明附子和乌头是一种植物,附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对脾胃的作用)插图(1)

药用历史

翻阅古医籍,可以看到与这位女同胞的三兄弟附子、附子、天雄有关的药材。不同的是干燥的母根叫乌头;干燥的根称为乌头;那些有完整纤细的根的称为天雄。

根据历史研究,乌头可能是最早有记载的药物之一。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紫”字记载,汉代贾逵认为“紫”是乌头。

乌头、附子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书中记载,煎附子汁为“耗”,可杀猛兽。公元前7世纪,李记曾经“把紫罗兰放进肉中”谋杀了他的政敌;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也使用了乌头,说明最迟在汉代,人们就已经将乌头的有毒成分提取出来,制成箭毒来猎取动物。但人类要想用这种有毒的药物治疗疾病,就必须经过加工减毒。据东汉末张仲景《伤寒论》记载,在113个方中,附子的方药多达21个,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附子的炮制技术。

但毕竟附子性温,毒性难除,故古人对附子的看法和评价差异较大。例如,元代养阴派的领袖人物朱丹溪指出,乌头等药物“当用作祛风补药时,会杀死许多人”。明代温补学派将附子视为温补生命之火的重要药物,推崇备至。清代以后,温病学派兴起,其药以凉为主,畏附子为虎。这股风一直流传到民国初年。但四川有一些医生善用附子等热药,被称为“火神派”。民国时期出生于四川的名医朱维举,也善用附子。后来,他在上海行医,服用一种独特的药,得了“愿乌头”的绰号。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对脾胃的作用)插图(2)

以毒攻毒治疗疾病,俗称以毒攻毒,需要合理的处方和精心的炮制才能使用。通过药物的合理搭配和相互制约,降低毒副作用或采用各种炮制技术改变药物的性质,减毒增效。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炮制附子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片”。炮制后的附子毒性可降低70% ~ 80%。

古代人对中草药的认识来源于个人的尝试。比如“神农尝百草,一日中七十毒”,又如李周所言“有病,饮药,我先尝。有病就喝药,先尝一尝。”在中医中,毒性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知的毒性概念。中医所说的“毒”是指药物的偏倚,毒或毒力强是指有效剂量与毒性剂量非常接近。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对脾胃的作用)插图(3)

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为控制毒性,附片中所含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不得超过0.010%;为保证药效,作为有效成分的乌头碱总生物碱不得低于1.0%;附子的常用剂量为3.0 ~ 15g。附子入药增强滋补作用时,常用剂量为1.5 ~ 4.5g用于强心、温中、散寒止痛时,通常用量为4.5 ~ 9.0g附子用于回阳救逆时,不宜超过毒性剂量。

千百年来,乌头和附子有着不同的名声。奇迹和邪恶的结合让人又爱又怕。要想用的得心应手,就要下功夫去观察。同时,附子的耐受性因人而异。有的人吃一点就干,有的人天天喝附子水,几年都没事。关键是用户知不知道这个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479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