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不挂科)

教育随想“君子不用武”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在阐明孔子的“德治”思想和为官从政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意思是: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只是一个拿来用的工具。在孔

教育随想

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不挂科)插图

“君子不用武”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在阐明孔子的“德治”思想和为官从政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意思是: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只是一个拿来用的工具。

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是一个学德的人,也就是一个具有理想人格,能够担当起治国安邦重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属于这一类。因为老师也是“忠”人,任重道远。由此来看“君子不用武”,还是挺有意义的。

第一,“器”是“物”,没有思想,仅供人用。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领导者和教育者,不应该是简单的工具。虽然有功能,但没有鲜活的生命和自由的思想,只能被别人控制和利用,没有任何主动性。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想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思想是一种标志,是一种境界,是超越时间空的使者,是推动前进的内在力量。所有的创新和发展都源于思想。教师应该是“思想者”。因为教育源于思想,也催生思想。可以说,思想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而且教师培养的对象也应该是有自我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人。教师有了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这种理念,才能在此基础上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想法。这样师生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成为个性鲜明的人。教师要真正成为教育者,就要避免“工具”的缺点,而不是简单的“储存”和“携带”,要对来自身边的知识、观点和经验进行识别和判断,加以完善,赋予灵魂,进行创新。

第二,“各设备各适其用,但不能互通”。

这是朱对的评语“君子不用器”。整句是“一器,各适其用,不可相通。有德之人,身无分文,皆可用之,只是有才之人。”这里的“体”是指“器”的本质和内涵,“用”是指该器在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真实的、可感知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教育人。简单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怕只教好“书”,也不容易。一个真正好的老师不是被测试、评价或任命的。他应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表扬。什么是优秀?标准很多,但“良师益友”是最简单的概括。如果是,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本学科的知识教学,还要重视本学科的整体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要,学习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跳出“学科人”的小圈子,成为理想的“教育者”。这样,老师就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而是一个懂学生心思,能真正陪伴学生,能在很多方面帮助学生的同行。如果知识过于专业化,过于狭窄,甚至除了学科的知识之外,其余的都被挡在门外,只会成为专业化的“器”,成为所谓的“专业研究者”。打开自己总是很难,让学生的灵魂走下去更难,因为他们被绑在一个“技能”上,“躲在小楼里变得统一”,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空的房间里。

第三,古代哲学说“道”和“器”是不可分的。“器”的使用必须以“道”为指导。没有“道”的“器”的使用,只能是小的、低级的、琐碎的、单调的,很难上水平,提到境界。

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设备”?

易经校勘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般来说,“道”是无形的,是一切器物存在、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器”是有形之物,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器”。“道”与“器”是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无形之法的“道”存在于有形之物中。即一切有形的物体都包含着规律,规律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形成的。

教师也面临着“道”与“器”的矛盾。教学工作处处体现着无形的“道”和有形的“器”。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是教育的“道”;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的各种措施、方法、具体行为,都属于教育的“工具”。教师要发展,要提升,就必须知道,以道为鉴,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器始终符合道的要求。只要我们追求形式的“工具”,教育就永远达不到“道”。

首先,教师要做好理论懂、实践勤的“教育者”。

它是理论行动的指南,行为的支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也会陷入盲从、盲从、盲目。因此,作为一名专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作为科学的精华和思想的结晶,它始终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并能完美结合的老师。真正的教育是反对没有理论指导的西瓜皮式的“滑动式”教学,反对没有理论指导的现成经验束缚下的“机械式”管理。理论的学习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教育实践来进行。关键是要真正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提高效率。无论是理论先进还是理论验证,两者都要紧密结合。最高的境界是用实践来验证学到的理论,不断修正、完善、超越原有的思维,甚至直接颠覆原有的理论,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次,教师在学习经验时,要善于探索行为背后的东西,着眼于思想和核心的本质。

思想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行为是其外在表现。从一粒沙子看到世界,从一滴水看到生活。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往往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各种品质的凝结,处处包含着本质的东西。而这就是思想、观念、精神等。要学习经验,首先要学习这些。否则只能在一些小细节上模仿练习,很难找到“真经”。其实有些大师,有些学校的经历真的很让人羡慕。一旦有了轰动,大家都会跟风。但结果往往很差。主要原因是我们只注重具体做法,照搬操作步骤。落后的意识,懒惰的思想,功利的行为,最后只能失望。

再次,教师要提高素质,谋求发展,就要善于打破“器”的束缚,让自己的“器”无边无际,心胸开阔,学无止境。

任何“器”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就是度,度是很容易填充的。自满是人类进步的敌人。因此,教师要发展和提高,就要敢于突破“工具”的尺度,胸怀天下,海纳百川,始终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其实,“无器”不仅仅指读书学习,还包括思维探究、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尤其是测量“无器”。也就是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能满足和自大,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思考、研究。如果达到这种程度,还是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不能达到打破“工具”的目标,也要努力做一个“大工具”的人,做到包容和禅定,从而达到高层次、高品位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气”也可以理解为“气”,“无气”就是“气不足”,即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包容不同的学生,不急不躁地面对问题。否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激化矛盾,有失“君子”风度。

可见“君子不为工具”是朴素而有意义的,是可以从政治和教学中得到启迪的。按道理办事,照本宣科,一定会让你突破“器”,走向卓越。

(作者:张华庆,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10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