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有三宝(家有四宝小说)

7月,走进宾县三宝乡大泉子村泉林食用菌种植基地,迎接我的是丰收的喜悦。一个白色的大棚里,菌袋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黑木耳,像一朵盛开的“黑牡丹”。角落里放着一筐刚摘下

7月,走进宾县三宝乡大泉子村泉林食用菌种植基地,迎接我的是丰收的喜悦。一个白色的大棚里,菌袋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黑木耳,像一朵盛开的“黑牡丹”。角落里放着一筐刚摘下来的黑木耳,晾晒的工人忙得抬不动。

看着亮晶晶的黑木耳,社员李娟乐得合不拢嘴:“今年我在合作社包了三个大棚,挂了六万袋菌。这几天特别忙,每个大棚都雇了10多个人。如果我加班去摘,粗略收入能达到5万多块。”在三宝乡,像李娟这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在宾县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龙头合作社的带动下,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三宝乡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富民的长效产业。

富硒黑木耳靠品质致富。

“什么时候送来?客户急……”7月22日,张大姐从尚志市区赶到宾县。在泉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张大姐和合作社主任闫九泉敲定了批发价,很快3万多斤黑木耳将从宾县销往浙江。

在尚志市渭河黑木耳批发市场,张大姐是个名人。她做了半辈子木耳批发。她手里握着一批南方大宗客户资源。每年从她手里卖到南方的“北耳”,最少也有几十万斤。

芦河也产黑木耳,但每年到了采摘季节,张大姐都要到来宾县三宝乡去买。用“中间人”张大杰的话说:“三宝乡黑木耳有利可图!”

“获利”从何而来?来自高性价比。

“我们合作社有自己标准化的菌袋加工厂。在县里的支持下,我们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原料,每年可以加工生产1000万袋菌袋。”闫九泉说,合作社把节省下来的成本全部投入到质量上。合作社在菌袋加工过程中,增加了补硒环节,直接给菌袋注射硒。生产的富硒黑木耳味道鲜美,补硒效果好,特别受南方市场欢迎。

除了好的菌包,还有好的环境。闫九泉带着记者逛了逛种植基地,山脚下建起了几十个黑木耳大棚。不仅环境宜人,基地内还有山泉流淌。

“我们家的木耳是喝山泉水长大的,人工采摘,自然风干。每一片黑木耳都凝聚着乡亲们的心血……”严九泉说,好山好水好村民,自然能出好木耳,卖个好价钱。

告别作坊,实行标准化生产。

别看“北卖南卖”现在不愁卖。事实上,合作社发展黑木耳产业并非一帆风顺。前几年黑木耳品种良莠不齐,质量参差不齐,土著真菌成活率低...为了让合作社和村民真正受益,长期受益,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把发展重点放在了“标准化”上。

在合作社菌袋加工车间,记者看到社员们正在调试设备,为后续的菌袋生产做准备。合作社立足优势产业,改变了菇农以往的“小作坊”生产模式。2017年,合作社自筹资金,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食用菌袋加工厂;去年,合作社继续扩大产能,提高质量,建成了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日产菌袋6万袋。还建设了两个高压消毒室和20个室内菌袋栽培车间,实现了从栽培、种植、分拣、包装全过程的智能控制,进一步促进了木耳品质和档次的提升。由于菌袋自产自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一袋菌袋净利润超过1元。

同时,合作社还改变了过去菌农分散粗放种植的种植方式,建设了标准化种植基地和160多个挂袋大棚。通过能带农户、老户、新户,吸收菇农融入社会,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既解决了村民种植不畅的问题,又提高了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

未来开发建设全产业链。

聚集在合作社,丰富的产业链。今年泉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一件喜事,就是合作社自有品牌黑木耳——“山泉林”牌黑木耳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今年,我们生产的品质最好的富硒黑木耳,已经打着合作社的自有品牌,通过我们自己的渠道,销往南方市场,最高可以卖到每斤近100元……”闫九泉介绍,未来在做足线上文章拓宽产品销售的同时,合作社还计划引进黑木耳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打造全产业链。

“经过精深加工,可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优质黑木耳有更高的价值,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严九泉说,这是合作开发的最终目的。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14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