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什么时候恢复(高考什么时候恢复的,中间停了多久)

1978年,宁波、石林和陈世聪(从右至左)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第一批学生。被视为“神童”的88名少年来自中国20多个省份,最小的13岁,最大的15岁。当

恢复高考:拉开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1978年,宁波、石林和陈世聪(从右至左)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第一批学生。被视为“神童”的88名少年来自中国20多个省份,最小的13岁,最大的15岁。当时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人才匮乏。如何“又早又快地培养人才”,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少年班的成功,掀起了创办少年班的热潮。铁矛/照片

恢复高考:拉开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武汉大学中文系1977级3班1班学生在校园里合影。1977年恢复高考,570万考生走进尘封10多年的高考考场。许多年轻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谢翔/供图

恢复高考:拉开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天津大学77、78级校友为母校捐赠的“大明星”雕塑。源地图

恢复高考:拉开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1978年高考复习大纲。源地图

历史就像一条汹涌的河流。跑到1977年,拐了个弯。水花的转折点是恢复高考。

每一滴溅起的水滴都是改变的人生,无数的水滴托起时代的巨浪——许多见证者把恢复高考视为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时代的转折点。

“改革进行得如此彻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一度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前的一声春雷。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恢复高考让年轻人看到了生活和国家的希望。

《春雷》最早是从广播和报纸上听到的。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年轻人情不自禁骑着自行车互相诉说的场景。

“那种感觉可以说是意料之中,意料之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清楚地记得40多年前的那一天,当时他年轻的心灵被希望所激动。

那时,22岁的龚克已经在798厂工作了近8年。“文革”期间,他被迫中断学业。15岁到了工厂,青春从他的车床旁走过。他越想把工作做好,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匮乏,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也就越强烈。

恢复高考前,他连续五次报考大学(服役三年可以报考),但一直没有机会。让人觉得没希望的是“不知道怎么才有机会。”那时候上大学,没有透明的规则,更没有自己去争取的可能。

邓小平回来后主管科教,人们预言科教领域会有变化。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的座谈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应该恢复高考。龚克和他周围的年轻人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变化这么彻底!”龚克一连用了几个“意想不到”的词。

速度出乎意料。同年7月16日至21日,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邓小平自告奋勇负责科教工作,随后在8月4-8日连续5天与科教界代表座谈。尽管已经接近正常开学季,邓小平还是毅然决定恢复当年的高考。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高校招生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股力量出乎意料。不论家庭背景,不需要单位审批;基础学历和年龄不限,已婚可报考;在本省市招生的学校和专业列在报纸上申请岗位...

“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意愿,能通过考试,谁也不能剥夺你上学的权利。”龚克说,大学的大门已经向所有人重新敞开,一个公平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人觉得方向盘回到了自己手里。

冬天的高考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1977年的高考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举行的,但在很多经历过的人的记忆中,那个孕育了无数青春梦想的冬天却充满了希望。

高考前,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最紧急的是中学课本。有些人半夜拿着小板凳去排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幸福的微笑。

在北京的一所中学,龚克参加了考试。房间里没有暖气,玻璃还是有风的。龚克戴着天鹅绒帽子、棉大衣和手套回答问题。考完试排队买饭,和同学讨论考题的快乐场景还在眼前。

" 1977年的高考,到处都是黄金季节."武汉大学中文系校友雷记得当年的高考,美得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地里的晚稻刚刚收割,野菊花还没有完全枯萎...初冬的校园,春意盎然。

年轻的张伟一直在嘉陵江边等待春天。他喜欢坐在川北小城半山腰的学校操场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把手中的石头扔向远方,仿佛看着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我长大了一定要上大学!”他不止一次对同伴们说。终于,春天的消息来了,他每天在临时工棚的昏暗灯光下苦读到深夜,终于破军而出,后来成为天津大学管理经济系主任。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570万各年龄段的青年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有的情侣考,有的师生考,有的兄弟叔侄一起考...一时间洛阳纸贵。

河北永清县第一中学教师庞参加了1978年高考物理阅卷。他记得考生中,更多的是那些年荒废了很多年的知青,很多问题答不上来。偶尔,如果回答了一篇好论文,阅卷老师会很兴奋。

与此同时,“白娟先生”张铁生的形象仍然留在个别学生的心目中。一位考生在物理试卷上写了一首诗:“儿子提问难,孙子监督严。我做不到,白交五毛钱。”

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已经被师生鄙视。恢复高考让历史的车轮指向了新的方向,中国迎来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时代,这远远超出了高考本身。

“恢复高考关系到千家万户,得到了亿万人民的支持。”龚克认为,这一历史性的制度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它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藩篱,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即将发生的巨变,为一年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虽然当年只有27万人考上大学,但这一巨变让年轻一代看到了希望,赢得了人心,提升了人民的士气,也让后来的改革开放顺理成章。“看似只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但恰恰是从这个环节体现了一个国家治国理念的转变”。不再是为了阶级斗争的需要,而是为了人民的愿望,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一个国家才能重新开始充满力量。

时代的路越走越宽。

上大学后,龚克“没想到”的事情还在继续。

他入校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历史的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没想到,在他今年毕业之前,中国迅速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国家学位制度,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的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使他们成为第一批获得学位毕业的中国新大学生。

他没想到,在对外交往少、外汇短缺的情况下,邓小平下大决心“送几万”留学生,龚克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之一。出乎意料的是,当他在国外完成学业时,中国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制度,龚克成为最早的中国博士后之一。

邓小平提出,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不仅应该是教学中心,而且应该是研究中心。龚克认为,这一理念深刻改变了中国大学的面貌,使一批研究型大学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改革成为国家改革的先导,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支撑。

很多人经历了从老路到新路的转折,经历和参与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景观变化,觉得时代的路越走越宽。

武汉大学中文系校友陈进在北岛的诗歌、刘的小说、徐迟的报告文学以及批评界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中,开辟了思想的新天地。当时,潘潇提出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切中了当时无数年轻人的犹豫、沮丧、迷茫和怀疑,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在陈进看来,走过老路,经历过转折的年轻人,都知道新路来之不易。他们知道新的道路在哪里,更加珍惜它,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它的塑造。

回首四十年前的那个时候,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会前会长张元龙形容为一群人进入了一片大森林。每个人都有一条路,有人欣赏美景,有人掉下悬崖,有人永远走不出森林。幸运者成功登上七七高考高地,开始新的选择,来到另一个世界。

龚克抓住时代机遇,成长为大学校长,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他留学回国的时候,“海归”很少,但在今天的大学里,“海归”老师比比皆是。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学术地位迅速提升。“我们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世界生源和就业市场的佼佼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以高考为起点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科教兴国的道路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考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走上了一条不断改革和调整的道路,以适应人民发展的需要。”龚克说,今天,人民期待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高考也需要适应新的要求,引领新的发展。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规律积极探索,以恢复当年高考的勇气和决心进行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变,改革永远进行。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胡春燕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467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