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书法真迹(蔡京书法欣赏大全字帖)

一个这几年一直有人问我杭州寻宋推荐路线。我的大致回答如下:第一,如果你对寻找历史遗迹和文物不感兴趣,不如安心游览西湖十景,西湖十景起源于南宋。第二,不要迷恋南宋

一个

这几年一直有人问我杭州寻宋推荐路线。我的大致回答如下:第一,如果你对寻找历史遗迹和文物不感兴趣,不如安心游览西湖十景,西湖十景起源于南宋。第二,不要迷恋南宋皇城遗址,因为地面上几乎没有可供观赏的文物。皇城所在的凤凰山最有价值的古迹是佛寺,不过是五代遗迹。如果你必须去凤凰山参观南宋遗址,你必须爬几条山路,你可以在郭盛寺遗址找到宋高宗的铭文“忠诚”。第三,杭州南宋遗址最突出的当然是两个第一批全国保护单位——六和塔和岳庙,这几年因为某些原因被忽略了。六和塔岳庙之外,最值得推荐的无疑是杭州南宋文物所在地劳动路夫子庙的杭州碑林。四。虽然离这里不远的钱王纪念馆是一座崭新的建筑,但杭州碑林里曾经保存着苏轼的《忠义碑》。此外,最近钱王纪念馆又重新发现了宋代“观忠信碑”施工时的瓦砾。至于这个“守忠信碑”背后的离奇故事,可以参考我的拙文《苏轼被拒》。

从文物价值和观赏性来看,杭州碑林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吴越王钱墓的石星图和观秀十六罗汉石刻。如果说是历史的痕迹的话,太学国子监石经,赞李的《孔子七十二弟子画像》、的《道学十三赞》、“大成殿”的石刻,不仅是南宋珍贵的三件御制石刻,而且基本上勾勒出了一部南宋政治文化演变的历史,或者说南宋道教的命运。

要不要向特定的游客客串讲解宋代遗迹,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犹豫的问题,因为我总是担心自己的兴趣和别人会有很大的落差。例如,当我到达杭州的碑林时,我最想炫耀的是寻找秦桧的皇家经典后记。我认出的签名后,仍意犹未尽,又在《赞李孔子七十二弟子画像石刻》前,辨认出已被拓印删除的附言。无论如何,杭州夫子庙和碑林的故事首先与高宗和秦桧密切相关,其次,南宋国子监和岳飞旧居的一系列问题都会被杭州夫子庙扯出来。于是,南宋国子监的石经与绍兴和会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现在普遍认为“南宋石经于绍兴十三年十一月后在国子监刊刻”,根据《南宋建炎以来司署李新川年谱》卷150所载绍兴十三年十一月丁卯的记载:

丁卯和秦桧奏道:“前日御书尚书附呈,我将来要宣一个侍从,既见陛下书法之美,又知陛下圣学孜孜不倦。”岳:“我和别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没事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书,收获很大。”他还说:“我认为古代人嗜杀,无法培养天性,所以才会如此暴戾。知足者乐,则无事可做。如果你是天子,谁能管得了?如果不满意,那就更奢侈了。不满意就没有乱,唐就是。”.......在六经和《论语》、《孟子》都写完的时候,桂还因为要求在国子监刊刻《石头记》而被授予《墨书》向各国学习。赵可。

但这一记载只能说明,御《尚书》最早刻于绍兴十三年十一月。后来又说“当时写的六经和《论语》《孟子》的书都写完了,在国子监出书,墨书仍颁给各州”,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溯。事实上,皇家石经的出版和雕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南宋王应麟的《虞海》记载:

十三年二月,御书《左氏春秋》、《史记列传》刊布,申报馆职。小心在秦怡下面写诗进步。六月,御书《周易》出版。九月四日,圣旨曰:“学写字不如写经书。但不能学字,还得背经。”两位大臣都委派临安府的张承出版此石,并颁赠给各州。

十四年正月,御书《尚书》出版。十月,御书《石矛》出版。16年5月,御书《春秋左传》再版,均宣示本省图书馆立场,并赋诗进步。关于《论语》《孟子》这本书。都是用石头出版的,立在国子监寿山阁的画廊和大成殿后面的第三礼堂。

惜春四年二月十九日,他写了一封信:“我知道临安太学老人赵瑛,在太学建了一座亭子,奉安石经,为你立碑立碑,亭上置墨书,名为‘光耀石经亭’。我应该自己写。参政的说:“历代皇帝既然没有自己写给几千万人看的书,那就不仅仅是陈的画,更是千古流光,崇儒讲真。"尚:"太多字画纵,古今之最。”5月24日,龙先生奏道:“亭子就准备好了。除了《易经》、《诗》、《书》、《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之外,还有《礼记》、《中庸》、《大学》、《学》、《儒》、《经》五部御书,不在国子监的石经之列。今天我就翻查旧书,复述一遍,以弥补《礼记经》的不足。“从它身上。6月13日,御书《光耀御书石经阁》赠国子监。

这样看来,高宗皇帝御石经的刊刻似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九月。此时新商学院虽已建成,但主要在《朱州学》上发表。这个时间点其实很有定论,因为在每一篇御经的末尾,都有秦桧的后记,最后的题字是:

绍兴十三年秋九月,太师、尚书左辅社、通中书门平章、枢密使,督修国史,升备案庭,升首辅圣旨,升编玉所,魏国公,大臣秦桧谨记。

第二阶段是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太学新建的寿山阁出版。第三阶段,孝宗惜春年间,将《光耀石经》馆改建为《奉安石经》,并增加《礼记》五章。这样看来,杭州出版的最早的石刻经,并不是在一所新的商学,而是在绍兴十三年九月应该刚刚失去功能的临安官学。

临安官学在今天的杭州夫子庙。

杭州夫子庙

秦桧书法真迹(蔡京书法欣赏大全字帖)

赵构称帝后,为躲避游牧民族,从南靖(今河南商丘)撤至扬州。简言二年(1128年)七月,金军再次南下追击赵构。十二月,金兵攻陷东平府和大明府,得知晋安府刘玉降金。正在这时,赵构派御营武将苗阜率领八千将士,护送孟泰回杭。苗阜到杭州后驻扎在丰国尼寺。后来,赵构也退守杭州,苗阜和刘正彦发动政变。政变后,赵构升杭为临安府。直到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在金军的多次追击下,赵构终于将朝廷迁至临安。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定都临安后,位于凤凰山脚下的杭州升为南宋皇城,临安府迁至苗阜驻扎的丰国尼寺。2005年,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荷花池旧城改造工程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经鉴定为南宋临安府,其范围确定为:南至何方街,北至三亚前,东至劳动路,西至南山路。随着政府行政部门的迁移,政府研究必然要重新定位和重建。

目前已知最早的杭州官学记录是范仲淹的《原李志洲咨在其任内重修玄圣寺》。李六至七年(1028-1029)请教天盛,得知杭州。当时州书房也在凤凰山州政附近。《临安大路纪事》记载“老城在府南,副城在门外”。推测应该是南宋皇城遗址西南的辽扫帚湾西端。一旦赵构决定将原杭州府作为南宋的大内,官学也与官学一起“重修贾玲桥东惠安寺旧地基”。这是杭州的夫子庙,劳动路,在今天的临安官学旧址东北。

因为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所以临安官学被称为“京派”。从理论上讲,京城还是要建规格更高的“商学院”,只是一时无法定下来,所以“绍兴十二年四月提出复建商学院,命临安官学为商学院”,所以现在的杭州夫子庙一度短暂承担了商学院的功能。然而,在公立学校设立商学院不是长久之计。此时岳飞已被杀,宋、金达成绍兴和会,于是南宋在岳飞故居建了一所商学院。据《续资治通鉴》卷126记载,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钱塘县西岳飞府命名为国子监商学院”,秋、七月“奉安王至圣文选在国子监大成殿,命太师秦桧行礼,学早时,皇帝赐书阁一榜,上书“首善”。岳飞斋或南宋国子监所在地,就是今天杭州延安路的嘉里中心,前身是浙江医科大学(后改为浙江大学医学院)。

南宋国子监建成后,临安官学一直是杭州的地方官学,元明清都没有迁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杭州官学功能丧失,仅保留官学内的夫子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1927年,国民政府下令废除对孔子的崇拜,杭州的士绅、儒生组织孔子追悼大会,自筹资金,管理孔庙生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政府恢复祭祀孔子。1935年,夫子庙空后院作为浙江省杭州师范学校新校舍建成。杭州失陷后,杭州夫子庙被汉奸拆卖,后另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又在杭州重建了夫子庙。1949年后,杭州夫子庙被单位和居民占用。1979年,政府决定收集与杭州历史文化有关的各种碑刻,在原存放于夫子庙的南宋御制经典、道教十三奖等珍贵文物的基础上,建立杭州碑林。

据绍兴《玉海》9月13日“商嘱临安太守张承刊刻株洲石学”记载,南宋石经最早刊刻于株洲石学,起初并非御经。但也记得绍兴十四年后的石刻是“国子监首善阁廊,大成殿后第三堂”,之前各州刻的石经应该编入国子监石经。

但绍兴十三年(1143年)九月可能不是南宋石经刊刻的最早时间。这里的问题比较复杂,包括南宋石经的内容。南宋钱硕佑编著的《咸淳临安志》记载,《闪闪石经馆》包括《御书》、《易经》、《诗经》、《左氏春秋》、《礼记》、《中庸》、《大学》、《薛稷》、《儒林经》和《论语》、《孟子》。南宋灭亡后。元代僧人杨炼·贾珍有组织地破坏南宋文物。这个方案用的是南宋石经作为塔的基础。所幸杭州推官申屠知远为之争取,但未被彻底摧毁。此后,石经长期得不到保护,直到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浙江省御史吴讷巡行,再次收藏。吴讷叙述了这件事,说道:

绍兴二年,宣布《孝经》为御书,继之以《易》、《史》、《蜀》、《淳左丘传》、《伦》、《孟》和《中庸》、《大学》、《学术》、《儒学》、《经学》五部书,共一千万字,刊于太学。

吴讷对御经的记述,加了一个“孝”,把时间大大提前了。这就涉及到《孝经》中的石刻问题。据吴对南宋皇帝御书石刻的考证,《孝经》石刻确发生于绍兴九年(1139):

六月十三日(绍兴九年)。宰臣秦桧乞求得到上面提到的镌刻在《孝经》中的金石。

此时南宋还没有商学院,甚至《小经》的出版也与学校无关,而是秦桧的个人行为。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二十五日,朝廷邀请湖州的弟弟秦棣,将在秦桧出版的皇帝御书《孝经》碑刻拓本颁发给地方学校。接着,绍兴十四年(1144年)七月二十二日,朝廷受御史王波之邀,命地方州学用绍兴十三年高宗赐的御书《孝经》扩充此刊之石。这里的地方学校应该包括临安官学,而不是新建的国子监,所以南宋的国子监石经并没有包括《孝经》,但与国子监石经差不多同时,临安官学就有了皇家石刻。至于吴讷把孝作为御经一部分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在回忆南宋灭亡后石经的情况时说:

元初,西僧杨炼真嘉为官旧址建塔,取碑建塔。杭州道官申屠知远为之而战。后来改成了西湖书院。时间久了,亭子荒废,石经破碎散落。洪钟,后迁居仁和,曾在书院读书,但此石已废弃多时,故不为人所重视。宣德元年夏,他在杭时,慨叹自己属于郡守卢俊宇,带领教导员和学生清理了一批古迹,打碎了一批,一一修复。总共获得了100块经文,它们被放在寺庙的后面和两个地窖里。

原来南宋国子监在元代改为西湖书院,临安官学在元代改为杭州道儒。从那以后,它被反复破坏和建造。一次是在郑智二年(1342年)失火,一次是在郑智十二年被徐寿辉军破坏,永乐十七年(1419年)又失火,“只剩下戟门”,直到宣德三年,巡抚熊健才又重修。因此,宣德元年(1426年),吴讷重新收御经时,杭州夫子庙仍是一片废墟有待熊盖重修。原本存放在临安官学的《孝经》,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或者之前,在仁和郡学被改成了以前的《南宋御经》,所以在吴讷看来,《孝经》也是南宋御经的一部分。

吴讷收藏了100部南宋国子监的石经,至今仍保存在原南宋国子监即明代仁和县学堂。到了十三年(1518),浙江刺史宋将《石经》残石移入官学,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夫子庙。1949年后,统计出85块石头。1958年,杭州市文化局与夫子庙旧屋制氧机厂签订了《石经》保护合同。现存石85种,其中《易经》2种,《易经》7种,《诗》10种,《中庸》1种,《春秋》48种,《论语》7种,《孟子》10种。根据现存的石经数量和占石经总数的比例,前南宋的石经总数可能为131部。

如果将《孝经》纳入南宋御经范畴,并将御经的建构与岳飞被害、御经刊刻、秦桧上台联系起来,那么南宋御经就离不开绍兴和会。吴指出,“1999年6月绍兴《孝经》的出版,实际上是始皇八年与金在绍兴的连锁反应。”绍兴十三年,“圣旨的真正目的是镇压反对何仪的言论”。按照这种逻辑,绍兴十三年正月,“诏书将钱塘县西岳飞公馆命名为国子监国子监”与国子监碑刻同时出版,也可以理解为平息反对和议论的连锁反应。正因为如此,南宋的御经和绍兴和会一样,都是宋高宗和秦桧合作的产物。首先是高宗皇帝赠书,秦桧出版碑文,其次是高宗皇帝的帝制和秦桧的题词。到了清代,丁丙的《石头记》还保留了三句秦桧后记的话:

九月甲子,左仆射秦桧请镌碑石以奖四方,并在卷末,将所有碑文刊出...今天诗末有碑,论语,左传,都有同样的题字。

秦桧后记的中心思想是树立皇帝权威,宣扬圣王是集君主和导师两种身份于一身,即把对道教的治理与道统相结合,把政治权威与文化权威相结合。全文如下:

文志《书》上说,“天降贵人,为君为师。”自古圣王执政,君臣合一。所以在尧舜的世界里,各民族都在咸宁,教的功效比那些能封宅的人受到了极大的考验。然而主勇智,混沌反。在歌的间隙,我吻了韩和莫,读了我日夜从事的《六经》、《论语》、《孟子》、《左传》,为儒家思想鼓吹和背诵。有幸见到姚顺为师,是因为我邀请他在国子监出版了一部《石头记》,并把这本书颁给了所有的官员。天下之兴,一人负全责,勤政守身者勤政。对别人的期待是不是太肤浅了?《诗》非云:“思多帝,生本国,国存,周朝尽。”我愿意和学者一起鼓励它。

丁在编辑《武林芳香志》时,详细记录了杭州国子监所藏南宋御制典籍,其中包括的后记。还提到《杭州国子监朱注宋御经》说的后记已被明代吴奈所破,这是一个错误”。据说当年秦桧的《武讷后记》中有砸碎《石经》的记载。事实上,秦桧的后记今天仍然存在,因此有一种“非常错误”的感叹。实际上,这是一场误会。吴讷确实砸了一块后记的石刻,但不是石刻经文而是“赞李画孔子七十二弟子石刻”。吴讷不仅擦掉了秦桧的后记,还在上面写了另一篇,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擦掉秦桧的后记,并直接引用了秦桧原后记中的“错误言论”。Wune后记全文如下:

右宣圣与七十二弟子赞、作书,其像为李龙勉所画。高宗南杜,杭州建行宫。绍兴十四年,岳飞一月第一商学堂,三月第一圣赞。后来他写了一篇从颜渊下来的演讲稿,让他赞不绝口,顶礼膜拜。2006年12月26日,我刻石学习。附呈是太师、尚书左辅射、童中书门平章和桂。正所谓“孔子以儒道教,弟子皆无罪违道。”。今天的士绅的习气,或者说不是纯粹的儒家,顾迟的骗权论,都是功利主义中的侥幸”,意思是说当时说话的人收回了它。喔呼!荆之祸,边都崩了。当时,朝臣们都在尽力恢复。但是,他们为和平而辩,为所有的阴谋而辩,为欺骗和欺骗的理论而指。第一儒生朱说他“鼓吹异端是国家之误,其罪满天,一千死不足以赎”。曾几何时,龟山阳先生提出王安石孔庙应享,知之者当行。一个谦虚的学者,幸运地被启发,有良好的纪律。他在仁和县学会了观察石雕。看到柏的碑文还和屠赞共存,他被迫擦掉字迹,让邪浪奸污之名不能用在圣贤像后面的厕所里。不过他的思想流传了很久,让后来看的人能学到点东西。

这篇后记中的信息非常丰富,尤其是赞美帝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是北宋时期的官僚画家。绍兴十四年(1144)新太学成立,首次为李题字。此后,他先后为七十二贤人题词,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八月题词。至于李的绘画和的题词石刻,那已经是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二月,去世将近一年了。美国学者蔡翰墨为这篇秦桧后记写了一篇长文,题为《新刊秦桧碑文及其在宋代道教史上的意义》,其中特别关注了秦桧原后记中出现“道教”的说法。蔡翰墨教授注意到,秦桧所谓的“道”,无非是宋高宗君师合一,与《诗经》后记的主旨完全一致。

既然如此,为什么吴讷只删颂词牌而不删《石经》词牌?其实这个问题吴讷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赞美皇帝从来都不是问题。明朝一个文官,皇帝继承道教,这是常识。关于赞跋的错误言论,在于吴讷摘抄的“孔圣受儒道之教,其徒皆无罪,逆道而行”这句话。今天的士绅们的习惯,或者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顾迟的学说欺骗了权力,蒙混过关的功利主义”。攻击秦桧当时“以权谋私”的不纯儒学,这不是笼统的说法,而是特指反对谈判的道家。所谓道学,就是北宋程颐开创的理学,当时也叫“洛学”,朱后来称之为“朱成理学”。这一学派在宋理宗写《南宋国子监十三赞》的时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因此,在吴讷的评论中,秦桧后记的错误不在于歌颂皇帝,而在于攻击朱成理学。

南宋御用经典

秦桧书法真迹(蔡京书法欣赏大全字帖)

事实上,南宋初年和都曾扶植过道教,但道教不同意与金媾和,试图以“道”建立超越皇权的政治和文化权威,因而被和所抛弃。因此,南宋国子监的《石经》具有捍卫绍兴和会和皇帝独立儒家权威的双重意义。至于秦桧对道教的攻击,恐怕是因为皇帝预感到道教会在秦桧死后卷土重来。

作者|吴

编辑|王魏

编辑|刘

秦桧书法真迹(蔡京书法欣赏大全字帖)

秦桧书法真迹(蔡京书法欣赏大全字帖)

-文章来源-

杭州文史第三十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930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