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工程(钱学森谈系统工程)

[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作者:任晓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作者:任晓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用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带头人中寻找科学素养深厚、长期战斗在科研一线、视野开阔、判断前瞻、跨学科理解能力强、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不仅是科学家,还是战略家。他们是科技人才中的“指挥人才”,是引领科技前瞻性布局、带动重大领域创新的“关键少数”。他们是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到跟跑再到领先的核心力量。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归根结底要从科技创新主战场锤炼出来,从科技创新主力军成长起来,从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脱颖而出。

在创新主战场为人才种植“沃土”

加快培养更多的战略科学家,是从根本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破科技“瓶颈”、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关键。

科学家的成长可以依靠浓厚的科研兴趣、过硬的学术训练和不懈的个人努力,而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必须依靠国家乃至国际重大科技任务,在大兵团的作战实践中体验和锻造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家本身不是被选拔出来的,而是在科学实践中不断锤炼、逐渐被认可的。要改变坐等战略科学家自己“冒出来”的想法,主动把他们种进“沃土”。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积极为他们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实践创造机会和平台,支持他们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教育和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从“863计划”到“973计划”再到国家重点R&D计划,这些都是战略科学家成长的沃土。这些研究项目的特点是周期长、成本高、不确定性强。比如“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仅南仁东带团队选址就用了12年,整个项目用了20多年。

培养和训练战略科学家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规模、质量、结构适当的战略科学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长远规划,超前培养,系统实施,才能促使更多的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

针对国内领先、并列、跟随的领域和学科,明确重点领域急需和紧缺的科技拔尖人才数量和分布,制定人才发展需求和政策清单,有针对性地支持、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生态”

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一个又一个战略科学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勇于突破,中国科技实力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建议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的总要求下,综合考虑战略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科技企业的需求,采用“创新+创业”、“科技+资本”、“战略+科学”的新范式,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战略科学家的新路径。

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的同步,创新和建设新的R&D机构。作为有效整合高校智力资源、政府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的创新主体,新R&D院校在诞生之初就具有重构创新链条、打破各类组织边界、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点。有助于强化核心要素在产学研人才融合中的作用,推动“揭榜挂帅”等新型联合攻关模式的实施。

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团队的作用,加快集聚和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议允许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以不同角色在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工作。以战略人才为纽带,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遵循科研规律激发“源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离不开战略科学家的探索、开拓和奋进。战略科学家的经验、智慧和创造,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和引导。

积极支持建设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坚持“四个导向”,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完成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产出更多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作用,以服务国家利益和目标为主要目的,以战略性、基础性、方向性的科技研究任务为研究重点,充分体现科研机构在组织化、系统化、制度化方面的优势。发挥高校战略科技实力,强化目标导向,推进校企合作,激活高校和企业自主创新“双引擎”,形成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交叉优势。注重发挥以央企为主导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开展航空空航天、航运、深海、高铁、能源、通信、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注重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培养壮大战略科学家整体队伍,按照现代科研规律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战略科学家。从科技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政策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切实营造有利于战略科学家快速自由成长和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

战略科学家这一顶尖科研人才群体的培养和评价,在使用和激励上,应该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包容、主动和长远。

同时,应注意招募高水平的全球战略科学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鼓励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到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学术组织工作,吸引和集聚更多国际战略科学家,汇聚全球人才为其所用。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03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0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