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巴夺是什么意思(哈尔滨老巴夺是什么意思)

本文约5570字。阅读需要14分钟。要说中国哪个地区的方言“容忍度”最大,吸收了不少外来词,但又是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带着神秘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属于东北方言

东北老巴夺是什么意思(哈尔滨老巴夺是什么意思)插图

本文约5570字。

阅读需要14分钟。

要说中国哪个地区的方言“容忍度”最大,吸收了不少外来词,但又是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带着神秘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属于东北方言。不相信我?细数以下东北话的来源。

你送我的加拉哈掉进了马葫芦里,

顶不住我的背!

如果我瞎了,我就蹲在栅栏上!

得分一:加拉哈

这是一个满语词,意思是用羊骨头或者猪骨头做的玩具。它的学名是髌骨。加拉哈有四种面条,两种宽的叫“坑”和“肚”,两种窄的分别叫“砧”和“驴”。在没有手机的年代,这个小物件是东北孩子,尤其是女孩的主要玩具。他们通过扔、抓、扔改变了加拉哈四边的方向。东北人称之为“Chuá”Galaha。但是,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Galaha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玩物了。在2017年的电视剧《无证之罪》中,加拉哈成为破案的重要线索之一,可以说是编剧的“文艺复兴”。

加拉哈。来源/电视剧《无证犯罪》截图

评分2:马葫芦

没想到,马葫芦一词来自日本;没想到,这个词的意思是“下水道井盖”。在日本,manhūru封面被写成マンホールルーヵヵヵヵヵヵヵヵヵヵヵヵヵヵ𞦕ヵ1253音译到东北,不会变成“马葫芦”吧?

得分三:栅栏

“栅栏”看似一个很蠢的词,其实是一个壁垒重重的监狱。这个词来自Russian-полиция(发音为politsiya),与英国警察同源。所以东北人说“蹲篱笆”就是坐牢,但外人不要误解为“篱笆下采菊,悠然见南山”!

其他得分点还包括“失明”——它来自满语“失去健康”,原意是说梦话的人。后来东北人就用“瞎了眼”来形容人说假话,说胡话。“受不了”、“北兴”来自北京官话,意为“忍不住”、“运气不好”。

在广袤的中国东北,汉族移民被迫到来,或熙熙攘攘,或蜂拥过境,几千年来从未间断。东北的汉族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周围的外国人密切接触,创造了独特的东北方言。一方面,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融入了周边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同时加入了移民地区的语言习惯。东北方言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分层次形成的,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产物。

就像东北美食中著名的“大炖肉”一样,大胆的东北人似乎很少注意食材的种类、工序的复杂、烹饪的手法和菜肴的美味。但“大炖菜”却能以其醇厚、淳朴、包容的特质而广受百姓喜爱,流传至今。东北话也是。

东北一锅端出来。摄影/彭,来源/图Bug创意

从东北“十大怪”说起

在东北,除了众所周知的“二人转”,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文化习俗,人们称之为东北“十大怪”:

窗户纸伸出来了,大姑娘在插烟斗。

喂孩子挂,加拉哈少女爱,

把叶太放在火里烤,踢你的褶裥鞋,

开心粘豆包,吃酸菜不吃鲜菜,

捉妖龙与仙舞,烟囱造在山墙外。

“十怪”反映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背后也有东北方言的记载,如“东北硬核版”的摇篮油车、满族的嘎啦哈、满族饮食习惯中玉米文化流传下来的粘豆包子、满族宗教信仰中萨满表演的向大神跳舞的仪式等。

山东麦片包。摄影/麋鹿96,来源/图Bug创意

当然,这些“老十怪”只是反映了过去东北农村的贫穷落后,现在已经成了老人们饭后讲给孩子听的笑话。然而,东北方言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以及汉族的迁徙轨迹和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

西汉杨雄的《奕譞使者别语释》一书将当时的汉语划分为十二个方言区,东北被划为“燕方言区”。秦统一后,燕人的活动区域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一直到朝鲜半岛以北和松花江南岸。秦汉魏晋唐宋时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人流入东北。随着人口的流动,不同方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新方言。元明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由北向南迁移,特别是明清以来,关中大量失业农民流入东北,促成了满汉融合的良好局面。

自古以来,中国东北就是不同民族和种族的聚集地。历史上,汉族居民与女真、契丹、扶余、高句丽、蒙古、满族等不同民族共存。因此,东北方言是东北少数民族和不同种族语言融合的结晶,不同民族的语言特征在东北方言中依然可以找到。

比如女真方言中没有“之”、“赤”、“是”三个声母,辽东方言(沈阳方言)也因为这种影响失去了这三个声母,这种特点至今仍在表现。在辽宁的抚顺、锦州、鞍山、营口等地,还存在着zh、ch、sh与z、c、s不分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东北人会成为堪比四川人的“平舌病患者”,而宋小宝的那句“看看你,s m: I”也成为了网络上有名的语音包。

宋小宝的台词“看看你的耻辱(s . m:I)”。来源/电视剧《迪奥斯人》截图

另外,女真语中没有“r”,也因此导致辽东方言中“r”原来的声母从零变成了“y”,最典型的就是“东北话”和“锅包肉”。

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更为明显,比如东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语:

Hashma:一种可以油炸和调味的青蛙。女性腹部有脂肪物质哈希玛油,可作为中药使用。是满语哈西玛的中文音译。

巴哈(狗):狗的名字,源自满语卡巴。

童年小吃“萨其马”:一种满族糕点,由糖和油炸短面制成,来源于满语“萨其马”。

萨奇玛。摄影/我是小助手,来源/图Bug创意

清宫戏中的"阿妈"和"额娘":源于满语中的"阿妈"和"额娘",在辽宁省北镇的部分地区仍有此称呼。

甚至,东北方言中还有不少地名来源于少数民族:“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族,“卡伦湖”来源于锡伯族,“昌图县”来源于蒙古语,“佳木斯”来源于赫哲族。

跨种族,跨国界,跨时代,

东北方言的由来是“老鼻子”

中国东北地理位置独特,北邻俄罗斯,东临日本和朝鲜,边境线漫长。这三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融入了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北方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语言系统。东北人在与俄罗斯、日本、朝鲜进行贸易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语言和文化,丰富了东北方言体系。所以东北方言中有很多音译词和外来词。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垦荒政策。很多中原的汉人北上东北,俄罗斯移民也进入东北。

随着19世纪后期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政府大量招募海外华工,其中一部分人进入俄国地区寻找发展机会。这些华侨工人深受俄罗斯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俄罗斯化。这一时期,铁路也给沿线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遇,尤其是中东铁路局所在地哈尔滨,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多卷烟厂、哈尔滨啤酒厂、华英榨油厂、邱琳公司、中俄道生银行、圣尼古拉教堂、铁路工业学校(后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经济文化设施相继在哈尔滨出现,俄罗斯语言文化不断渗透进来。

中东铁路站点。摄影/尤素福韩,来源/图Bug创意

渐渐地,一些常用词的俄语音译渗透到了哈尔滨人的口语和普通话中,其中很多词沿用至今。例如:

俄语中的“市场”——базар(巴扎尔)演变成了东北方言“巴扎”;

哈尔滨公司生产的立陶宛大蒜sausage-литовскаяколбаса(lithovskayakolbasa)

邱琳公司旧址。摄影/摄影大厨程序员,来源/图Bug创意

俄语масло(maslo)在东北被称为“马斯拉”。

还有非东北人的“Blagi”(着装),也是著名的for-платья(ode vat & # 39;Sya)、“伏特加”(白酒)——водка(伏特加)、Grand Lieba(面包)——хлеб(khleb)等。,不一而足。

随着日本在1905年结束的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以《朴茨茅斯条约》为契机,日本在中国东北南部,也就是长春以南获得了势力范围。来到中国的日本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在东北方言中逐渐汉化。

比如东北人常说的日语“binbutsu”的音译,意思是寄邮件;

大连方言指带有“晚霞”的白衬衫,来源于日语“ワィシャツツ”,也是英语白衬衫的音译;

日本人放在床上的草席“榻榻米”,在东北与“榻榻米”读音相同;

就连东北人常用的“狗搜”、“棒棒地”的表达和含义,在日语里也能找到:“こそこそそそこそがんがんんががそそそそ12

民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进行殖民统治,同时,中华民国政府在东北的垦荒政策为朝鲜移民进入东北提供了机会。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促进了两国的语言接触,朝鲜语也渗透到东北方言中。朝鲜语在东北方言中所占的比重比日语和俄语要少,但也占有重要地位。

朝鲜语是东北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东北方言中仍有传统的韩国食物,如做蛋糕、凉面、辣白菜、拌饭等。东北方言里也有一些从韩语音译过来的词。如歌曲《阿里郎》,花名金达利,以及东北方言中的通用副词“zeila”,同样来源于韩语(Jeil),表示特殊。

韩国风味面食:做蛋糕。摄影/海峰,来源/图Bug创意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如移民、商贸、战争侵略、文化交流等。,会引起语言接触,进而带来不同语言的交融和渗透。地处中国文化辐射圈外围的东北地区,在语言和普通话方面都没有系统的规范,这也造就了其强大的语言吸收能力。方言汉语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流行语言,但在接触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时,为了双方的方便,东北人民直接用音译的方式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词汇。这使得东北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其人民宽容、不排外的性格在语义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性格开放,

一种创造了“国际风格”的方言

《三国志·魏》中对东北人的生活是这样描述的:“人善骑射,猎兽为业。与水草共牧,住于无常。以穹顶为屋,朝东开向太阳。吃肉奶酪,穿毛毳服装。”广袤的黑辽大地养育了数以百万计的东北人,他们将渔猎、游牧、农耕文化代代相传。所以,坚韧与粗犷,开朗与淳朴中的坦诚,是东北精神的主色调。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锤炼了东北人民淳朴豪迈的性格,也造就了生动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中的单音节词大多是动词。与双音词相比,单音词短小精悍,充满力量,对动作的描写也更加生动。比如典型的通用动词,如“保”、“正”、“造”、“打”等,不仅能表达普通话中常见的意义,而且具有更丰富的语用意义。它们一般可以指普通话中某些动词所表达的意思,并伴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如“整钱”可以表示“要钱、取钱、借钱、骗钱、偷钱、抢钱”等意思。

而东北方言的复音词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方面更生动,更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东北话中的四字格,让外人看似听懂,却不得不感叹其形象生动、夸张、风趣幽默。比如下面这个网络段子,堪称东北大佬炫文化凑文字的典范:

我家的修道太暴力了,我不得不打车回家。天太冷了,我的鼻子都瞎了。当我上车时,司机问我怎么去。我的回答很平淡,司机听我的。他开车绕过拐角,最后停在一个拐角处。当我不得不喝酒的时候,我就下来了。我发出嘘声,走回家。我的破马张飞发誓下次一定会更好。如果他再看见司机,他会吃他七次。我爸叫我不要掉头发,我还那么生气,就想起了他。

-来自网络

东北方言中的这四字格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格鲁”。没错,就是高,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冬奥会男子速滑金牌得主,这是对他本人性格的形容词。《格鲁》翻译成英文,但“非常特别加”无法表达其不拘一格的程度。

高对自己性格的形容词是“格鲁”。来源/央视采访视频截图

不过,郭立军提醒各位“精神东北人”:要想展现自己的“风采”,就不要学什么破马张飞、五马长枪、两次起义、平腹、五脊六兽、虚头、板脑之类的东北小说四字公式,只是在日常言谈中把它们说得像一串糖葫芦。否则,真正的东北人只会说:你才是真正的Der!

东北一直是很多民族生产生活的地方。民族的交替与融合,文化之间的接触与影响,构成了东北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东北人的性格是包容而非排斥的。

东北话植根于民间,来源于日常生活。甚至外来词的引用也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它包含了东北人民的认知加工,展现了他们在克服漫长寒冷、艰难地形等恶劣自然条件背后积极、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拥抱多元文化、轻松面对现实的文化包容能力。

松花江美丽的风景。摄影/北漂之狼,来源/图Bug创意

参考资料:

[1]唐玉文。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年4月。

[2]汪仕凯,杨丽颖。东北方言与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9月。

[3]魏昱。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 (11): 142-146。

[4]杨丽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东北方言的起源和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05): 89-90。

[5]董,著。多元文化视角下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9,38 (09): 39-42。

[6]刘秀慧,白清心。从东北民间艺术看东北语言的特点[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 (11): 84-87。

结束

作者|慢慢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497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