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吗)

黄河风光(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湾段)。)赵摄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文明类型。在人类历史上,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国北方社会的多元文

什么是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吗)插图黄河风光(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湾段)。)赵摄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文明类型。在人类历史上,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国北方社会的多元文化,这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作为黄河源头,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河湟文化一直是黄河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背景下,河湟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如何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河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对当代中国迫在眉睫。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要坚持山清水秀是宝贵财富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定水量水,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做好大保护,共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确保黄河长治久安,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因此,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保存好。”他在论述黄河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时,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四种重要文化,其中就包括河湟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在郑州、Xi、洛阳、开封等古都。,并生下了''

当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过程中,加强对黄河文明的研究,特别是对黄河文明和河湟文化的研究,对于促进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中国文明的摇篮

文明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进入特定阶段后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就历史上影响世界的文明而言,有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阿拉伯文明、古代波斯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的衍生品。文化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其实,今天学术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近代传入中国,对应的是英语中的“文化”,与古代汉语中的“文化”不同。总的来说,文明的内涵和外延大于文化。文明是文化的集合,一个文明体系会融合不同的文化。因为文明有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人们往往用进化的思想来看待文明,在理解文化的过程中使用“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所以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先进落后之分。

历史上绝大多数世界文明体系都与大河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古埃及文明和尼罗河,古巴比伦文明和“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印度文明和印度河-恒河,等等。一方面,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包括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历史上,水利灌溉和手工业生产都需要一定量的水。另一方面,大河两岸往往形成一定面积的冲积平原,有的甚至是大平原。这些淤地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文明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河流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黄河在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黄河及其支流的不同河段形成了一些淤地平原,适合农耕和生活。在此基础上铸造了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形成了黄河流域的聚落和城市。

黄河干流形成了关中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一些大平原。同时,在黄河一些支流流经的地区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平原。

以黄河流域为基础,形成了黄河文化带。黄河文化带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文化圈组成,其中许多文化圈形成于黄河支流流经的地区。因为黄河的这些支流流经一定的区域,特别是在黄河的入口处,也就是黄河干流和支流之间的三角地带,形成了淤地平原,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长期以来,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同地域的人们长期互动,促进了文化的流通和传播,进一步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在黄河流域形成的黄河文化带是中国北方文化的核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原文化,诞生了中华文明。

由于构成黄河文化带的不同文化圈的独特性,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如羌藏文化圈、河湟文化圈、秦汉文化圈、河洛文化圈、三晋文化圈、齐鲁文化圈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人格。就这些地域文化圈而言,很多都是在黄河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湟水流域、泾河-渭河流域、洛河流域、沁河流域和汾河流域、大汶河流域分别是河湟文化圈、秦汉文化圈、河洛文化圈、三晋文化圈和齐鲁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支流孕育了黄河文化带不同的地域文化。

随着黄河流域文明的聚集和发展,涌现出了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朝代,如秦、汉、唐、北宋。这些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般都位于黄河流域,相应的,一些古代大城市也在黄河流域拔地而起,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几经周折,秦朝迁都咸阳,西汉都城为长安(今安),东汉都城为洛阳,隋唐都城为长安,最终形成了以长安-洛阳-开封为轴心的黄河中游城市带。这些强大的朝代,汉唐,都定都在关中平原和黄河流域的中原。长安、洛阳、开封作为帝都,成为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区。黄河支流渭河哺育了由东府、西府、长安组成的关中平原。长安是早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欧亚文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是黄河流域的历史名城。长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文明的体现,也是当时黄河流域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洛阳又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夏、商、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它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洛水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在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平原地区,以洛河以北的洛阳为中心,形成了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曾经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到了宋代,尤其是1127年“靖康之变”后,随着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南移,黄河流域的一些城市开始呈现沉寂状态。江浙地区成为国家粮仓和文化发源地。从那以后,江南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无论在史前阶段还是历史时期,黄河都哺育了中华文明,中世纪的中原文明都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过去辉煌的黄河文明为北方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在的北方社会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感,同时也为黄河流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继承和保护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并对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开发和利用,正当其时。

河湟的多元文化融合。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是湟水最大的支流。黄河、湟水、大通河的流经区域及其延伸区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河湟地区。河湟地区是青海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河湟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长期以来,不同民族“你来我往,我来我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互动。交流交融的现象非常频繁,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带。因此,多元文化格局是河湟文化的主要特征。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历史上中原地区羌族、藏族和汉族的地理文化分界线。在这个“中间地带”,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蒙古族、保安族等不同的民族。,其中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为少数民族,使这一地区成为多民族交流交往的典型地区。很久以前,河湟地区就出现了加贺文化、新店文化等人类文明形式。从史前社会开始,河湟文明一直延续到现在。

就地理区域而言,河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河湟主要包括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农业区。广义的河湟除青海省外,还包括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事实上,历史上的周涛-周敏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卓尼和岷县,也属于河湟文化的延伸地区。历史上黄裳地区的范围比今天对河湟的认识要大。1929年甘肃、青海分省后,河湟文化区被甘肃、青海两省的省界隔开,河湟地区范围相应变小。与此同时,河湟内部的文化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此刻所说的河湟,是狭义上属于青海的河湟。

在文化的分类中,最常见的逻辑是将文化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河湟的物质文化而言,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为基础的多元复合文化。不同的文化在河湟地区各民族间传播,形成了特定的物质文化事件在各民族间共享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区域性的物质文化。以饮食文化为例,河湟地区各民族的饮食结构中,肉类和奶制品占了很大比重,而茯茶和酥油则深受各民族的喜爱。在传统的社会作物种植中,青稞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青稞粉在河湟地区各民族的饮食结构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在食物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民族共同体,特别是历史上以食物为中心的多民族共同体。历史上,黄裳地区的农业生产为游牧社会的粮食提供了重要保障,粮食将河湟地区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在以食物为中心的多民族交往过程中,也实现了不同民族在其他方面的互动和交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交流。与河湟地区的多元文化相对应,历史上在当地流行的制度文化是多元的。当我们考察历史上河湟地区的社会制度时,也有一个多元的特征。河湟地区历史上曾有过熙宁府、循化厅、贵德厅、团加厅、巴彦荣格厅等县治系统。与此同时,河湟地区也出现了部落制度和土司制度。部落制主要流行于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土司制也出现在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地带,主要流行于土族和撒拉族地区。由于河湟地区多民族的存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河湟地区的精神文化是多元的。与河湟文化的多样性相对应,河湟精神文化的包容与开放也是河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在精神文化方面,一些文化物质在多个民族间流传,成为河湟地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花儿,广泛流行于河湟地区,是河湟地区各族人民传唱的民歌。英雄史诗《格萨尔》也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甚至撒拉族民间广为流传。

河湟文化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和共生性的特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河湟地区的文化也出现了一些分化,主要表现在以地域和民族为基础形成的一些共同体。由于河湟地区的文化具有与世隔绝的特点,在地域和民族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和集群,存在着文化差异,表现出多样性。在多元的基础上,河湟文化形成了融合的特点。从历史上的地域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制度共同体到后来的社会共同体。由于河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互补,许多民族一直相互影响,形成共生。

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是一个跨文化地区。历史上,不同民族先后进入河湟谷地谋求生存。由于河湟流域的自然隔离特性,形成了河湟地区的多元文化。河湟地区毗邻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上述两地区的民族不断进入河湟地区。就河湟地区的语言而言,有汉藏语系的汉藏语;属于阿尔泰地区的突厥(撒拉族)和蒙古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就民族而言,居住在河湟地区的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东乡族、撒拉族、蒙古族、保安族,前面已经提到。就宗教信仰而言,有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或各种民间信仰。1982年5月,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西北民族走廊”的概念。除河西走廊外,西北民族走廊的主体是河湟走廊(包括陶敏走廊)。走廊的意义在于多元文化的交汇。河湟走廊呈现出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共生的局面。河湟文化在多元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的格局,是构建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模式,也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丝绸之路南线穿越河湟地区,被称为“高原丝绸之路”,也叫“青海路”。一方面,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受阻时,商队改道河湟地区;另一方面,河湟地区物产丰富,尤其是游牧产品,具有重要的商业意义。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渗透促进了河湟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历代国家的社会治理历来重视河湟地区,因为河湟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至关重要。当代河湟地区的发展仍然关系到国家战略,河湟地区对青藏高原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河湟文化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典范”,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成功的范式和丰富的经验。

河湟生态文化保护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保护青藏高原生态,要加强河湟地区的生态保护,因为河湟地区是保证“一江清水东流”的关键地区。“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黄河作为“母亲河”,是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的重要对象。就黄河生态保护而言,上游是重要的一环。河湟地区位于黄河上游。黄河搞好河湟地区的环境保护意义重大。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此基础上,既要保护黄河上游干流地区,也要保护黄河上游支流湟水河流域和大通河流域。这是河湟地区当前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河湟地区的生态保护过程中,水生态和水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做好河湟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在黄河上游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这是河湟地区目前对黄河的意义。

河湟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河湟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对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青藏高原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和手工业将促进河湟的社会经济发展。河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民族和文化都处于特定的“栖息地”,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强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特别是对河湟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河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河湟地区的生态保护过程中,要把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民生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生态保护提升河湟地区民族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大河流域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河流流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文明类型和地域文化。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河湟文化属于黄河文化带或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湟地区应充分发掘和利用黄河文明,理清河湟文化与黄河文明的内在联系,使河湟文化成为黄河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马来源:青海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90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