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荨麻疹(儿童荨麻疹图片和症状)

点击关注以上儿科门诊及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朝阳儿科门诊。荨麻疹[xún má zhěn](百度Chqianese)是一种常见病。荨麻性荨麻疹(也称为荨麻)——荨麻性

点击关注以上儿科门诊及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朝阳儿科门诊。

小儿急性荨麻疹(儿童荨麻疹图片和症状)

荨麻疹[xún má zhěn](百度Chqianese)是一种常见病。荨麻性荨麻疹(也称为荨麻)——荨麻性荨麻疹是一种以荨麻命名的疾病。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0%,其典型的皮损为严重瘙痒。在新发荨麻疹患者中可发现假定的诱发因素,如药物、食物摄入、昆虫叮咬或感染,但在许多情况下没有特定的原因,尤其是当病情持续数周或数月时。

荨麻疹的分类

荨麻疹(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通常根据其病程的慢性程度进行分类:

急性荨麻疹—如果荨麻疹的病程少于6周,则为急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如果荨麻疹复发,患者在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里反复出现6周或更长时间的症状和体征,这意味着慢性荨麻疹。

以病程是否超过6周来定义急慢性有些武断。这只是一个时间范围,在此期间,荨麻疹的新病例通常可以得到缓解。已证实荨麻疹新发病例中2/3以上为自限性,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皮损相同,首次发病时无法区分两种疾病。

流行病学

多达20%的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患上荨麻疹,它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段。

临床表现

荨麻疹

荨麻疹的皮损为局限性红斑,通常在中心区域伴有苍白色。皮损可呈圆形、椭圆形或跑步状,大小不一,直径从不足1厘米到数厘米不等。病人痒得很厉害。瘙痒可能会干扰工作、学习或睡眠。症状通常在晚上最严重。部分患者还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咽喉梗塞、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心慌、胸闷、头晕、乏力、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症状。,可能危及生命。

为什么有些荨麻疹患者会腹痛?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和粘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生在皮肤上时,表现为水肿性红斑,即风团。发生在胃肠道时,胃肠粘膜充血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便血等胃肠道症状。

荨麻疹有生命危险吗?

急性荨麻疹严重时,严重者如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可发生,且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如果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一旦荨麻疹患者出现咽喉梗塞、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他们需要立即去附近的医院,以免耽误抢救机会。

荨麻疹有哪些特殊类型?

除了常见的常见类型荨麻疹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如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征)、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热诱导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运动性荨麻疹、水性荨麻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单一的皮肤病变是短暂的,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出现并扩大,然后在24小时内消失,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瘀斑,除非有擦伤伤口。荨麻疹通常是无痛的。如果皮肤病变疼痛或瘀斑仍然存在,应考虑荨麻疹血管炎的诊断。

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受到影响,但有时衣服压迫皮肤(例如腰带下)或皮肤摩擦(腋窝)受到的影响更大。

与荨麻疹相关的血管性水肿通常涉及面部、嘴唇、四肢和/或生殖器。当存在无荨麻疹的血管性水肿时,应考虑其他血管性水肿疾病,如药物诱导的血管性水肿[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特发性血管性水肿以及遗传性和获得性C1抑制剂缺乏症。

厚厚的嘴唇

病理生理学

荨麻疹是由表皮真皮中的肥大细胞介导的。皮肤病变的活检标本中也发现了嗜碱性粒细胞。一旦被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以释放多种介质,包括组胺(引起瘙痒)和血管舒张介质(引起皮肤最上层的局部水肿)。当深层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被激活时,同样的过程会导致血管性水肿。

疾病的起因

新荨麻疹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在许多患者中没有特定的原因。与慢性荨麻疹相比,急性荨麻疹更容易有可识别的病因。不同的病因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肥大细胞。

常见原因——新发荨麻疹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药物、食物或昆虫叮咬引起的过敏;引起非过敏性肥大细胞激活的药物(如麻醉剂)引起的反应;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都与新荨麻疹有关。

●病毒和细菌-急性荨麻疹可能发生在病毒或细菌感染期间或之后,尤其是在儿童中。一些儿科病例系列研究发现,超过80%的急性荨麻疹病例与感染有关。提出的机制之一是免疫激活,它涉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或补体激活,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一项对57名1-3岁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急性荨麻疹的第一个可识别的触发因素是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感染(例如,尿路感染)。这些儿童中的许多人也接受了抗生素治疗,因此尚不清楚感染、药物或两者的结合是否诱发了荨麻疹。

另一项研究评估了88名去急诊科就诊的儿童。这些儿童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出现了迟发性皮肤反应。其中47例出现荨麻疹性皮疹。对所有儿童进行常见的儿童病毒感染检查,然后通过实验评估他们的药物过敏,随后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不考虑药物过敏试验的结果)。三分之二的儿童有一种或多种病毒的阳性结果,证实存在小核糖核酸病毒(最常见)、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之后用疑似抗生素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仅4例荨麻疹患儿复发。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荨麻疹与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与抗生素的共同作用有关,88个孩子中只有4个出现药物过敏。

对于儿童,急性荨麻疹,抗组胺药无效,但阿奇霉素治疗有效,与确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

急性荨麻疹可发生在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前驱期和黄疸前期,但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不常见。荨麻疹可能是艾滋病毒感染的初始阶段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通常引起急性、自限性荨麻疹,伴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可导致荨麻疹的感染包括:钩虫、类圆线虫、丝虫、棘球蚴、旋毛虫、弓首线虫、片形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可能只需要对去过寄生虫流行区的病人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人进行大便检查。

吃了被简单异尖线虫感染的鱼也会引起荨麻疹。异尖线虫可以通过吃寿司传播。

IgE介导的过敏-荨麻疹通常涉及IgE介导的I型即刻过敏。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往往发生在暴露于可疑过敏原的几分钟至两小时内。包括致病药物、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昆虫叮咬、乳胶和血制品。

过敏可能局限于皮肤,或者是全身性过敏的一部分(例如,全身性过敏反应)。暴露于可疑过敏原后发生的全身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应该是全身性反应,其次是再次暴露时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风险;在进一步评估前,应建议患者避免接触可疑病因。

●药物——最常引起IgE介导的荨麻疹的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但据报道,几乎所有类型的抗生素都可以引起荨麻疹。

●昆虫叮咬——可能导致真正荨麻疹病变(作为过敏的一部分)的叮咬昆虫包括膜翅目(例如,蜜蜂、黄蜂、黄蜂和入侵的火蚁)和锥蝽(例如,臭虫)。

臭虫、跳蚤和螨虫可引起丘疹性荨麻疹,通常位于下肢。丘疹性荨麻疹的皮损在几周内消退。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虫咬皮炎,是由虫咬引起的过敏反应。

●乳胶——对于易感人群,职业、娱乐、牙科或手术暴露于乳胶可能导致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哮喘或全身过敏反应[16]。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能会接触到大量的乳胶,包括给气球充气和使用乳胶手套。接触乳胶避孕套后,患者会出现阴茎和外阴/阴道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外阴/阴道的症状类似急性。

●食物和某些食品添加剂——食物引起的过敏会导致荨麻疹,通常发生在进食后30分钟内。牛奶、鸡蛋、花生、木本坚果、大豆和小麦是最常见的引起儿童全身性荨麻疹的食物。在成人中,鱼类、贝类、木本坚果和花生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

目前认为,商业制备食品中相对较少的合成添加剂导致荨麻疹反应。相反,已经明确证明,某些天然化合物(例如,黄色食用色素胭脂红和红色食用色素胭脂红)可引起荨麻疹和全身过敏反应。

●暴露于过敏原——身体接触多种物质可能导致荨麻疹,包括植物产品和树脂、生蔬菜和水果或生海鲜。从事食品加工的个人可能因各种暴露而发生接触性荨麻疹。如果孩子对动物唾液等过敏原过敏,有时接触动物唾液后会出现荨麻疹。洗涤剂、肥皂和洗液比荨麻疹更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荨麻疹输血反应——输血时急性荨麻疹可能由多种机制引起,包括IgE介导的过敏、补体介导的反应和其他免疫事件。这些反应将在别处讨论。

直接激活肥大细胞——某些药物、食物和植物可以通过非IgE介导的机制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引起荨麻疹。最常见的药物是麻醉剂、肌肉松弛剂、万古霉素和放射性造影剂。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的植物和植物性食物包括一些浆果和荨麻属植物。

●麻醉剂——阿片类镇痛药(例如吗啡、可待因)可以直接激活肥大细胞。止咳糖浆中的阿片衍生物右美沙芬也会引起荨麻疹。

●肌松药——可能引起荨麻疹的麻醉肌松药包括: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琥珀胆碱和箭毒。肌肉松弛剂也会导致IgE介导的全身过敏反应。有关这些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其他主题。

●万古霉素——快速输注万古霉素后会出现“红人”综合征,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或潮红,有时伴有荨麻疹。同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和万古霉素可能会增加这种反应的可能性。

●放射性造影剂-放射性造影剂可能导致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参见“放射性造影剂相关速发型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某些食物——番茄、草莓和少数其他食物可通过非免疫机制引发全身性荨麻疹或接触性荨麻疹,尤其是对幼儿而言。这些食物有时被称为“假过敏原”。也可能有IgE介导的对这些食物的过敏。

●大荨麻是欧洲、北美、南美和非洲部分地区常见的杂草。与皮肤接触后会立即引起荨麻疹和刺痛。除了引起疼痛的介质外,这些症状也可能是由荨麻属植物中的组胺引起的。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钠等NSAID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诱发荨麻疹和/或血管生成。

●假性过敏/药理学机制——NSAID可在某些个体中引起荨麻疹。推测原因是花生四烯酸潜在的代谢异常。NSAID反应的机制是非免疫的,故称为假性过敏。任何能抑制-1(环氧合酶-1,COX-1-1)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都可能引起NSAID假性过敏;非常弱的COX-1抑制剂很少引发这种反应。假性过敏患者通常可以耐受对乙酰氨基酚和选择性-2(环氧合酶-2,COX-2-2)抑制剂。由NSAID引起的假性过敏将单独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参见“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的过敏和假性过敏”,关于‘假性过敏

●过敏机制——一种特定的NSAID也可导致对其过敏的患者出现急性荨麻疹。推测这些反应是真正的免疫过敏。

NSAID的药理和过敏反应非常严重。但是,待遇就不一样了。

少见原因——新发荨麻疹的罕见原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血清病和激素相关疾病。

●物理刺激——物理性荨麻疹综合征是慢性荨麻疹,由特定的物理因素引发,如寒冷、体温突变、皮肤压力或振动、运动、日晒或其他刺激。有关这些情况,请参见其他主题。

●血清病-由外源性蛋白质或药物引起的血清病和血清病样反应可能表现为荨麻疹样皮疹,伴有发热、多关节炎、多关节炎和/或淋巴结肿大。这些情况通常发生在摄入致病物质后的1-3周内。患者还可能出现蛋白尿、水肿和腹痛。这些反应将在别处讨论。

●黄体酮相关的荨麻疹——很少有报道称含有黄体酮的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或内源性黄体酮会引起周期性荨麻疹。这些疾病有时被称为自身免疫性黄体酮皮炎。皮损通常出现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段,随着月经的停止而消退。

可能伴有荨麻疹的系统性疾病

很少情况下,荨麻疹或荨麻疹样病变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的早期特征,例如:

●荨麻疹性血管炎——如果单个皮损引起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36小时),呈紫癜性或瘀斑状,或消退后仍有瘀斑或色素沉着过度(无抓挠引起的外伤),应怀疑荨麻疹性血管炎。随着

如果荨麻疹患者有发热、关节痛、关节炎、体重变化、骨痛或淋巴结肿大,也应怀疑有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可能是一种皮肤病或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发生在另一种风湿病中,很少可能发生在恶性肿瘤中。

●肥大细胞增生——肥大细胞增生和肥大细胞病是罕见疾病,许多诱发因素可引起这些疾病患者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典型的皮肤表现有助于诊断。见这些疾病的其他主题。(参见“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皮肤和全身)”)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乳糜泻、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荨麻疹可能是首发表现,也可能是随时间推移偶然发生的[30]。其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归因于补体受体直接激活肥大细胞或产生可导致类过敏反应脱粒的自身抗体。荨麻疹急性发作时不需要筛查这些疾病,除非其他既往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一些此类疾病。

●皮肤小血管炎–一些皮肤小血管炎在疾病早期可能表现为荨麻疹。如果荨麻疹皮损在单一部位持续24小时以上,出现瘀斑,引起疼痛,或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应担心有血管炎的存在。

荨麻疹性血管炎表现为荨麻疹样病变,血管炎通过皮肤活检发现,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局限于皮肤。

过敏性紫癜(IgA血管炎)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有明显的皮肤表现,以紫癜样皮损为特征,尤其是下肢。皮肤损害最初可表现为荨麻疹,但如果全身性疾病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受累,应检查是否存在过敏性紫癜。

狼疮患者也可能出现荨麻疹样病变,这种病变会持续存在并发展为血管炎。皮肤活检可能会发现血管炎的证据。

●恶性肿瘤——荨麻疹也可发生于恶性肿瘤,尤其是IgM副蛋白血症,有时见于IgG副蛋白血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归因于补体介导的途径。荨麻疹在这些情况下持续存在,并成为慢性。

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荨麻疹通常是反复发作、持续存在且相对难治的,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实验室检查:对于新发荨麻疹(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患者,如果其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表明没有基础疾病或荨麻疹性血管炎,国际、欧洲和英国医疗实践指南均声明实验室检查是不必要的。

美国实践指南规定“可考虑对此类患者进行有限评估”,主要目的是在1/3将被确诊为持续性荨麻疹(即慢性荨麻疹的首发表现)的患者中早期发现基础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建议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尿液分析、血沉和肝功能检查。

荨麻疹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过敏原检查,检查结果可以提示患者避免接触一些可疑的过敏原。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荨麻疹的直接病因很难找到。过敏原检查是有一定范围的,不可能检测出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可疑因素。

目前检测过敏原的方法有哪些?

检测过敏原的方法有很多,如皮内试验、斑贴试验、血清IgE试验等。患者自己仔细观察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写饮食日记,这样可以发现哪些食物与荨麻疹的发病有关,避免再次食用。

款待

荨麻疹应该看什么科室?

或者皮肤科。

荨麻疹如何用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药物。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也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严重者需根据医生处方使用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治疗。

疗效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以使用雷公藤多甙、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需要医生严格控制。

荨麻疹是一种全身过敏反应,需要系统治疗。炉甘石洗剂等外用药物只能缓解症状和瘙痒,不能抑制全身反应。作为辅助治疗,不能单独使用。

新荨麻疹(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的初始治疗应侧重于短期缓解瘙痒和血管性水肿(如果有)。约2/3的荨麻疹新发病例为自限性,会自行缓解。关于急性荨麻疹治疗的文献很少,可能是因为该病往往是自限性的。在下面讨论的药物中,大多数已经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进行了评估。

药物:H1抗组胺药——H1抗组胺药可分为较老的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和羟嗪)和较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成人和儿童应该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的首选。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过敏和皮肤病学专家组发布的指南都推荐较新的第二代H1抗组胺药物应作为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相比,第二代抗组胺药镇静作用较弱,基本无抗胆碱作用(抗胆碱作用使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应用复杂化),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较少,给药次数较少。据我们所知,目前没有数据证明某些药物在治疗急性荨麻疹方面优于其他药物,但少数关于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表明,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可能略优于其他药物。

非处方药:有些患者需要使用高于标准剂量的药物来控制荨麻疹症状,更高的剂量可能会引起嗜睡。因此,在了解更高剂量对个体的影响之前,应谨慎使用。一些成年患者在使用更高剂量时可能会有更好的疗效,但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

H1抗组胺药治疗可以使一些患者的皮损消退,但对另一些患者来说,治疗可能只能实现皮损变平和瘙痒缓解,而红色斑疹将持续存在。对于后一种患者,红斑皮损消退后可减少药物剂量。

第二代H1抗组胺药仅为口服制剂,包括:

●西替利嗪——西替利嗪起效快,有一定的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它有轻微的镇静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但比第一代抗组胺药弱。成人和6岁及以上儿童,标准剂量10mg每日1次为宜(根据需要,成人可增至10mg每日2次)。

2-5岁儿童的常规剂量为5毫克,每天一次。

6个月至2岁的儿童可给予2.5mg每日一次(1岁及以上儿童可给予2.5mg每日一次,根据需要每日两次)。严重肾功能不全和/或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维持剂量应减半。

●左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活性对映体,约半剂量即可产生与西替利嗪相当的效果。

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标准剂量为每晚一次5mg(成人可根据需要增加至每天一次两次,每次5mg);

6-11岁儿童,标准剂量为每晚一次2.5mg。如果患者对西替利嗪耐药,左西替利嗪不太可能有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大幅调整剂量。

●氯雷他定–氯雷他定是一种长效选择性H1抗组胺药,其化学结构不同于西替利嗪。

6岁及以上患者,标准剂量为10mg,每日1次(成人可根据需要增加至10mg,每日1次、2次)。当给予每天一次10毫克的标准剂量时,氯雷他定的镇静作用极弱。

2-5岁儿童,常规剂量为5mg,每日一次。对于严重肾功能和/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常规剂量每两天给药一次。

●地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物,大约一半的剂量就可以产生与氯雷他定相当的效果。

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标准剂量为5mg,每日1次(成人可根据需要增加至5mg,每日1次,2次)。

6-11岁儿童,剂量为2.5mg,每日一次;

1-5岁儿童,剂量为1.25mg,每日一次。

对于6个月至1岁的儿童,美国批准的剂量更低:每天1mg。

对于严重肾功能和/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常规剂量每两天给药一次。

●非索非那定–非索非那定具有非常微弱的镇静作用。12岁及以上患者,建议剂量为180mg,每日1次(成人可根据需要增加至180mg,每日1次、2次);

2-11岁儿童,推荐剂量为30mg一次,一日两次。

对于6个月到2岁的儿童,美国批准的剂量更低:15mg一次,一天两次。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成人剂量应减少至60mg,每天一次。最好不要和食物一起服用,尤其是和果汁一起服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包括苯海拉明、扑尔敏、羟嗪等药物。这些药物是亲脂性的,容易穿过血脑屏障,导致镇静和抗胆碱能副作用,并且在一些患者中可能具有剂量限制。超过20%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镇静和能力损害,如精细运动技能下降、驾驶技能下降、反应时间延长等。抗胆碱能副作用包括口干、复视、视力模糊、尿潴留或阴道干燥。应特别提醒患者注意这些不良反应。尽管存在这些不良反应,但对于并发症风险较低的患者(例如健康的年轻患者),睡前使用镇静性H1抗组胺药可能会有所帮助,尤其是在白天与非镇静性H1抗组胺药合用时。

一些第一代H1抗组胺药物具有非肠道制剂,可用于希望药物更快起效的患者,如急诊科的患者。第一代抗组胺药的胃肠外给药方案如下:

●苯海拉明——对于成人,可根据需要每4-6小时缓慢静脉或肌肉注射25-50mg。对于儿童,可根据需要每6小时静脉或肌肉注射0.5-1.25mg/kg(每剂最大剂量为50mg)。

或者

●羟嗪-对于成人,根据需要每4-6小时深层肌肉注射25-50毫克。它不能静脉注射。儿童可根据需要每6小时肌注0.5-1mg/kg(每剂最大剂量为50mg)。

哺乳期妇女——对于孕妇,氯雷他定(10毫克,每天一次)或西替利嗪(10毫克,每天一次)可用于初始治疗。使用上述药物后有大量怀孕患者的数据,结果令人放心[56]。孕妇使用第一代药物扑尔敏(口服4mg,每4-6小时一次)可能也更安全。

对于哺乳期妇女,可使用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进行治疗(每次剂量为10mg,每日1次)。这两种药物很少分泌到乳汁中,应该不会导致婴儿镇静或喂养困难。

H2抗组胺药——虽然相关数据较弱,但H1抗组胺药联合H2抗组胺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效果可能优于单独使用H1抗组胺药。一项随机试验包括91名患有急性过敏综合征(定义为荨麻疹伴或不伴红斑或血管性水肿)的成年患者,并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苯海拉明(50毫克,胃肠外给药)加雷尼替丁(50毫克,胃肠外给药)。另一组接受苯海拉明加安慰剂输注。在2小时时,联合治疗组的荨麻疹患者皮损消退明显更多。两组之间血管性水肿或红斑的消退没有差异。

可选的H2抗组胺药包括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西咪替丁可增加其他药物的浓度,应慎用。

糖皮质激素——对于单纯性荨麻疹患者,似乎没有必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然而,如果患者有明显的血管性水肿或症状持续多日,可以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短期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即通常1周或更短)。糖皮质激素不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但可能通过抑制多种致病炎症机制发挥作用。

荨麻疹患者病情较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如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危急情况时,必须立即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的方法是:给所有患者服用H1抗组胺药,给症状较严重的患者服用H2抗组胺药。口服糖皮质激素仅用于抗组胺药给药后有明显血管性水肿或持续症状的患者。

目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最佳药物和最佳剂量尚未确定,但我们通常给出以下方案:

●成人——泼尼松,30-60mg/d,5-7天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儿童——泼尼松龙,0.5-1mg/(kg·d),每日最大剂量60mg,5-7天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部分患者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用时病情会加重,因此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应继续给予抗组胺药。如果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几天内症状没有复发,也可以停用抗组胺药。如果停用这两种药物后症状复发,应再次以最低有效剂量开始使用抗组胺药。应避免再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不良反应的风险大于益处。

其他药物——尚未研究白三烯药物对新发荨麻疹的作用。这些药物和许多其他药物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的疗效已得到评估。见其他话题。

约1/3的新荨麻疹病例可能是持续性的。如果症状持续数周后,你应该去基层医疗机构重新评估。对于症状难以控制的患者,他们可能还需要转介给皮肤科医生或过敏专科医生。

如何防止荨麻疹再次发生?

找到病因是防止荨麻疹复发的关键,但荨麻疹的可能病因有很多,如食物、吸入剂、冷热刺激、情绪激动、运动等。,而且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很难找到直接病因。

找到病因最好的方法是养成写病人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的食物、药物、接触的物质、周围环境的变化。一旦发生荨麻疹,可以根据记录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如果接触同一种物质两次以上,高度怀疑对该物质过敏,可以主动避免再次接触。

参考

最新临床顾问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2017。

吴志华,石,,。皮肤性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版)[M]。科技文献出版社,201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73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