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被叫停(肿瘤基因检测有必要做吗?)

在引入市场规范的前夕,服务提供商可以自由扩展业务。但基因测序行业的参与者不能再心存侥幸,资本也要规避政策风险。(目前国内只有NIPT、遗传病诊断和植入前胚胎遗传

在引入市场规范的前夕,服务提供商可以自由扩展业务。但基因测序行业的参与者不能再心存侥幸,资本也要规避政策风险。

基因检测被叫停(肿瘤基因检测有必要做吗?)

(目前国内只有NIPT、遗传病诊断和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瘤诊疗可以在临床上使用,只能在部分试点医疗机构开展。图/视觉中国)

《财经》记者孙爱民/文/编辑

最近,基因检测服务公司WeGene将一款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检测产品价格从999元降至499元。日前,“23魔方”创始人兼CEO周坤宣布完成4000万元B轮融资,同时将整套基因检测服务价格从999元降至499元。

这是一场被业内称为“第一轮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也凸显了继技术成熟、竞争蓝海的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之后,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型基因检测服务成为中小基因检测公司尤其是初创企业的“第二战场”。

自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联合叫停基因检测服务后,几轮试点机构陆续公布,整个市场似乎全面放开。但种种迹象表明,经过三年的试行,相关部门对基因检测行业的监管正在逐步收紧。

习惯了“放养模式”的基因检测行业该如何应对严监管时代的到来?资本该如何选择“好马”规避政策风险?

消费测试难受。资本有待观察

网上订购并支付,两天内收到采样盒,完成唾液采集,邮寄到基因检测公司;一个月之内,你会得到一份祖先分析报告。在报告中,你可以看到你有多少中国、欧洲和日本血统,甚至你的家族或祖先的迁徙和进化过程。

除了基因搜索,还可以做天赋基因检测,酒精耐受力评估等。按照同样的流程。

曾经的“高级”基因检测,要几千甚至几百块钱,你可以亲身体验。这是国内很多基因测序公司提供的消费者基因检测服务。

消费者基因检测又称DTC基因检测,是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与产前基因检测、基因诊断等医学基因检测不同,这种检测过程不需要专业医务人员的参与,也不需要遵守医疗法规。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之间是纯粹的契约关系。

消费者基因检测具有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优势,能够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受试者除了在网上下单,在家取样外,还可以在一些商店或药店购买检测工具,或者去检测公司接受面对面的服务。

这种贴近消费者、接地气的基因检测,不涉及诊疗,会给消费者一些建议。即使不准确,受检者最多会觉得不划算,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然而却无法赢得投资界的青睐。

“消费基因组服务在监管层面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服务产品,不是一个诊断或治疗,而是一个新生儿基因咨询。”林风险投资副总监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当我们选择投资时,对此类项目的分析是保守的。”

消费者基因检测在投资人眼里更像是一种娱乐服务。“投资机构喜欢严谨的、有科学依据的基因检测公司,尤其是那些可以在医疗机构使用的,对娱乐项目有些谨慎。”吉峰资本创始合伙人余对《财经》记者表示。

尽管消费者基因检测服务不受投资界的欢迎,但在商业利益和基因数据积累的驱动下,这种服务仍在迅速扩张。很多公司通过这样的服务,把基因检测的目标定为百万人,有些服务甚至坚守健康,不断向医疗领域靠近。

有商家提供遗传病检测服务,声称可以检测是否携带近30种遗传病的基因。尽管有“基因只是影响性状的一部分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此结果不能用于临床诊断”等言论,但普通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将其视为可靠的检测结果。

通过对基因数据和表型性状的判断和仔细分析来预测疾病的易感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都是相关信号,大部分不是直接致病基因。对疾病的诊断是不完全的,其准确性需要在更广泛的不同种族和人群中得到验证”。已经在实验室做了五年基因组学研究的林说。

虽然有些性状具有娱乐性,但消费者基因检测服务并未被禁止销售。林分析说,中国的这种服务往往是先发布,看看有没有大问题。有问题就停。如果负面声音不太多,应该是放任不管,但总有一天会规范的。在引入市场规范的前夕,服务提供商可以自由扩展业务。“有了规定,你还是像现在这样直接卖产品。不拿证,早晚要被要求整改。”

美国23andMe的经历或前车之鉴。作为美国唯一一家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和分析服务的公司,23andMe只提供四类服务:祖先分析、基因健康风险、酒精耐受性和基因追踪。对其遗传健康风险的检测只是相关突变,而不是患病风险。

2013年,该公司向客户提供与健康诊断相关的信息,被FDA监督停止销售。当时,FDA发布警告信称,23andMe的服务声称可以帮助用户预防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而这项服务的大部分用途都表明属于医疗器械的范畴,需要FDA的批准,这意味着FDA决定将基于个人基因组测序的疾病风险预测列为医疗器械进行管理。

从停售监管到部分放开,这是FDA和以23andMe为代表的基因测序公司相互理解和博弈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从2014年开始,逐渐在中国发生。

过去两年一直忙于整顿国内药品市场的CFDA,在经过三年的市场观察后,将退出收紧对包括消费者基因检测服务在内的整个基因检测行业的监管。

不可持续的灰色地带

与完全不受监管的消费者基因检测服务相比,一些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的基因检测项目也呈现出各种市场乱象。

目前国内只有NIPT、遗传病诊断和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瘤诊疗可以在临床上使用,只能在部分试点医疗机构开展。

即使在试点操作中,检验结果也是以科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可以给医生看,但不能作为临床上直接的诊断依据。

但很多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以科研的名义为除NIPT以外的患者提供医疗诊断服务。医院提取考生信息,然后送到检测公司检测,检测公司出具检测报告。

通过这种“灰色操作”,检测公司可以获得订单,积累数据,推荐患者下单的医生可以获得用药指导、科研数据和销售提成。

这个灰色地带似乎和监管部门是脱节的。卫生计生委的职责是审核和规范基因检测机构的资质,CFDA则监管基因检测链条中的仪器、试剂和分析软件。这使得医疗机构尤其是独立临床实验室提供的基因检测产品的管理、价格、质量等都无法得到明确的监管。

对于竞争基因检测商城的公司来说,也不全是好事。不能保护消费者或患者的切身利益,不能真正推动技术创新。

“基因检测公司推出的产品,临床使用没有证书。一旦监管部门出台强硬政策,可以一下子把这类公司限制死。”一位医疗投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自2014年全行业禁止基因测序以来,业内人士一直呼吁引入美国的LDT监管模式。

LDT,也称为实验室开发诊断试剂的监管模式,由FDA和CMS分别根据《医疗器械修正案》和《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 CLIA'88)共同监管。

LDT明确,商业公司的实验室只要人员证照齐全,并通过政府严格的质量管理认证,就可以自行提供经过验证的有偿临床服务,检测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诊疗。美国许多提供产前基因检测的机构都采用了CLIA标准,而没有经过FDA的批准。

2014年10月,FDA发布了LDT监督管理框架草案,规定FDA将根据风险程度对LDT进行严格监管。“很多业内人士误以为美国的LDT不受监管。其实监管很严,以后会越来越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对《财经》记者分析。

借鉴美国监管模式,中国监管部门正在路上。“CFDA倾向于遵循FDA的监管程序。中国基因检测行业的法规越来越严格,过去相对无序的行业状态会更加规范。”林对说道。

三年前,CFDA和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相关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出台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给出的理由是缺乏该技术临床使用的标准,技术、价格、质量监管、伦理隐私保护等都需要规范。

面对更加严格的监管,基因测序行业担心会像2014年那样让整个行业停摆。分享投资的投资经理张耀扬认为,不太可能完全停止,投资基本不受影响。

然而,预警已经影响到一些企业。“很多公司在申请临床产品时倾向于申报一个基因突变点或一个面板,这样更容易拿到证书。”林告诉《财经》记者。

敏感资本也顺应监管加强的趋势,对投资选择做出相应的决策调整。凯辉基金执行董事杨海定直言不讳地告诉《财经》记者,“如果一个项目好,预计5年后才能获批,肯定不会投。”

资本倾向于选择已经获得FDA批准的产品类型,重点评估公司负责对接CFDA法规等事宜的监管部门。

林说,基因测序行业的创业团队,只知道法规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和对话讨论。“只有具备接触资源和有效沟通的能力,才能顺利完成流程,否则就不知道底牌在哪里,这是投资机构看重的”。

为了规避未来的政策风险,投资机构往往会从行业内的关键人物、政府相关人士、医院的专家那里嗅到政策出台的迹象。

“对于已经在行业布局的企业,随着监管的加强,应该不会有侥幸心理。”上述投资人对《财经》记者表示,“企业往往会等待政策的出台。这时候参考FDA和其他类似机构的监管要求是明智的。”

备受青睐的“潜力股”

除了规避预测的政策风险,企业和资本寻找未来的技术制高点,确定能够改变竞争格局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尤为重要。

基因检测行业的上中下游都有潜在的“目标”。

很多投资人在接受《财经》采访时,都提到低成本的基因测序解决方案将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全行业基因组测序成本在万元左右,由于测序仪器和试剂的垄断,很难降低。“如果能降低到1000元甚至几百元,将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产生更多的商业模式。”林对说道。

主流的高通量测序平台有:Illumina的HiSeq系列,Life Technologies的Ion Torrent系列,华大基因的BGISEQ系列。国内外许多公司已经开发了第三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由于二代和三代测序仪技术原理不同,各有优势,所以二代测序仪不会被完全取代,这也阻碍了成本下降。

“第一轮价格战”过后,基因检测行业可能会变得焦虑,尤其是23魔方这样的创业公司。盈利问题还没有解决。继续打价格战显然是不明智的,但突破方向在哪里?

美国的23andMe不仅卖产品赚钱,还靠数据。23andMe选择将基因大数据卖给药企,甚至深度参与数据分析和治疗技术的合作研发。这是基因检测企业可以深入发展的一个方向。

测序数据只有通过解释才有价值。基因数据的算法在不断进化,计算能力和存储技术有了很大的飞跃。目前的技术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55X)的基础分析,存储速度的提升也让云计算变得更加可行。

“生物信息的突破主要依靠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突破。近年来,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为未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带来了曙光。包括基因测序在内的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不断突破是必然的。”青蓝沃资本董事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专注于生物云和生物信息分析的公司必将备受关注。

根据林的分析,强大的分析能力对应的是不同维度数据的匮乏,而很多信息孤岛的聚合能力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开发创新的分析产品。

单一遗传病可能是下一个方向。已经应用于临床的NIPT,只做了几个染色体遗传病,而单基因遗传病有13000个,已知致病基因4000多个,其中隐性遗传病1800个。该领域将是NIPT的进一步拓展,可能成为基因应用的下一个方向。

“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融入临床分析,甚至需要具备与临床医生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这对基因检测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上述投资者分析。

像NIPT一样,肿瘤诊断和治疗是一种可以在临床上使用的基因检测技术。其中,用于肿瘤筛查的外来体检测备受业界关注。

直径只有几十纳米的外泌体是细胞分泌或脱落的囊泡状体,携带癌细胞的DNA、RNA、蛋白质等信息。通过分析外来体,可以直接获得癌细胞的基本信息。

2015年6月,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学主任Raghu Kalluri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证实胰腺癌细胞的外泌体中含有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能被用作早期胰腺癌的无创诊断和筛查。

外来体不需要大量的血液进行采集,经过检测分析,就可以找到潜在疾病的遗传标记。

“对肿瘤基因检测的需求很大。未来,外来体的基因检测将应用于临床,这在癌症研究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张耀扬说。

道路看似很多,但只有通过专注才能建成巴别塔。企业需要不断扩张,顽强尝试,人类才能最终受益。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21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249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