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生伏特效应(光生伏特效应的代表器件)

【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套用每年回顾行业的成语:2020年对于多晶硅-光伏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经意间回头看,才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写了10年这

【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中国光伏20年:江湖风云录(一)套用每年回顾行业的成语:2020年对于多晶硅-光伏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经意间回头看,才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写了10年这个“不平凡”。“不凡”不是简单的书写习惯和抄袭,而是中国多晶硅-光伏产业在短短20年间的风风雨雨。

在“十三五”结束和“十四五”开始的关键节点,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回望行业的发展历程,希望为下一个时期积蓄稳步前行的力量。

在江苏省徐州博物馆,展出了一幅有2000年历史的汉代石刻《伏羲执日》。石雕生动地表现了4000年前先民对太阳的敬畏。自古以来,人类对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怀有无限的崇拜。太阳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成为神话故事的核心,如后羿射日、夸父日报、阿波罗、太阳神等等。

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地球输送丰富而清洁的能源,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我国人民就能利用凹面镜的聚焦从太阳上取火——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太阳能利用。《李周秋官四口》中有“四玄掌与夫妇在阳光下取明火”的记载;《淮南子·天文训》说“太阳一照,烧成火”;《论衡》中说“察日,火从天而降”,“岁”即“阳岁”。《古今注释》中提到“铜制阳燧,状如镜,视之必倒,视之必怒。”阳燧是古代的太阳灶。西晋时,有人利用凸透镜的聚焦特性,把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但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在人类社会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太阳能一直处于自然利用的初级阶段,除了照明生火,主要用于烘干物体。《种树》中提到,收麦“要在烈日下热收,混以苍耳叶或麻叶,以避蛀虫。”在医疗方面,《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记载了公元前3世纪至5世纪掌握的太阳疗法。《洗冤集》说,“验尸后,尸骨受损,尸骸泼烂醋,露天盖新油伞。如果你想看到它们,你可以从太阳下看它们,看到标记。”让光线穿过油伞,让有利于观察的射线充分集中,这和现代医学用紫外线检查疤痕的原理是一样的。军事方面,公元前3世纪,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用许多打磨光滑的金属盾牌聚集阳光,烧毁了一支进攻西西里岛东部锡拉库扎港的罗马舰队,为保卫家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古代对太阳能利用的概述。在现代,人类已经开始探索太阳能作为能源和动力。

太阳内部发生了从氢到氦的剧烈核反应,巨大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宇宙空。太阳中的热核反应可以持续6×1010年,与人类历史有限的时间相比,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能源。地面的太阳辐射会随着时间、地理纬度、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实际可利用量较低,但可利用资源仍远大于人类能源消费总量和2100年后的规划能源利用量。从全球来看,美国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亚、中国西藏、中东等地区的年总辐射或日照时数最大,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合理开发太阳能资源,对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上世纪末,一些专家估计21世纪将是可再生能源和太阳能的世纪。“如果实施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可占世界电力市场的3/5,燃料市场的2/5。在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中,太阳能处于突出的地位。”美国马蒂奇博士曾在《能源替代趋势研究成果》中表明,21世纪太阳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50年比例将达到30%,仅次于核能;到21世纪末,它将取代核能成为第一能源。现在看到这个“预言”,感叹很多,感触更多。

中国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年辐射量超过5000兆焦/平方米。北纬36°以北地区,除东北和东部外,年平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以上,锡林浩特、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等西北内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是全国日照最多的地区。可以说,发展光伏发电的优质条件得天独厚。

中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但光伏发电产业起步很晚。

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硅材料、硅片、中游电池、电池组件和下游应用系统。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涉及的企业数量依次大幅增加,光伏市场产业链呈金字塔结构。其中,上游多晶硅材料是信息产业和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基础原材料。它由石英砂加工的冶金级硅提炼而成,用于制造基于晶体硅的电池模块。石英砂是自然界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非金属矿物原料。我国石英砂矿藏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但由于发达国家对高纯石英砂制备技术的垄断和对其出口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石英砂的提纯和规模化开采处于非常艰难的探索阶段。相应的,硅材料的生产也因行业起始端的制约而难以独立。更何况,到了本世纪初,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限制,多晶硅材料的制备已经“开箱即用”。产业链的中游是门槛相对较低、规模效应突出的电芯和电池模组的制备。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与上游相对应的,是国内难以维持的光伏应用市场。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装机量最大的国家,但即便如此,与庞大的产能相比,应用的健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在过去的20年里,与其他被国家大力扶持甚至在国外专家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产业不同,中国的多晶硅-光伏产业在成长的道路上,缺少了学习和青春的平缓过渡,有的经历了所有的世事和沧桑。

从无人问津的冷门行业到资本争夺的热土,从政策冷清的偏僻角落到大力扶持的朝阳行业,从不计后果的“疯狂试错”到为生存而挣扎,从对外依赖的被动无奈到自主研发...经过近20年的“抢眼”经历,中国多晶硅-光伏产业“横空出世[/k0/]”。

一、起源:光伏诞生(19世纪至60年代)

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首先发现了光伏效应。1883年,太阳能电池,一种发电设备,通过在一层薄薄的金上镀上硒制成。这种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研发效率只有1%,而这微不足道的1%却促成了今天光伏产业的发展。

1.了解PV

现代人利用太阳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年前。1615年和1878年,法国诞生了太阳能水泵和太阳能印刷机。据了解,已知的关于光伏发现的最早信息记录于1839年。亚历山大·贝克雷尔(Alexander Bekkerel)通过将金属电极置于电解液中进行研究,发现物质进入介质后,在光照下会产生微小的电流,因此被称为光伏效应。

1873年,英国工程师史密斯在水中测试电报电缆材料时发现了硒的光电导性。

1877年,W.G. Adams和R.E. Day观察到了固化硒的光伏效应,发表了一篇关于硒电池的论文,题目是《光对硒的作用》。这篇论文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上,学报A25,113。

1882年,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力实验成功,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发电厂,开启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1883年,查尔斯·弗里茨(Charles Fritz)通过在一层薄薄的金上镀上硒,研制出效率低于1%的太阳能电池,形成发电装置。后来,人们把能产生光伏效应的器件称为光伏器件。虽然弗里茨希望太阳能电池能与爱迪生的火力发电厂竞争,但转换效率太低,缺乏实用性。同年制造出太阳能摩托车,据说可以驱动1.6马力的往复式发动机。但这些动力装置都是通过聚光来收集太阳光,所以发动机功率低,成本贵,实用价值不大。

1887年,电磁波之父海因里希·赫兹研究了紫外线的光电导性,发现了光电效应。第二年,世界上第一个太阳能电池专利被授予。近年来,世界上第一块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太阳能电池问世,相关专利随之而来。

1904年,德国物理学家霍尔瓦·考克斯发现铜和氧化亚铜结合具有光敏性,并制成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1905年,爱因斯坦将自己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思辨观点》邮寄给了当时国际物理学界最负盛名的杂志《德国物理学年鉴》。16年后,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波兰科学家扬·柴可夫斯基偶然将本应插在墨水瓶里的钢笔放入了熔锡的坩埚中。当他发现错误并迅速拔出钢笔时,他发现笔尖上挂着一根细锡线。于是,他把笔尖换成了毛细管,又练了一遍这种拉法。经过研究,证实用这种方法拉出的单晶金属直径为1毫米,长度可达150厘米。1918年,他对自己的发明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公开发表。这种生长单晶金属的提拉法日益普及,已成为提纯锡、铅、锌等金属的重要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和开始,对光伏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让人们看到了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作为现代军事、工业、经济和社会血液的重要作用。

1932年,奥德博尔特和斯托拉在硒化镉中发现了光电效应,这种效应一直沿用至今。

1935年和1946年,安东·h·拉姆和拉塞尔·奥尔先后获得了“光电器件”和“光敏设备”的专利。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有色金属网,发布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国家能源信息平台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188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