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葡萄牙语(培训巴西葡萄牙语)

中国是我的祖国,巴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生的外交生涯都在试图弥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拓宽合作范围。(1)与巴西结缘的由来上世纪五六十年

中国是我的祖国,巴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生的外交生涯都在试图弥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拓宽合作范围。

巴西葡萄牙语(培训巴西葡萄牙语)插图

(1)与巴西结缘的由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巴西虽然没有建交,但交往很多,包括中国著名京剧演员在巴西演出,1958年巴西伯南布哥州州长访问。1961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第一任主席南陈晗访问了巴西。同年8月,巴西副总统古拉特访华,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拉美领导人。

20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七年外语应急计划》。1964年,高教部选派700多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和部分大学生,于7月在北京集合,进行思想教育和外事知识的强化训练,然后外出学习。当时我被分配学习葡萄牙语,这让我与葡萄牙语和葡语国家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据说我们学葡萄牙语的同学本来是打算被派到巴西学习语言的,但是由于当时巴西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行30多人被安排去了澳门。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对外的身份是南广公司的工作人员。当时,澳门甚至没有高等教育机构。我们其实是在南广公司办的一个“私塾”里上课的。前前后后,四位来自葡萄牙的老师每天教我们5个小时,强度很大。放学后,我们不想浪费一分钟。我们想尽快学好葡萄牙语。1965年,周恩来总理访罗时,希望留学生能提前学习,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周总理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学习的强大动力。

陈于1965年1月在澳门拍摄的照片。

1967年初,我们结束了在澳门的学习和生活,回到北京。接下来的几年,我在军垦农场工作,在地方政府工作。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部随即召回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外语人才。1972年6月,我进入外交部,负责巴西事务。此后近半个世纪,我的外交生涯始终聚焦在葡语世界。我曾任中国驻莫桑比克、东蒂汶和巴西大使。毫不夸张地说,葡萄牙语和葡语国家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和生活。

(2)经历中巴建交的过程。

我刚到外交部的时候,中国在拉美的外交工作还没有完全打开局面。一开始我进的是欧美的拉美分部,只有十几个人。1974年,我接待了一个到巴西出差的人,目的是和巴西谈判建交事宜。8月3日,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陈洁率领由外贸部、外交部、贸促会、中国银行等部门和机构组成的11人中方代表团。我的另一位同事小也以贸促会工作人员的名义加入了代表团。作为一名讲葡萄牙语的翻译,我参加了建立双边外交关系的会谈。6日,我们抵达里约热内卢,巴西派军机将谈判代表团送到首都巴西利亚。一般来说,两国建交首先会达成初步的谅解,然后通过双方在第三国的外交代表进行必要的准备。然而,巴西外长西尔韦拉在抵达巴西利亚后,表示愿意与陈洁副部长建立外交关系,并希望“在此行中最终确定建立外交关系”。谈判意向达成后,代表团派我和外交部美国司副司长陈德和前往阿根廷,通过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向中方汇报。巴基斯坦一听说中国代表团要去阿根廷,马上买了飞机票,派联邦警察全程护送。此外,中方工作人员在酒店致电该国,报告两国建交的喜讯。付款时,酒店工作人员通知巴基斯坦外交部费用已结清,这充分体现了巴方的积极态度。最终,双方于1974年8月15日建交。中国代表团抵达巴西并签署建交公报前后仅用了10天时间。

两国建交后,我留在外交部继续负责巴西事务。由于中国葡语干部短缺,我们的外交工作变得更加繁忙。1981年3月,外交部安排我留在巴西。这也是我第一次呆在国外,直到1985年4月底我回到中国。

(3)感受萨纳总统与中国的友谊。

1988年7月3日至8日,萨纳总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当时我作为外交部美国司南美处处长,被任命为来访者的主要翻译,这让我有机会从侧面观察这位客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访问,给予了高规格接待。7月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会见是这次访问的高潮,也为未来中巴关系的快速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政治互信。

7月4日下午,萨纳总统在人民大会堂发表题为《科学技术:人类的共同财富》的重要演讲。演讲非常精彩,全场观众一次次热烈鼓掌。很多人要求发言。事后,萨纳总统的秘书告诉我,演讲稿是总统亲自定稿的。后来,中国科技日报全文刊登了这篇讲话。

萨纳总统也是一位作家,出版了许多小说和诗歌。他曾说“我爱政治,但我爱文学”。此外,他还是一名法学教授。在他访华期间,他的小说《水之北》的中文版在人民大会堂发行。当他看到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坐着轮椅进入大厅时,他非常感动。他赶紧俯下身子,用法语亲切地问候嫪毐,并递给他一本书。他现场为大家签名,中国读者的热情如此之高,以至于接下来的活动暂时推迟。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这使他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萨纳总统也访问了上海,朱镕基市长亲自到机场迎接。在欢迎宴会上,双方宣布圣保罗和上海结为友好城市。

萨纳总统访华只有几天,但有一些小事值得记住。参观宝钢的路上,我坐在车的中间一排,背对着司机。由于天气闷热,速度又快,我感到恶心想吐。萨纳知道后,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让我坐在他和中国护卫之间。在他的坚持下,我不得不这样做,但我总是感到尴尬。

在去Xi安的专机上,一些同事委托我请萨纳校长在《水之北》这本书上签名留念。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用试探的语气让萨纳签字。他欣然同意,一一签字。轮到我的时候,他先检查了我的名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在另一张纸上,然后把他和我的名字一起写在书的扉页上。这本书至今一直放在我书架的显眼位置。

1990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杨访问巴西,我被任命为驻圣保罗总领馆副总领事,并被任命为杨主席的翻译。当时,萨纳已经卸任总统,但他仍然从外地给杨总统打来了欢迎电话。2006年4月,我出任中国驻巴西大使。萨纳当时是参议院议长。我上任后,主动提出去拜访萨纳。他立即要求他的秘书安排会见我的“老朋友”,并与我进行了非常亲切友好的交谈。

难忘的大使岁月

1992年8月,我从圣保罗调到大使馆,担任政治参赞兼首席馆员。1994年8月,我回到北京。4年后,我再次回到巴西,担任驻里约热内卢总领事。他于2000年6月回到中国,后来担任中国驻莫桑比克和东蒂汶大使。2006年4月,我再次回到巴西工作。此时我的身份已经变成了中国驻巴西大使,这也是我在巴西的第四份永久工作。算上之前的三个常驻代表团,到2009年2月我卸任大使时,我已经在巴西工作了超过13年。所以,可以说巴西是我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2006年7月6日,驻巴西大使陈向卢拉总统递交国书后步出总统府。

2006年,中巴经贸关系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为了继续中巴合作的快速发展,我深知舆论转变的重要性,并将利用我对巴西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了解,以及我精通葡萄牙语的沟通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进一步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广泛参与与巴西各界的交流与沟通。 以便他们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巴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为他们提供中国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我从不回避巴西朋友提出的交流愿望。每当我收到演讲或会议的邀请,我都会积极赴约。在就任大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已应圣保罗、里约、圣卡塔林纳、米纳斯吉拉斯、南里奥格兰德等地的邀请,进行了十多次演讲。先后在工业联合会、商会、圣保罗交易所、高等军事院校等任职。大多数与会者是政府官员、经济专家、企业家和新闻媒体,以及许多青年学生。针对巴西少数人扬言对华采取“特保条款”限制从中国进口的鼓噪,我曾形象地批评:“特保条款不是救生圈。即使你把救生圈戴在身上,你还是需要游到岸边,因为大海不会自动把你送到岸边,它会成为鲨鱼的美餐。”这一“救生圈”分析得到了许多巴西人的认可,并被巴西各大新闻媒体广泛引用。另外,我也喜欢和巴西媒体交朋友。只要有空,我都尽量接受采访,被新闻界称为上镜率和读报率最高的驻外大使。在我看来,媒体是帮助巴西各界了解中国和中巴关系最便捷的渠道。比如2006年6月,《圣保罗页报》刊登了对我的专访。当时我强调,中巴贸易中仍存在争议和摩擦,但这是双边合作中的正常现象。朋友之间的争议并不可怕。只是体现了彼此的需求和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原来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当然不会有纠纷。如果通过协商解决争端,不断出现问题并得到解决,人们就会成为更亲密的朋友。我认为这种直接而生动的交流可以帮助巴西人民更客观地看待中巴关系。

在他担任大使期间,中巴经贸关系呈现强劲发展势头。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同年,中国和巴西共同参与的金砖国家也举行了首次峰会。

另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与北京奥运会有关。在奥运会开幕当天,我邀请外国驻巴西使团和巴西政要在中国大使馆观看了开幕式。外国朋友的赞赏和欢呼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荣耀。奥运会期间,中国驻巴西大使馆、驻圣保罗总领馆、巴西华人协会和圣保罗体育局共同主办了“北京之家”。“北京之家”建在圣保罗著名的拉美纪念广场,占地3000多平方米。大厅正面悬挂的大屏幕投影电视和周围20多台液晶电视不断播放奥运节目,还有10台电脑供观众上网浏览奥运新闻。毫不夸张地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巴西的形象,改变了巴西民众对中国的印象。那段时间,中国大使馆的公共邮箱和我的个人邮箱收到了很多巴西朋友的来信,他们称赞北京奥运会精彩,羡慕中国的大国地位。

2009年2月底,我正式卸任大使。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2月24日,时任巴西总统卢拉在里约参加完狂欢节后赶回巴西利亚,专程到中国大使馆向我告别。我与卢拉有着悠久的友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与他保持联系。自从担任驻巴西大使以来,我与卢拉直接沟通频繁,友谊自然更深。在告别晚宴上,卢拉总统与我交谈了两个小时,感谢我多年来为中巴合作所做的工作,并与我一起思考中巴关系的未来。

2006年12月14日,驻巴基斯坦大使陈出席在巴基斯坦塔盖市举行的“战略伙伴关系——如何优化中巴企业关系”经贸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卸任大使后,我受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伟光和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的邀请,担任巴西研究中心主任,继续从事与巴西的学术研究和交流。2009年5月19日,巴西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当时中国社科院邀请了同时访华的卢拉总统出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并做专题研究。卢拉总统步入会场时,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前排的我,并向我挥手致意。在过去的几年里,当我参与巴西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时,我很高兴看到国内巴西研究的快速发展势头。我特别高兴的是,在大家的努力下,巴西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中巴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我深感应该考虑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最好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的大方向统一起来。如果个人做出牺牲是必要的,那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应该意识到,小我是从属于更大的小我的,是处处忠于祖国的。

中国是我的祖国,巴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生的外交生涯都在试图弥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拓宽合作范围。从我最初参与两国建交谈判到今天,基本见证了建交45年来中巴关系的各种片段。取得合作的成果并不容易。两国人民应该珍惜这种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合作友谊,并努力继续两国之间堪称典范的关系。(口述陈,执笔苏瑞昌,摘自、吴长生主编的《中国与巴西的故事》,五洲传播出版社,2020年3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885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