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左茂轩报道2021年11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推出了《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对国内十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沿城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左茂轩报道

2021年11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推出了《2021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对国内十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沿城市的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今年,21世纪经济报道和汽车之家联手,在去年报告的基础上,将于年底发布《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发展报告》(待发布)。报告将从去年的10个城市扩大到15个城市,不仅包括4个超一线城市,还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完善的一二线城市,既有国内老牌汽车生产基地,也有新兴城市进入新赛道。报告的核心数据还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产业数据,拓展了新能源汽车城市的消费能力、消费潜力、消费特点、消费保障等消费数据。

在报告正式发布之前,我们先对15个新能源城市进行系统梳理和盘点。在去年报告发布前大型系列深度预热报告《寻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基础上,今年系列报告升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商业地理》。今年的“巡礼式”系列大型预热报道,从中部汽车生产基地、中国汽车谷——武汉的转型开始。

近年来,武汉汽车产业发展有点寂寞,汽车产量连续四年下滑。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汽车产量仅为139.35万辆,比2017年高峰时减少约50万辆。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是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

武汉不想错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现在正在奋力追赶。

2020年9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首次提出“中国车谷”的概念。武汉经开区将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条发展路径,建设“数字汽车谷”和“智能汽车谷”,培育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向下一代汽车升级。

“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武汉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武汉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推动传统汽车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汽车R&D和后市场,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积极创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和国家车联网试验区。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5000亿元。

武汉经开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值达到3000亿元,培育2-3家智联网联汽车龙头企业和5家以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建成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1)目前传统汽车业务已经疲软,新能源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力,这是目前武汉汽车产业最重要的发展特征。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度错过一波热潮。单纯依靠东风体制转型,严重依赖合资企业,缺乏本土龙头企业。

武汉作为一个汽车工业重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似乎还配不上“中国车谷”的名号。是去“东底特律”吗?还是“中国车谷”的成就?武汉的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岔路口。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2)汽车产量逐年下降,错过了上半年的机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省汽车产量209.9万辆,位居全国第四,其中近七成来自武汉。

然而,湖北省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15万辆左右,位居全国第10位,份额为4.23%;新能源汽车仅占湖北省汽车总产量的7.15%,低于全国13.59%的普及率。

今年上半年,湖北汽车产量95.94万辆,下降5.61%,排名第五。其中,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5倍,达到11.4万辆,占湖北省汽车总产量的11.88%,但仍远低于全国18.11%的水平。

目前武汉汽车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生产也集中在经开区。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6.5万辆。相对于该地区近百万辆的汽车年产量,比例还是偏低的。

武汉汽车工业“起于神龙,兴于东本”。加上2012年建成的上汽通用武汉工厂,这三家合资企业的工厂支撑了武汉绝大部分的汽车生产。

同时,在整车企业的带动下,武汉经开区多年来不断大力引进国内外汽车零部件集团,已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注册资本500万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496家,武汉是中国汽车产业链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汽车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东风,也依赖合资车企。产量大部分来自合资品牌,没有中国品牌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公司。神龙汽车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断崖式下滑,给武汉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技术创新能力弱是武汉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2015-2020年,中国新造车运动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纷纷引进新造车项目,而武汉在2016年才引进凯沃新能源商用车项目。错过了窗口期的武汉,并没有引进有一定实力的新汽车企业。

当务之急,除了推动本土传统企业转型,还需要以优质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中心,尽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自2021年以来,武汉经开区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除东风蓝兔和东风猛士外,还有路特斯和Xpeng汽车。此外,武汉经开区也在接触小米汽车项目。今年4月,规划产能25.6万辆的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开工建设,但官方并未公布这家工厂属于哪家车企。

目前,已落地武汉的乘用车企业有9家,包括DPCA、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上汽通用四家合资企业,东风沈峰、东风蓝兔、东风猛士三个东风品牌,造车新势力Xpeng Motors,吉利旗下超豪华高端品牌路特斯。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3)一年来,武汉经开区引进的多个整车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预计新增新能源汽车70万辆。加上原有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能将突破百万辆。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4)然而,虽然武汉引进的汽车企业很多,但真正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起关注的明星企业并不多。

具体来说,合资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在整个中国电动车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东风系在中国品牌中也缺乏竞争力。东风沈峰电动车的主要产品E70主要面向租车市场。与头部造车新势力相比,东风蓝兔的销量差距较大。东风猛士所在的高端电动越野市场竞争激烈,基数有限。路特斯定位于小型超豪华电动市场,销量不会很高;目前,Xpeng Motors的肇庆工厂尚未量产,广州工厂正在建设中。武汉工厂的生产线和产品规划也取决于Xpeng电机的后续发展。此前传闻的小米汽车,其总部和生产基地,武汉有意引进,去年落户亦庄,武汉再次错失引进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的机会。不过,小米是否会去武汉建生产基地也受到关注。

当然,除了新能源汽车,引进上下游企业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是武汉做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最关键的动力电池领域,武汉2021年引进中创新航武汉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蔚来电池资产公司武汉威能也落户武汉。

行业加速跨界融合,下半场要打开新思路

汽车工业大变革时代,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将是下半场。

上半场,武汉错失了一些机会。下半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加速技术与产业的跨界融合,从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武汉希望抓住新的机遇。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聚集了易卡通科技、东软睿驰、新青科技、华力智行、荣源亓航、文远智行等公司吉利旗下。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5)早在2019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正式揭牌,是国内最早进行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城市之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显示,武汉智能网联道路开放里程已达321公里,测试里程200公里,发放牌照54张。主要测试对象有东风、百度、深蓝科技。

今年8月,武汉经开区率先出台自动驾驶全无人化商业化试点政策,向百度颁发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质,允许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武汉的传统汽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经开区,经开区也出台了很多鼓励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措施。但需要指出的是,经开区在人工智能、AI等领域的实力并不强。

但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汽车的“软实力”和“硅含量”方面积累了竞争优势。以小米、腾讯、中科创达为代表的智能软件头部企业80余家,以Sinolink、中兴通讯为代表的通信产业链企业100余家,以联发科、新思科技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企业,以霍尼韦尔、圣戈班、英锐捷、李尔等世界500强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华工激光、一飞激光为代表的汽车车身、电池生产设备企业。

武汉相对刚性地将汽车相关产业聚集在武汉经开区,不鼓励很多有条件的行政区发展。但是汽车产业的辐射半径完全可以覆盖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城市。比如东湖高新区的创新要素和区域环境吸引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人才,也应该是鼓励的产业集群之一。武汉可以放开思路,出台全市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多区域错位发展,符合当前主流的产业发展趋势。

新能源车消费潜力大,武汉市民更爱“新势力”

一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新能源汽车消费氛围的加持。

综合消费力、消费潜力、消费安全性等因素,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目前处于全国前列。

武汉市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13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万人,居全国首位。常住人口超过郑州和华西,居全国第八位,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大城市。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1年底,武汉市千车保有量达到296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武汉汽车保有量处于复数保有期,汽车销售主体将主要由赎回用户构成。目前从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整体来看,换购和追加购买用户确实是主要消费群体。

汽车之家平台各城市新能源关注度数据显示,武汉新能源汽车关注指数为0.9,消费和购买热情在全国较高。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6)目前全国每千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辆,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1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大规模普及和增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上半年,武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7万辆,同比增长179%,高于全国115%的整体增速,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渗透率为2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7)在品牌方面,比亚迪、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是今年上半年武汉市排名前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其次是小鹏、理想、零跑和哪吒。总体来看,武汉的消费者对新势力的接受度较高。上半年新势力品牌销量占比34.1%(含特斯拉),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8%近10个百分点;中国品牌占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66.1%,而武汉的市场份额仅为57.2%。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8)此外,相比轿车,武汉新能源用户更青睐SUV,新能源SUV销量占比49%,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从层次上看,武汉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空的需求较高,更倾向于选择“大车”。中级及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高于全国。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插图(9)武汉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高增长潜力,也让更多的经销商加入了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武汉现有经销商929家,其中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高达95%。此外,武汉地区经销商的服务满意度也高于全国所有城市的平均水平,这也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充电基础设施方面,除了充电站,武汉也在推动换电模式的推广。根据《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替代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3年)》。到2023年底,武汉计划推广18000辆新能源汽车,建设100座电站。武汉希望通过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转换新生态示范,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转换模式应用试点标杆城市,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968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