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和决不的区别(绝不罢休和决不罢休有什么区别)

在芬兰,所有七年级(相当于一年级)的学生每周都有三个小时的烹饪课,每周的烹饪课又细分为两个小时的实践课和一个小时的理论课。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在芬兰,所有七年级(相当于一年级)的学生每周都有三个小时的烹饪课,每周的烹饪课又细分为两个小时的实践课和一个小时的理论课。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彻底分离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始,劳动课程将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平均每周至少一课时,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质”。

为什么要教这种课?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图/新华网

很多国家都有在中小学开设劳动课、普及劳动教育的先例。

比如2015年,有一部好评如潮的纪录片叫《日本学校的午餐——不仅仅是吃》。这部时长仅8分56秒的影片,由一个生活在纽约的普通日本人拍摄,展现了日本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尤其是“饮食教育”的精髓。

在45分钟的午餐时间里,孩子们不仅吃得安全又有营养,还学会了分工合作、垃圾分类等基本而关键的生活技能。学校校长告诉摄影师:午餐和劳动“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和数学课、阅读课一样重要”。

日本的学校午餐——不仅仅是吃!

《日本学校的午餐》中拍摄的学校并不是一所昂贵的“贵族学校”,而是日本东京郊区埼玉的一所普通小学。

五年级学生那天的午餐是梨汁炒鱼,蔬菜汤,土豆泥。土豆是六年级学生在学校农场种植的,而梨来自埼玉县的当地农场。在日本,许多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农场或果园,高年级学生在那里学习种田和种菜。

下课后,孩子们用筷子、牙刷、牙刷杯和手帕铺好自己的桌布。没有一次性筷子和餐巾纸,既环保,又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可能。

随后,他们将戴上防护帽、口罩、隔离衣,并对双手进行消毒。值日生的孩子负责食堂取送饭。值得一提的是,到达厨房后,孩子们并没有马上拿走食物,而是先集体向厨师表示感谢。就连低年级的孩子也一起动手,把全班的饭菜端上教室。

为什么要教这种课?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图/新华网

值日生分发完饭后,还有一些,但不能浪费。学校的规定是,吃得多的孩子可以通过猜谜游戏获得额外的食物。其他孩子不得不吃掉碗里所有的食物。

晚饭后,孩子们把餐具还给值日生,送回厨房。印象最深的是牛奶盒的回收——孩子们自己把牛奶盒拆开摊开,交给值日生,值日生再清洗、晾干,第二天送到回收站。

最后20分钟是全班的常规打扫时间。孩子擦桌子,扫地,擦地板,从教室到走廊,楼梯,洗手间,老师办公室,从来不做敷衍了事。

一位中国“知乎”用户对此评论道:“流程清晰,分工明确,团队合作组织良好。”另一条评论指出:“令人震惊的不是午餐有多丰富,而是五年级孩子的组织纪律性、动手能力和资源的分类回收。”

将“食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给孩子进厨房在很多中国家长眼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在日本就不一样了。10多年前,日本NHK电视台开办了儿童烹饪节目《一个人就可以》,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儿童厨具》也很受欢迎。

据《上海教育》2020年8月报道,日本家庭和学校已经将“食与教”融入日常生活。日本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准备一日三餐的过程,比如打鸡蛋、洗菜、盛米饭、摆碗筷、擦桌子、整理厨余、存放餐具等。,让孩子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

日本文部科学省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饮食教育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注意餐桌礼仪,防止低龄挑食;高年级组是学习食物的特点,掌握健康饮食的知识。

为什么要教这种课?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在日本东京烹饪学校的一堂法式烹饪课上,一个日本小孩闻着法国米其林三星级厨师安娜-索菲·皮克做的布丁。

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强调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饭前都要认真洗手,学会正确使用筷子。

仅仅用筷子夹食物是不够的——课本上也明确指出了哪些行为是不礼貌的:比如拿着筷子犹豫着放下,把盛着汤的食物滴在桌子上,用筷子拖着碗,用筷子递食物都是不礼貌的。

为什么要教这种课?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图/新华网

到了三年级,孩子会通过插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学习“食物转化”的过程。比如大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加工成豆腐、豆浆、味噌、纳豆、酱油等日常食材。

要求五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食品保存方法,如鸡蛋是否要常温保存,土豆发芽后能否食用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他们还学会“从食物看世界”,知道自己喜欢的汉堡、披萨、意大利面、巧克力等食物来自哪里,思考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以及食物进出口对环境的影响。

所有芬兰男孩都会做饭。

芬兰是另一个较早将烹饪、木工等劳动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国家。

蒂姆·沃克(Tim walker),美国教师,在芬兰任教多年,《像芬兰一样的教育》的作者,还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描述了她在芬兰上烹饪课的经历。

据他介绍,芬兰所有7年级(相当于1年级)的学生每周都要上3个小时的烹饪课。烹饪课不仅仅是学做饭,而是做菜,擦炒菜台,洗碗等。是类的所有内容。

而且每周的烹饪课细分为两个小时的实践课和一个小时的理论课。理论课学习烹饪相关的实用知识,比如如何做预算、摆桌子、节约能源、健康饮食等等。

为什么要教这种课?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在芬兰埃斯波的拉赫蒂高中,一名学生从烤箱里拿出自制的苹果派(李继志摄)

在此基础上,8年级和9年级的烹饪课安排学生完成更“高级”的烹饪任务。沃克亲自参加了九年级的课程,他的任务是做一桌印度风味的饭菜。

他看到,不到一个小时,只有6个学生的烹饪团队就已经把所有的食材做好了,做出了一桌印度风味的美食:烧鸡刚刚做好,印度馅饼吃起来很嫩,用香喷喷的印度大米煮出来的米饭软硬适中。饭做好之后,他们甚至有充足的时间坐下来悠闲地享受美味。他还注意到“座位上刀叉的位置是正确的”。

在沃克本人任教的五年级,学生每周也要花4个小时做美术、木工和手工,而每周的数学课时间加起来只有3个小时。

他反映,美国学校经常用一个词——“特别课程”,指英语、数学、历史、科学等主课以外的课程,即“额外课程”。

但在芬兰,没有人把艺术、音乐、体育、手工艺、木工、烹饪等课程称为“特殊课程”。而且在芬兰,“特殊课程”几乎占据了学生一半的学习时间:每周总学时为26小时,“特殊课程”占用13小时;每周数学课时3小时,音乐课时也是3小时。

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曾经觉得这样的课表“不可思议”。然而,上了烹饪课之后,他才知道,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难怪所有的芬兰男孩都会烹饪”,还让学生们用脑用手去发掘自己独特的潜能,在未来的不同领域出类拔萃。

让学生热爱生活。

成都市石狮中学教师赵也曾在2017年写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他在赫尔辛基芬兰中学参观家政课的经历。

木工课上,一个小女孩在一块木板上敲钉子,旁边两个小男孩做着同样的工作。在最里面的手术室里,一些孩子穿着黄色的长袍,戴着橡胶手套,他们正在学习如何绘画,老师在指导他们。

走进烹饪班,我看到大约10个孩子在学做披萨。有几个孩子躺在一起看书、写字、画画。老师介绍,这是配料的计算。另外三个女生用搅拌机准备材料,一个男生把黄油和奶酪涂在披萨饼皮上。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披萨味。

除了烹饪和木工,芬兰的中学还提供各种技术课程,如编织、拼接电路、插花等。,让孩子在工具和材料的帮助下,独立或合作地系统地、持续地完成项目。

赵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芬兰的劳动课上,男孩和女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烹饪课上,有对烹饪感兴趣的女生,也有乐在其中的男生。木工课上,有擅长这个的男生,也有为此兴奋的女生。甚至连编织课都是男女生一起上的。

芬兰家政劳动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98年芬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在该法案中,芬兰将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向儿童传授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学能力,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其中“教授孩子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和“热爱生活”在家政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芬兰的家政劳动课程是必修课,从初一开始开设,并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技能。比如缝纫课,学生不仅要学习缝纫技能,还要学习如何清洗衣物,如何正确使用洗衣机和洗涤剂,如何区分不同的织物材料,如何护理和清洗特殊材料制成的衣物等。

赵感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上提出了“四个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习型社会无一例外地在芬兰基础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

戴是著名的人。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345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