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情操的意思(音乐陶冶情操是什么意思)

作者:叶可菲多年前看过一个调查,主题是“大学毕业后,你会留下哪些教材”?这真的很有意思。以中文和新闻为例。我看过很多回答。有些人会保留古文选本,因为他们可以在闲

作者:叶可菲

多年前看过一个调查,主题是“大学毕业后,你会留下哪些教材”?

这真的很有意思。以中文和新闻为例。我看过很多回答。有些人会保留古文选本,因为他们可以在闲暇时阅读诗歌和古文。有些人会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无用的文学教材”全部扔掉,只保留几本新闻学书籍。

对于第二种人,我会在心里默默打个问号。不是因为新闻专业的教材与现实行业的需求脱节,而是因为这个答案暴露出的心态——把书分成“有用”和“无用”两种,只保留前者。不能直接带来专业帮助的诗词歌赋,都归为“无用”一类。

功利是人的天性,往往是前进的动力,但我总是不喜欢太功利的人。相反,一些学着看似无用的专业,做着看似无用的事情,不计得失,甚至是吃力不讨好(比如古建筑保护)的朋友,却乐此不疲,在我眼里可爱多了。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吃饱了的人才会做的事。想要努力谋生,为三餐奔波,没有功利心怎么过?当然,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被生活压弯的人太多了,没必要苛求。但我确实认识一些人,无论贫富,他们都能耐得住性子,愿意为世界或为自己做一些看起来没用,不会马上看到所谓“结果”的事情。

很多人习惯把功利主义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即使他们学习,也常常分不清“有用”和“无用”。这很传统。记得学生时代,我看小说的时候,也被人说“这些书没用”。甚至有些老师也这么说,可见认知的狭隘。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家长这样定义书。同样还有“长大了不要看动画片”。

今天,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沈表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调查显示,家庭拥有的图书量与学生的阅读成绩密切相关。家庭藏书不到20本的孩子和家庭藏书超过100本的孩子,阅读成绩有显著差异。此外,调查发现,经常阅读绘本和绘本对阅读成绩没有明显影响。

沈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外读物的编写、出版、发行和学生的阅读。这一点我很赞同。但是,我想对现在的孩子和家长说,“阅读成绩”只是阅读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方便的量化指标。我们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读书当成一生的爱好。父母不妨让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无用的书”。

所谓“无用的书”,其实是相对的,即除了教科书和专业书籍之外,不能马上看到“效果”的书,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和社会学等。

十几年前,我在某媒体写过一个专栏,主题是探讨武侠小说中隐藏的潜规则和权力斗争。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曾经有人说自己从来不看课外书,考上了重点大学,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武侠小说之类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对学习没有帮助,对职场也没有帮助。可惜对方不仅无趣,而且认知能力有限,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毕竟我们的课本很少教这个。

片面强调“有用”和“无用”的思维,暴露了一种思维缺陷。显然,他不明白,常识是藏在每一本书里的,是否“有用”并不完全由书本身决定,还与个人认知有关。说白了,“无用”的人从来不是书,而是看不懂书的人。

读“无用的书”本身就是一件高雅的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性情,让一个人多多少少避免无聊。人这一生,不只是考试和工作,不然,跟机器有什么区别?人与其他动物和机器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

即使“有用”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无用的书”也是不错的选择。起源于科学哲学,真正在历史上有所建树的科学家,大部分都是在业余时间沉浸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之中。因为科学需要思考,思考离不开人文土壤。《无用之书》中的逻辑思辨,足以让人脱胎换骨,比如“读史可以智”。

换句话说,“无用之书”是大有用处的,但这种“大用处”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慢热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影响。(叶可飞)

资料来源:报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759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