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重要性(关于备课的名言)

长期以来,教学设计是一项被习惯性忽视的教师核心技能。如果有,教师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大部分回答都是“上课”。即使认可备课的重要性,也大多是经验问题,而专业性是需要

长期以来,教学设计是一项被习惯性忽视的教师核心技能。如果有,教师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大部分回答都是“上课”。即使认可备课的重要性,也大多是经验问题,而专业性是需要考察的。众所周知,备课是良心活动,也是技术活动,不是体验活动。

基于此,我们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改造来优化传统备课,使之真正成为新时代一名优秀教师的核心技能。

比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目标。

传统备课过于依赖经验,而缺乏对经验的深入反思。正所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写三年反思就能成为名师”。其实写反思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好教案也能成为名师。关键在于没有真正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真正的教学设计是创新的、专业的、科学的。但这样好的设计并不多,就像好演员总是感叹好剧本太少,肿瘤专家总是感叹好方案太少。如果要做一个专业的教学设计,需要反思目前备课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到解决的办法。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反思呢?传统备课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

很多老师在教案后的反思,大多是零敲碎打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修修补补,多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我想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不是“学生学什么”和“学生怎么学”。说的通俗一点,备课的理念主要表现在理念上,而教师的理念大多局限于教学过程的理念。其实比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目标。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在课堂,根源在备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的备课理念和思路有问题,二是技术和操作有问题。

所以,传统备课最大的问题不是体验,而是缺乏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技术,体验只是其表征。传统备课缺乏真正落地的现代理念,专业技术不多。更多的是长期的模仿和经验积累。久而久之,教师往往会陷入忙碌单调的“平庸之恶”。对抗平庸之恶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反思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思考另一种可能:我备课的理论基础对吗?你有更好的主意吗?当教师以“基于学、教、评的一致性”为理念进行设计时,已经在超越原有的体验。

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事实上,虽然教学设计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但它就像实践领域的备课一样:要么理论转化不够,要么实践缺乏理念的指导。当成都某学校真正拉开备课改革的序幕时,老师们急需一套教学设计的具体技巧和操作要领。但我们发现可供借鉴的案例很少,教师在实践中很难学以致用。将抽象的教学设计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体系绝非易事,但如果不完成这一任务,传统备课的专业化转型就无法真正启动。

经过几年的行动研究,逐步构建和优化了基于“学、教、评一致”教学设计的操作体系,包括专业标准、技术、模板、操作要领、案例等。有了专业标准,教师需要更具体的教学设计模板和技巧才能操作,需要鲜活的案例可以借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的示范和持续指导...就这样,我们在实践的沼泽中与老师一起工作,从最初的不成熟的标准、技巧、要领逐渐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解决了课程标准分解、目标叙述等专业问题,实现了一些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这个过程是研究者、管理者、教师合作的过程,是不同学科之间碰撞、学习、磨合的过程。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同时,也有新的理论再生,可谓“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但是,以现在的道路,老师们能大量、快速、轻松地跟着走吗?

没有,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学、教、评一贯性的教学改革方案。虽然有老师可以示范理念、标准、技术、案例和配套专著、手册,培训机制也基本建立,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学校和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学设计作为一门高级复杂技能的重要性和专业性:他们要么没有意识到学习的紧迫性,要么在学习中存在明显的急功近利思想。

事实上,即使有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设计方案,也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专业的培训过程,才能内化为教师的核心技能。简而言之,它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业阅读为手段,学习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心理学、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不学习,老师就很难高质量的完成重点难点环节。我们提倡学校组织老师一起阅读指定书目,有目标,有任务,有分享,有鼓励,形成闭环,提高质量。阅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引起反思。教师要有新视野,才有反思力。

第二阶段,在实训中,骨干教师学习关键技术的基本操作,这是从知识形态到操作形态的一个步骤。

第三阶段,进行至少一年的校本主题研究。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专家和教师对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既是早期学习的巩固,也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内化和再生新的理念和技能的过程,是超越经验走向专业的必经阶段。

经过三个阶段,是一次系统的教学改革。

“备课专业化”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发展成为一套教学设计操作系统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星光虽弱,却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力量。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专业的思考和实践的关注,通过更多同仁的努力,教学设计将成为新时代更多优秀教师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行也。

(作者单位为华东理工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07日第4版

作者:张爱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805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