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强度极性程度是什么意思(溶剂的极性与什么有关)

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有其独特的内部结构。目前,尽管心理学界对情绪的结构还没有形成共识和理论观点,但对情绪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的取向可以分为两类:

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有其独特的内部结构。目前,尽管心理学界对情绪的结构还没有形成共识和理论观点,但对情绪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的取向可以分为两类:范畴化途径和维度化途径。

情感分类取向

情绪分类取向源于达尔文的进化思想,代表人物有汤姆金斯、伊扎德和埃克曼。他们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反应。他们主要着眼于情绪的各种成分,试图将情绪划分为几个独立的、有限的基本情绪,但在具体情绪的数量和概念上没有达成一致。同时,他们认为情绪主要由几种相对独立的基本情绪和多种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复合情绪组成。基本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与生俱来的,无法学习的,具有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已经出现。每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特的生理机制和外在表现;非基本情绪或复杂情绪是不同基本情绪的混合,或基本情绪与认知评价的相互作用。

伊扎德最能代表情感成分的划分。他把情绪分为三个成分:主观体验、外在表现和生理激活(Izard,1991)。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具有愉悦、愉悦、悲伤或忧伤等多种享乐的基调。每一种具体情绪的主观体验声调是不同的,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孟,2005)。情绪的主观体验与外界反应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主观体验会引起相应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也会引起相应的主观体验。但在某些条件下,表情反馈达不到个体意识的程度,无法引起主观体验。

外部表情,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变化的一种模式,主要指眼部肌肉、面部肌肉和嘴部肌肉的变化。比如生气时皱眉、眯眼睛、咬紧牙关、脸发红;开心的时候额头和眉毛是平的,脸颊是上扬的,嘴角是上翘的。手势可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势会有不同的变化,比如恐惧中的“缩紧肩膀”。手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语言一起使用。“双手摊开”和“手舞足蹈”分别表达无奈和高兴的情绪。表达是通过语调、节奏、语速的变化来表达的,比如你高兴的时候,声调高,语速快。如果能将三种表情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准确判断个体的情绪状态。

它是指生理激活的情绪的生理反应和变化,涉及广泛的神经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的额叶皮质、脑干和杏仁核,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不同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同的,比如满意和高兴时心跳节律正常,害怕时心跳加快。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有些情绪会引起相同的生理激活,比如爱、愤怒和恐惧,会使心率加快。

在基本情感分类方面,研究者基于进化论提出了不同的情感分类理论。Tomkins(1970)较早提出有八种原始的(自然的)主要情绪:兴趣-兴奋、享受-快乐、惊讶-惊奇、苦恼-痛苦、厌恶-轻蔑、愤怒-愤怒、羞耻-羞愧、恐惧-恐惧。Izard(1991)在他的情绪分化理论中提出有10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兴趣、害羞、自我内疚和轻视。Ekman(1971)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埃克曼提出的这个基本情绪分类理论,目前影响很大。

根据情绪分类理论,每种情绪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定神经通路激活的结果,在面部表情、主观体验、生理激活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情绪。例如,恐惧和愤怒可能是不同神经通路激活的产物。然而,情绪神经科学的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一项关于自主神经活动与情绪关系的元分析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基本情绪与特定的自主神经活动模式无关,不同的基本情绪产生相似的神经生理反应,而不同的神经生理活动也可能出现在同一种基本情绪中(Cacioppo,2000)。

此外,试图对情绪进行分类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某些情绪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例如焦虑和抑郁之间的显著正相关。不同情绪之间的相关性启发研究者假设可以用几个基本维度来分析情绪的基本结构(乐国安,董,2013)。

情感取向

根据情绪的维度取向,情绪是一个高度相关的连续体,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不能划分为独立的基本情绪,相似的情绪在其基本维度上高度相关。然而,关于基本维度的数量和类型,单极或双极,仍然存在争议。

冯特(1896)首先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过程由三对情绪要素组成,即愉快-不愉快、兴奋-平静、紧张-放松,每一对要素都有两极之间的度变化。Schlosberg(1954)遵循冯特的三维观点,根据对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了快乐-不快乐、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的三维理论。Plutchik(1980)提出情绪有三个维度:强度、相似性和极化,并用一个倒圆锥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后来,Izard(1977)提出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四个维度:快乐、紧张、兴奋和自信,快乐代表主观体验的享乐基调;紧张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兴奋或冲动的程度表明个体对情绪和情境的突然出现的预期和准备;自信程度表示一个人胜任和忍受感情的程度。

Mehrabian和Russell(1974)提出了情绪状态的三维模型,即愉悦-唤起-支配(PAD)。愉悦是指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状态,如兴奋、喜爱、冷静等积极情绪和羞愧、厌烦、厌倦等消极情绪。唤醒程度是指生理活动和心理警觉性之间的水平差异。低觉醒如睡眠、无聊和放松,而高觉醒如清醒和紧张等。支配感是指一种影响周围环境和他人或反过来受周围环境和他人影响的感觉,如愤怒、勇敢、焦虑和恐惧。高支配感是权力感和支配感,低支配感是退缩感和软弱感。后来,罗素发现支配地位更多地与认知活动有关,愉悦和唤起可以解释大部分情绪变化。各种情绪并不是单独地、紧密地聚集在愉悦或唤起的维度上成为两个独立的范畴,而是在两个维度上都有一定的价值。因此,Russell(1980)提出了情绪的循环模型,认为情绪可以分为愉悦和唤起,愉悦表示情绪的效价,因此也称为效价-唤起模型(见图1.4)。快感和唤起是圆圈的两个主轴,各种情绪在圆圈内均匀分布,这就是情绪的环形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的情绪有一个共同的和重叠的神经生理机制(波斯纳和罗素,2005年)。

维度强度极性程度是什么意思(溶剂的极性与什么有关)插图

沃森和特勒根(1985)采用自我报告的情绪研究方法,提出了积极和消极情绪模型(PANA)。他们认为积极情绪(PA)和消极情绪(NA)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基本维度(见图1.5)。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分别对应快乐和不快乐,表明情绪的效价。但是,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相关性几乎为零,所以它们不是一个维度的两极。此外,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含有激活成分。正面情绪是愉悦和高激活的结合,负面情绪是不快乐和高激活的结合。因此,PANA可以看作是罗素化合价觉醒模型的45°旋转。后来,沃森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重新命名为积极激活和消极激活。

Thayer(1978)认为双极激活或唤醒有两个独立的维度,否认唤醒或激活只是双极持续激活。这两种激活状态在主观体验、注意焦点和生理反应上是不同的。一个激活维度与昼夜节律有关,从主观感受的活力和力量到困倦和疲劳,称为“能量激活”;另一个激活维度是多种情绪(如焦虑)和应激反应(如对噪音的反应)的基础,从紧张的主观感受到平静,称为“紧张唤起”(见图1.6)。后来,Thayer发现唤醒的两个维度实际上隐含了价成分,力量感和平静感与PA有关,紧张感和睡意与NA有关(Thayer,1989)。在分析了PANA之后,他指出PA和NA这两个名字不能反映这些维度中包含的激活成分。所以他把PA改成了精力充沛的微觉醒(EA),NA叫做紧张的微觉醒(TA)。塞尔的EANA模型和沃森的PANA模型不仅在概念上是相容的,而且它们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也被相关的实证研究所证实。但是EANA模型比PANA模型涵盖了更广泛的情感。

引起相应的主观体验。但在某些条件下,表情反馈达不到个体意识的程度,无法引起主观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959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