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数是什么意思(偶数怎么理解)

夏天四处走走,闲暇之余可以关注更多有趣的现象。陶子最近对“数字”文化很感兴趣。一方面,我对少年派里的“钱三姨”这个名字很好奇,另一方面,在平日里闲逛或享用美食时

夏天四处走走,闲暇之余可以关注更多有趣的现象。陶子最近对“数字”文化很感兴趣。一方面,我对少年派里的“钱三姨”这个名字很好奇,另一方面,在平日里闲逛或享用美食时,我发现“数”的文化意义由来已久。我为大家整理了传统文化中数字1-10的含义,希望能让孩子洞察到传统文化学习的增长点。

汉族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汉语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数字的文化意义极其丰富。光是从“一”到“十”的十个基本数字,几乎每一个数字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文化意义。

偶数是什么意思(偶数怎么理解)

数字“一”

“一”之初,就奠定了其重要文化地位的数学基础。自然很重要。在中国文化中,“一”从数开始就被视为万物之始,这在道家哲学和宗教中尤为突出。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成为抽象的道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起点。有时候,“易”干脆就成了“道”的代名词,被冠以“太”字,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太一”(又称“太一”)。在汉族的神话和宗教体系中,“太乙”(也叫太乙)成为众神中最“天帝”的代名词。

“一”的重要性不止于此。“一”的数学本质本来就是多元的,其文化意义更是多元的。在整数范围内,只有“一”不能再分解(可分)。所以它代表的是单一的个体或纯粹的本性,是“单一、独立、纯粹”的代名词。个别个体在艺术中有突出的形象聚焦作用,李渔的名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如“大江东去”,使意境略逊一筹。“张帆”这个名字没有“张伊凡”那么生动。甚至群体形象也可以通过“一”转化成许多个体形象,“青山环环相扣”就有这样的效果。简朴是许多中国人追求的一种美德,尤其是道教僧侣。“一”被纳入道名的例子很多,如“一清道长”、“弘毅大师”等,都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

与小数、分数相比,“一”是完整的、整数的表示。“团结,统一,统一,统一”之类的词都是用这个“一”的意思。杜牧《阿房宫赋》在“六王毕,四海为一”的路径中,用“一”作为“合一”的代名词。

另外,“一”是唯一一个可以和除了任意数之外的任意数相乘的数,“一”的任意次方仍然可以是“一”。所以“一”也带有不变的意思,像“始终如一,始终如一”等成语都是用“一”来强调恒常性。

“一”毕竟是所有正整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所以自然有“少”的意思,尤其是和“一丁点儿,九根牛一毛,千钧一发”等其他数比起来。当然,如果搭配一个比“一”小“半”的分数,比如“半的分数”,那么强调“小”就更理想了

“一”字从很少的数量发展到很短的意义,并形成了状语关联词的用法。古代有一个“爆”的范畴。今天我们也说“一见面就吵架”。

以上所有含义都是从“一”的基本含义发展而来的。作为序数,不是小也不是小,而是老大,排第一。“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教练,一流的领导”才是最高最好的意义(除非前面有“超级”、“先进”之类的)。然而,也有例外。工人的级别是从“一级”到“八级”,从低到高。作为序数,“一”也有多个同义词:元(一月)、大(老大)、第一(第一)、第一(第一)。这些词大多有心意的意思,用它们来代表“一”,说明中国文化对序数“一”的重视。难怪我们有这么多的“第一天”节日,如春节(新年的第一天)、十月一日、七月一日、八月一日等。除了一些历史原因,择日也符合汉人的文化心理。

数字“二”

“二”是偶数的开始。在自然数列中,它是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也是唯一能整除所有偶数的数。汉族早在古代就发展了一分为二的朴素辩证哲学,大大增加了“二”的文化重要性。这种辩证思想的代表是阴阳学说。古人认为“两器太久,两器产生阴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天地,雌雄,昼夜,峰谷,日(阳)-月(阴),盈-亏,盛-衰,等等。没有天地万物皆可生,没有男女人类无法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二”是完整的、完美的,“一”是孤独的、不完美的。

从这个发展来看,“二”及其倍数,即所有的偶数,都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而“一”和所有的奇数都与邪恶和不幸有关。难怪结婚礼物会双倍奉送。有喜事的人要双倍送糖果,甚至送双倍的喜气香烟。通常,吸烟总是其中之一。1990年10月14日,恰好是农历8月26日,农历的月份日期恰好是四个偶数。有报道说在北京有一个婚礼高潮,北京可能不是唯一的地方,而且是四对结婚当事人都喜气洋洋的时候。只有办丧事的时候,礼金和菜数才单笔支付,以示我们对不幸的哀悼。求权求利的价值观,与汉族人特别强调对称的审美观,相互促进,相互加强,从而渗透到生活的诸多方面。门前石狮要成对,门前灯笼要成对。小家庭没有这些,所以每年的春联都要贴在门上。

我们的文学语言也是重对的,它已经成为骈文和格律诗的首要审美原则。即使在口语中,也有很多单位是成对出现的,比如大量的对称四字格(从死到死)、对称谚语(他说什么你说什么)、对称谚语等。在汉语中,除了“一”,只有“二”有很多同义词:“二(原指一对)、对、双、偶、平行、偶”。这几个字都表达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意思。“丽”的“丽”是古代对“夫妇”的称呼,充分说明了汉族人把“夫妇”作为美的观念。龙珠、莫邪的男女剑等。都成为汉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美丽艺术形象。

“二”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本身和它的倍数偶数,还在于它对其他数的作用。如果其他数字成对出现,就很容易变成有意义的数字。看看中国的传统民俗节目:正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部分地区的动物节日)、七月初七(乞巧)、九月初九(重阳节)。在十二个月中,有六个相同月数和天数的节日。数字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然,与不可分割的整体“一”相比,“二”是一个可除数。所以“一”是稳定不变的,“二”是分离变异的意思。试比较一下“一心一意”和“两心三意”。两派冲突中,“两面人”往往不得人心。一旦暴露,必然成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二”和“一”虽然只有一个区别,但作为序数,远远不如“一”。“一等”、“一等”都有褒义,而“二流子”、“二等公民”则完全是贬义词。

数字“三”

三“是许多的开始。在自然序列中,“三”是从“一”中分离出来的第一个数字,这使得“三”成为许多的代表。老子的“道”,生于“三”,生于万物。“三”的文化意义没有“一”“二”那么复杂,但基本上是和很多东西相关的。在先秦汉语中,“三”这个词的用法很多,很多都不是指确切的数字“三”,而是泛指很多。比如《论语》、《左传》、《诗经》,比如“三思而后行”,“三”可以用“多、多、多”来翻译。训诂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人著《三就释》,专门分析了“三”比“九”多的现象。

“三”没有“一”和“二”那种浓郁的哲学和宗教气息,却有着强大的世俗和民间文化生命力。这是一个在中国非常受欢迎的数字。汉族人在创造文化符号时,特别喜欢把三个有联系的东西放在一起,以显示其丰富性,满足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审美需求。松、竹、梅被称为“寒世三友”,优秀的书、画、版画是“三绝”。至于“三鲜汤”和“炒三种”,一般都是三种以上的配料,有时少于三种的称为“三鲜”。小说家最懂“三”的魅力。《三国演义》有桃园三愿,诸葛亮三礼,周瑜三魂,《水浒传》有三打朱家庄,《西游记》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有刘姥姥三游大观园,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

“三”和其他数字的组合也很有趣。“三”是许多的开始。如果和比“三”小的“二”合在一起,表示不是多而是少,比如“三二二”“几句话”。如果搭配大于“三”的数字,会更强调,比如“重复点单”、“三姑六婆”。但“三”与“四”的组合,贬义大于量化,如“输三拉四,推三挡四,竭力谦让,不三不四”,这可能是奇偶连接、“不三不四”带来的不和谐感。“七…八”连接也有这种效果。详见下文。

“三”作为序数,肯定是贬义大于正数。“三流歌手,三流作家,下三流”都是鄙视。但序数“三”用于时间,却没有贬义。这甚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一个人出生一周年就是“三朝”。有些地区会隆重邀请“三朝脸”,庆祝宝宝平安度过多日。

“三”大于一的文化观念,远在汉民族形成之初,就有汉字为证。汉字形成时,用三个相同的字形合成这个东西的意思,如“中、森、品、要、精、类”。这种“三字经”文化延续了几千年。

数字“四”

“四”是整体的开始。在中文数字中,有几个数字的意思是“所有,全部”,其中“四”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基本的一个。从空的角度来看,是以人为本。有四个方向,前、后、左、右。相对于太阳的位置,方向是东南西北西北四个。从时间上来说,汉族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这就大大强化了“四”代表“全体”的地位。还有一些小因素,比如人的四肢,汉语四声等等。,这也有助于增强“四”所赋予的“完整”感。

很多“四”表直接来源于四个方向、四个季节,接近本义,比如“四个方向、四个季节、四个季节”。但在使用时,并不强调四者分离,而是视为一个整体,如“四面八方的朋友朋友,五湖四海的兄弟,四季的芬芳”。“四季”完全是“全年”的代名词。还有人用“四”字,进一步引申为空,表示全部,但不完全分为四部分。比如“四邻”都是邻居或邻国,“四国”在古代也可以指所有的邻国。“四皆惊”是指“众座皆惊”,“到处都是战火”。

在中国文化中,四个东西在一起和三个东西同时在一起一样多,但相比较而言,四个字和三个字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古籍分为四部,是经典和历史的子集,到了清代,整理成四部全书。在古代,治国的原则被定义为“仁、诚、耻”——“四维”,而孟子则将道德观念归结为“仁、礼、智”——“四肢”,并与人的四肢相比较,他说“人有四肢,但仍有四体”。

印度文化也重视“四”,认为世间有风、火、水、土四大物质,佛教有“四大都空”和“四大金刚”,后两者也融入了中国文化。此外,中国人在列举代表人物或事物时,特别爱用“四”,如战国时的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四君子,古代四大美女,初唐四大杰出诗人,京剧四大名曲,江南四大米市。虽然这些是真“四”,但毕竟是指“全部”。

而“四”在汉语中接近“死”,只是降调和升调的区别,给“四”蒙上了一层色彩。在一些职业中,“四”字的发音已经成为禁忌对象。就其而言,即使是在上海、苏州等“四”字读作“斯”,“死”字读作“洗”音不同的地方,“四”也是禁忌。说到面馆喊“四碗”,就用一个“两碗”字避开“四”。有意思的是,“四”和“死”这两个词都是从日语中借用过来的,但日语中没有声调,两者完全谐音。迷信的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嫉妒“四”。汉字文化圈也把“四”这个禁忌带出了中国。

“一”是数的开始,“二”是偶数的开始,“三”是许多的开始,“四”是所有的开始。这四个数字大概构成了中国基本数字中最基本的数字。汉字中横线的数目指的是事实,也是以“四”结尾:一、二、三、无(后改为“四”)。当“五”在上面时,就用其他方式组词。

数字“五”

五是十的一半。汉族很早就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十”是第一个进位数字,第一轮的结束,第二轮数字的开始。也是汉字系统中单个汉字表示的连续数中最大的数(“百”、“千”与“十”不连续,“十一”用两位数表示),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数,“五”。当人们庆祝一件事情的周年纪念时,除了十周年纪念(第十、二十、三十……),五周年纪念(第十五、二十五、三十五……)是隆重的。然而,“五”的文化意义不止于此。汉文化的阴阳学说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含义是,世间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木、火、土、金、水。除了太阳和月亮,最亮的五颗星(行星)成为天空中五行的代表,以五行中的一种命名。《说文》以五行解释“五”,“(即五),五行也,从二,阴阳相交于天地间正午。”五行学说大大提升了“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它成为代表“完整”的又一个数字。

五行学说不局限于解释世界的基本元素,还将五行扩展到其他方面。许多重要的自然和文化现象被分为五个基本类别,并与木、火、土、金、水相匹配。有绿(木色)、红(火色)、黄(土色)、白(金色)、黑(水色)五种颜色,音节有五种声调:宫上角以羽毛为特征,中间有四个区域组成五方:东(主木、青龙)、南(主火、青龙)。甚至后世的一些音韵学家在划分声母时,把唇、齿、齿、喉的“五音”与五行相匹配。每个朝代也有自己的“行为”和“色彩”,比如黄帝的黄土地,赤炎帝的赤火,黑秦水德等。

“五”所表示的整体和“四”所表示的整体是有文化差异的。“四”的整体来自四个方向和四个季节,是一切的整体,“五”的整体来自五行,是用五种基本元素对一切的整体的概括。比如颜色细分有几十种或者几百种,用五种颜色来概括。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五谷”(内涵不同)指所有粮食作物甚至所有农作物,“五味”(酸甜苦辣咸)指所有味道,“五虫”(裸虫、毛虫、羽虫、介壳虫、甲虫)指所有动物,“五刃”(刀、剑、剑)

“五”与其他图形的组合也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五”的文化意义。配合表示“多”的“三”,“五”也表示“多”,如“三番五次”、“三五成群”(比“322”多)。配合表示“所有”的“四”,两个“所有”一起强调所有,如“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和“分崩离析”(完全分裂)。大于“五”的数字匹配,表示越来越多,但更多是重要的,如“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与“十”搭配,因为“十”包罗万象,举足轻重,所以“五”也有助于表达这个意思,比如“五彩缤纷”。

数字“六”

“六”的文化意义似乎没有前五个数那么普遍,但它的文化意义并不简单。其实“六”的数学本质一开始是复杂的。“六”是“二”和“三”的产物。如果不考虑“二比二”,那么,在自然序列中,“六”是第一个既是奇数倍数又是偶数倍数的数。它同时与奇数和偶数相关,这可能为“六”在文化意义上的双重性奠定了基础。此外,阴阳数论的观点增加了“六”文化意义的复杂性。

“六”本身是个偶数,按照民间信仰应该是个吉祥的数字。在阴阳理论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虽然阴阳各有优劣,但“六”被视为阴的极数(相对于阳“九”的极数),难免使“殷琦”过于沉重。所以“六”在中国文化中带来了吉凶祸福的双重含义。

一方面,“六”往往与“顺”联系在一起,称为“六顺”。打扑克和麻将的时候叫“六顺”。从庄家右手边的第一个人开始。贵州省曾经有个“六顺县”,也是以这个概念命名的。两个“六”相遇,会更加顺利,称为“第六大成功”。

但中国文化中也有“六红”的说法,成为迷信者唯一认可的阻碍婚姻的年龄界限。意思是如果男女年龄相差六岁,他们的婚姻会不吉利,所以不能结婚。在这里,“六”又变成了坏数字。农历六月初六,两个“六”日相遇,是许多地区的猫狗节或动物节,称为猫狗生日。这一天,猫狗要洗澡,人要吃馄饨。都是水的问题,灵活消极。

从空看到,平面上有四个方向,“四方”成了所有方向的统称;但在三维空室中,“四方”加天地成为六个方面,汉语称为“六合”。李白诗中说“秦王扫六合,何雄在目”。“六”也获得了指代各地的文化意义。类似“六极”“六幽”之类的说法都有,但毕竟四不常用。人死后居住的空房间也是六面体——棺材,所以有些地方开玩笑地称死亡为“睡在六块板上”。

数字“七”

“七”的数学本质很奇怪。在自然序列的前十个数字中,“七”是最不合群的数字,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既不能被任何数整除,也不能被任何数整除的数字(除了“一”)。它不做积也不做商,和任何数都没有明显的关系。这种性质给七带来了独特、古怪、神秘甚至危险的色彩。在汉语的使用和中国文化的生活中,“七”的用处很少,人们通常对它敬而远之。与“七”关系最密切的生活内容是丧葬。人死后每隔七天就是一个丧祭灵的周期,称为“前七天,后七天……”,而7749天的结束被称为“破七”。丧葬费应该是奇数,“七”也是奇数,这是一致的,只是“七”是奇数中最“凶”的数字。中国古代举行葬礼时,要为死者铺一块杉木板,木板上凿七个孔,称为“七星板”。“七”成了葬礼的文化象征。

原本以北斗七星命名的“七星”,大概是因为“七星”而带来了一种险恶而神秘的含义,而所谓的“七星剑”也给人一种敬畏之感。在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叫“七煞”的凶神。“七害”至今仍是吴的骂人话。西游记太白金星炼丹炉炼了七天七百四十九天,就是想炼死猴子。谁知这神秘的炉和神秘的号,炼出了悟空的青铜头和铁臂,以及批判的金光。农历的“七月”是中国文化中的“鬼月”。整月都有“七月”出没,“七月半”就是一个确定的“鬼节”。

农历七月初七,两个“七”日相遇,也是汉族的节日,称为“乞巧”。那一天,据说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是个喜庆的日子。人间的姑娘媳妇们也趁机央求织女教她织布的手艺。但是,这份喜悦终究是悲壮的,因为见面之后,等待这对恶业夫妻的将是整整一年的孤独分离。在这个故事中,7月7日被选为见面的日子,这并非偶然。

“七”从来都是贬义的,不管实际用途。“七窍”“七窍”其实和“五官”意思差不多。但如果只以“七窍流血”之类不敬的话来赞美一个人的“五官”,那绝对不会说“七窍正”。不合群的数字“七”只能和相邻的数字“八”搭配。这种奇偶搭配的结果是,原本非贬义的“八”也带有贬义,比如“散、拼、乱、乱”。

数字“八”

“八”是“四”的两倍,是“二”的立方(立方次方),是第一个可以开的方数(“一”的任意次方得一,不分)。“八”的文化意义也与“四”一致。“四”是全部的意思,“八”也是全部的意思,但更强调。东南、西北和四个方向,如果划分得更细,再加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就成了八个方向。“四方客”“四方养”也可以叫“八方客”“八方养”,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八”更夸张一些。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古人把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分、秋分、冬至合称为“八节”,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统称为“四季”。

在更为空洞的用法中,“八”也可以看作是“四”的进一步强调,比如“多才多艺”,比“四面讨好”更为强调。至于“八宝饭”、“八宝鸭”、“八宝饼”,八比什么都有意义。从很多意义上来说,四是无法取代的。

由于“四”和“八”基本同义,所以这两个词经常连用,比单独用“四”或“八”更强调一切,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稳如泰山”。但“八”和“七”的组合有很多杂乱的贬义,恰好与“四”、“三”的贬义相吻合(举例见“三”、“七”,不再赘述)。“三”、“四”、“七”、“八”是相邻的奇数和偶数,可见数字及其搭配的文化意义确实与其数学性质有关。

另一方面,“八”的命运比“四”好得多。“四”因为听起来接近“死”,所以有时是禁忌,但“八”因为谐音“法”,所以受到中国人(主要是福建、广东的人)的青睐。福建、广西很多人在生活中把“八”奉为神,尤其是商人,更看重“八”的吉凶。据报纸报道,酒店中带有数字“8”的房间总是被福建和广州的人预订。如果有“888”这个数字,那么一年四季都会一直爆满,有的人甚至住不到没有“8”的房间。海南省有个厂家,生产的电视机叫“888”牌,“发发发”,让梦想发财的人听起来确实很刺激,但对“美国佬”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随着南风逐渐向北方蔓延,北方的厂商开始挖掘“八”的潜力。江苏盐城严武严武厂推出新产品“严武888”。对“八”的崇拜也是由出国的福建人、广州人带到海外的。前不久新加坡建了一批中国古代名人的雕像,选了八个人。据说也是为了和谐。不过,把这种“发财”解读为“发财”恐怕不太合适。恐怕只能是“被开发”的意思。

“八”的形状简单却生动。作为一个汉字,“巴”经常被用于其他目的。上唇的小胡子形象地叫“八字髭”,事情还没有头绪。叫做“八字没一撇”。人们对旧政府的评价是“衙门八字开,没钱进不来”。“八”字在这句谚语中用得很奇妙,既不能意译,也不能音译。恐怕得翻译成“比喻”。

数字“九”

“九”是“三”的平方的三倍,是最大的个位数,这是“九”字文化意义的数学基础。在阴阳学说中,“九”是阳的极数,增加了“九”的文化含义。“三”是表达式的个数,“九”是“三”的平方。如果“三”不够,可以用“九”来强调。对此,清代王中在《石三旧》中已有分析。按说“十”是比“九”大的,但是“十”已经上舍入了,是两位数中最小的,所以中国人更喜欢用最大的个位数来强调更多。

人们用九天来形容极高的天,简称“九云”,像“九天玄女”这样的神仙就住在上面。另一方面,地下有一个很深的“坟墓”。一个人死后,只能“九泉之下知”。至于《左传》“三折臂使君为良医”,楚辞说“九折臂使君为良医”,可见“三”“九”都是词。许多山川被称为“九”。黄河流域的许多支流在古代被称为“九条河”。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长江流域的“无量九派”。此外还有“九嶷山、九华山、九龙江”等。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显然故意选择“九”而不是“十”。在吴,习惯上九岁庆祝“某十岁生日”,如四十九岁庆祝“五十岁生日”;六十九岁时,成了“七十大寿”,也叫“做九不做十”。在汉族人看来,进位一位数的九位数更有表现力,更生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当然是押韵,但“黄河弯九十九”纯粹是为了强调和提升形象。电影《红高粱》的作词人深谙此道,“9999”这句话很流行。

殷家将“九”定义为阳极数,进一步提升了“九”的地位。农历九月初九,没什么好纪念的。只是因为两个阳数相遇,就变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节日,叫做“重阳节”,比两个阴数相遇的“六月六”地位更高。重阳节是人的节日,意思是“阳”,“六月六”是动物的节日,意思是“阴”。

“九”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单个数字“九”本身,还影响到带“九”的多个数字(如“九-九-九-九”)和“九”的倍数,形成阵容庞大的“九文化”家族,在数字中最为突出。“九”的许多倍数都有与“九”相关的文化功能,人们愿意把它们作为文化符号。

“十八”,是“九”的两倍,也更强调。除了“九泉”,地下还有更惨的“十八层地狱”。武士最喜欢夸的就是精通“十八般武艺”。

四乘以“九”就是“三十六”,也是一个有很多表达方式的数,比如“三十六计”、“三十六行”。“三百六十行”,十倍的“三十六行”,也指很多。

水浒中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恶星”——八倍的“九”,加起来是十二倍的“百单八将”——九。水浒用“九大家族”的这些成员,当然不仅仅是指很多,还为这些“行善”的英雄增添了神秘色彩——“天意”“阳气”等等。108将军之首宋江,凭着九天玄女赐的“天书”带领这支队伍。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要经历八十一难,这是大神们考验他们的用意。当然,除了“很多”还有更神圣的含义。孙武空有“七十二变”,是“九”的八倍,但与体现佛法的“八十一难”相比,毕竟逊色不少。两位数多达90个,这些“九”的倍数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绝非偶然。

“九”和其他数字搭配,主要是多的意思。与《九死一生》、《牛一九毛》等《一》有多大反差?“九”、“三”、“六”是一个数列,在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在“三”和“六”匹配之前已经给出了例子。三九配像“三跪九叩”。“三跪九叩”虽有其真实意义,但却是人为规定为一种礼仪,可见开方有意取其象征意义。找不到“六”和“九”之间的匹配。可见“三”是表中数字中最基本的。

数字“十”

“十”是第一个输入两位数的数字,比前九位高一级,是连续自然序列中最大的单个汉字。“十”的意思是总结前面的数字。在汉语中,“十”的基本文化含义是“多而全”。在很多方面都和“三六九”的单子有关。总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四、五、八”、“二”整个系列相关。所以是总结。同时,“十”和这两个系列也有一些区别。

十比九多一,当两个数匹配时,十确实比九多,如“十房九空”。但单独使用时,“十”和“九”的语义差别并不大。“十”是封闭地表示“许多”,强调其量已被概括,如“十全大补膏”,表示里面不仅有许多补剂,而且有全部的需要。而“九”是一个开放的“很多”,强调很多,很难计算。甚至在“多”的意义上超越了“十”,如“九河”、“九派”,说明黄河、长江支流众多。原来的“九嶷山”是“九嶷山”,形容当地群峰林立,河流纵横,多不胜数。

不多是量的问题,不全是质的区别。《十》讲的都是文字。在性质上更符合“四、八”等,但“十”更强调所包含的成分和方面。其实“十面埋伏”就是像“四面受敌”一样,把敌人全部困住。“全”在气势上比“多”大一点。为体现这种气势,“十”、“四、五、八”常与“全、大”之类的词组合在一起,如“十全大补九、武都、十大歌手、四大名将、四大米市、唐宋八大家、八大金刚”。

相对而言,“三、九”桌更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十”桌则更为各民族所共有。在世界体育赛事中,十项全能是最全面的一项,每十年一次的各国国庆是最盛大的。“五”的意思来源于“十”的一半,“十项”的一半是“五项”。

在汉民族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中,一直存在着追求完美的倾向,爱完美的人希望得到最好的,而作恶的人则拒绝得到最坏的。这种倾向使得数字“十”也很有用。但历代封建朝廷律令规定“不可饶恕”成了“十恶不赦”,由此产生了“十恶不赦”的重罪习语,影响深远。当然,“十”用在美的方面,在现代生活中更为常见。旅游部门正在仔细确定每个城市的“十大景点”或“十大名胜”。至于“十大名酒、十大歌手、十大运动员”的评选,这类活动更是此起彼伏,从未间断。毛泽东也非常喜欢十项原则。在战争年代,他提出了十项军事原则,在建设时期,他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其中两项成为他理论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完美”,这个习语,道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向往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688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