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

孙子兵法不就是三十六计吗?很多人都这么认为。让我们听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军事学教授曾经教授过一门课程,专门向企业家解释《孙子兵法》。教授兴致勃勃,引经据典,滔滔不

孙子兵法不就是三十六计吗?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让我们听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军事学教授曾经教授过一门课程,专门向企业家解释《孙子兵法》。

教授兴致勃勃,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说了半天,一个创业者坐不住了,问:“你怎么不进入正题?”

教授愣了一下:“题目是什么?”

那人急切地说:“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不是有三十六计吗?”

教授笑着说:“这两本书,一本是两千年前的,另一本是两千年后的,没有任何关系!再说了,入店行窃,浑水摸鱼,混水摸鱼,笑里藏刀。我一定要教这些把戏吗?我跟你说的是大战略,大格局!”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企业家,我们大多数人在没有专门学习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联系在一起。甚至有的书直接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为书名,甚至贴上标签:作者是(春秋)孙武。难怪会误导。

今天我们要读《孙子兵法》,首先要知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同一本书。

01

《孙子兵法》说了什么?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书籍。

它的作者是《孙子》,成书于春秋末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内容)插图

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基本精神命脉、价值取向、思维逻辑和哲学理念都是在这个时代确立的。

那段时期群星闪耀,百家争鸣,伟大的思想家层出不穷: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当然也包括孙子。

孙子,原名孙武,出自齐国一个军人家庭。后来由于齐国内乱,他到了吴国,“孙子兵法见于吴王何璐”,看到吴王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当王看到这本书时,他很快就见到了他的孙子。“知道他能打,他以为他会。”孙子当上了吴国的将军,帮助阖闾取得了霸权。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吴国“破西强楚”,向西击败强大的楚国;“北晋”,北魏真个是齐晋的霸主;“南服越人”,南灭越国;孙子“厉害”,他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书上对孙子本人的记载并不多,但孙子兵法却流传下来,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语境中。

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说:

“今天,研究儒学,就得读《论语》;

研究道教,要读《道德经》;

研究中国哲学,要读《易经》;

要研究中国人的战略思维,就得读孙子兵法。"

可见《孙子兵法》在战略研究著作中的地位,真的可以说是“兵家圣书”。

孙子兵法不是一般的艺术书。它没有详细地告诉你某一场战争,也没有教你如何准备战斗,更没有教你如何准备粮草和衣物。

古人评价它为“字字珠玑”,今人评价它为“简单深刻,简洁深刻”。

它是一部高度抽象的军事哲学著作,超越了具体的方法论,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总结了战争和战争指导的基本规律。

那么,三十六计呢?

02

三十六计怎么说?

三十六计是明清写的兵书,作者不可考。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三十六计”之说。《南齐书》中有记载:“谭公三十六计,当务之急,汝父子只当听之。”败北是必然的。只有撤退才是上策。

“三十六计”的说法,被后世沿用。宋代惠洪《寒夜谈》也提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明末清初,更多的人引用这个词。

结果收集了一批书,编成三十六计。但具体的编者是谁,这本书是哪一年写的,无从考证。

这本书也不长,5000字左右。一共有六套,分别是:胜利计划、敌人计划、攻击计划、近战计划、联合计划、战败计划。每套包含六米,共36米。

前三套用于优势,后三套用于劣势。

每一个方案都只有短短的几句话,然后引用了宋以前的一些战例,孙武、吴起、廖伟子的一些说法,就结束了。例如,第五个计划如下:

第五计划浑水摸鱼

【原码】敌人危害大的时候会借势,但会刚柔并济。

【注】若敌在害,必抢其地;若敌在外,劫其民;做内伤,就是劫国。比如越王企图利用吴国的蟹米进攻,后来又利用黄池的惠诸侯而死,于是国内空空虚,于是将其粉碎,大获全胜。

可以说,《三十六计》是一部兵家思想之书。

那么,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呢?

03

道与艺术

那么,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你把这两本书的核心思想提炼为三个关键词,可能会是这样的:

《三十六计》:战则必胜;如果你有心机,你会不择手段;

孙子兵法:不战而胜,战略思维,人生智慧。

这就是根本格局和境界的区别。简单来说,你可以从目录中看出端倪:

《三十六计》的目录是:声东击西,偷偷摸摸,隔岸观火,笑里藏刀,出丑,入店行窃…

《孙子兵法》的目录是:筹划、用兵、密谋进攻、形、势、虚实、军事斗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处、火攻、用。

细细品味,站起来看。

三十六计产生于明清时期,整体社会风气已呈没落之势,与春秋时期朝气蓬勃的创作风气完全不同。此时,此时产生的兵书,无论是水平还是境界,都与春秋时期有着明显的差距。

“三十六计”说到底是讲谋略,是兵法中的一个小“术”;孙子兵法讲的是谋略,谋略是打仗的大“道”。

80岁的将军曾这样评价这两本书:

"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目的论. "《三十六计》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损人利己的手段都可以用,用刀杀人、浑水摸鱼、笑里藏刀、美人计等极端迂回战术被极大地夸大和滥用。

《孙子兵法》是一部高水平的战略著作,民族英雄戚继光称《孙子兵法》为‘上乘之教’。孙子兵法怎么能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

事实上,“手段”本身既不善良也不邪恶。但如果只给人边缘,而不去帮助他们,手段就很容易被滥用、误用甚至滥用,造成更大的后果。

阳明先生在38天攻下宁王时,也采用了围攻赵国、暗算、拖兵、火攻等手段。重点是,阳明先生的内心是积极的。他洞察人心,是为了更好的克制小我,激发小我。

每个自我都是它自己的陷阱。

如果一个人的策略不是基于大我的慈悲,而是基于小我的算计,那么这就是对兵法的误用,同样的反应最终也会反馈到自己身上。

孙子兵法是给君子的,不是给小人的!阳明先生反抗土匪,所向披靡,但他感叹:“可惜他一生的精神都白用了。”他的心永远在教育人民上,而不是在战争的胜负上,所以可以“无敌于仁者”。

有了这样一颗心,你就可以自学各种招数,你就可以应对无穷无尽的变化。三十六计以上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652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