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质量(质量安全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实施,2015年首次大修。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迈上新台阶。作为《食品安全法》起草组成员,中国质量促进会会长、原国家质检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实施,2015年首次大修。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迈上新台阶。

作为《食品安全法》起草组成员,中国质量促进会会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北京大学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社会共治的框架已经形成。未来食品行业要更加重视食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向品牌化、智能化、营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刘赵斌,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北京大学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新京报资料图片

《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奠定了框架。

新京报:你之前参与了《食品安全法》的起草。这些年你有哪些经历?

刘: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成立了食品安全法起草小组和专家组。作为起草小组的成员,我参与了这部法律的制定。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2015年大幅度修改,从原来的104条修改为154条,修改了70%的条款。

《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奠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框架。尤其是2015年的修订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次修订进一步理顺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和制度框架,特别是监管职能,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修订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责任,特别强调了新型网络食品销售、集体用餐、校园食品等的监管责任。如果消费者发现食品生产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停止交易。在企业层面,如生产、流通等。,还制定了更完整的规范。此次修订还进一步加大了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规定违法1万元以上的,可处15 -30倍罚款。

总的来看,2015版《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法规建设,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食品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刘:自《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而显著的成就和重要进展,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完善。201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具体、更具操作性、更细化的要求。第五条规定,国家应当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为食品安全的基础是教育。全民食品安全素质的提高是食品安全问题改善的重要基础。

此外,在过去十年中,中国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比如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集合了各种职能,进一步保证了食品安全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新京报: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刘:从监督抽查方面,做到了“每千人4批”的抽查,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同时,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经常开展“利箭行动”,特别是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的联合治理。从企业来看,在法治的轨道上,在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下,大部分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十年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也大幅提升。2015年之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在50%左右,现在至少提高到了60%,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70%。这说明这些年的食品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中国整体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也大大增强。

新京报:那么,你认为目前食品安全存在哪些问题?

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是双面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形势依然严峻。根据规划,2035年中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可以得到根本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食品污染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农药残留、药物残留、重金属、微生物超标、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等。此外,土地污染和水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对食品安全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近十年来,食品安全违法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我国每天查处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约1000起,每年约30万起,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每年查处的食品安全案件就超过20万起。食品安全案件频发,但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系统性事故变少。整体来看,呈下降趋势。

总的来说,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和努力,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食品工业应注重创新和发展

新京报:你认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至于发展方向,我认为有几个“多”。更加重视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安全三大安全问题。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中国在这方面还不够重视。目前部分食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行业需要把营养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校园食品、婴幼儿食品、老年人食品。

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可以分为三种绿色:生产经营绿色、消费绿色、生态环境绿色,整个产业链要向绿色发展。

更加注重创新发展。中国食品行业首先要重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是目前的趋势。无论是食品加工还是食品生产,没有数字化,效率无法提高,也没有竞争力。其次,要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网络平台、快递、团餐等方面,让消费者对服务更加满意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在组织结构上创新。产业也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实行国内外双循环,增加食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来看,食品行业未来应该向品牌化、智能化、营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新京报:你对企业的食品安全建设有什么建议?

刘:目前,我国食品企业需要加强三大管理。首先,要加强监管管理。除了国家政策的执行,企业内部的管理规范也需要加强。不合规会导致没有安全,巨大的风险,没有长远的发展。其次,企业要加强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要素)管理,这也是全球高度重视的新管理浪潮。食品企业需要重视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社会责任。最后,要加强卓越绩效管理,食品企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同时,企业内部治理要现代化,管理要到位。归根结底,中国的食品行业在过去的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品牌发展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我们需要看到问题,看到差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朝着品牌化、智能化、营养化、国际化方向努力,提升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未来更美好。

2022年8月9日《食品安全十年》新京报食品安全专刊。

新京报记者王子洋

编辑朱凤兰

校对贾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547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