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吧(社会学属于科学吗)

本文是作者2021年出版的新书《什么是社会学》的总论部分。什么是社会学作者:赵鼎新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5月出版。中国的学者,包括绝大多数西方学者,

本文是作者2021年出版的新书《什么是社会学》的总论部分。

社会学吧(社会学属于科学吗)插图什么是社会学

作者:赵鼎新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5月出版。

中国的学者,包括绝大多数西方学者,普遍把社会学看作是现代西方科学发展和公民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它对西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舶来品”。翻开任何一本社会学入门教材,这本书大概都会告诉读者,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加上托克维尔、齐默尔等西方学者)是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并告诉你一个由欧美著名学者串起的社会学发展谱系。同时,本书还将描述社会学各子学科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发展,包括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等社会学经典领域,以及对各种现代社会现象的研究。如民族国家形成与民族冲突、工业资本主义与经济发展、社会运动与革命、政党、工人与工人运动、现代农业与农民、福利国家、公共卫生、全球化、民主化、宗教与世俗化、专业化、国际关系与战争、传播、文化、人口与移民、环境、性别、身份政治、家庭、教育、体育、组织与社会网络等。我不会说这种对社会学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学在现代西方的发展历程和一些相应的事实,但我想强调的是,这种理解未能抓住社会学的一个更为批判性的本质,即社会学的核心在于它是一种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而这种视角并不是现代西方人的创造,而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

我们每天都要遇到或不得不思考和回答诸如:为什么有人能上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一个公司的业绩这么好?为什么某个地区的人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其他地区的人更传统?为什么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其他国家好?为什么一个国家不如另一个国家有独创性?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在新冠肺炎抗疫过程中表现不佳?为什么某个国家打赢了某场战争?为什么一种宗教比其他宗教发展得快?当然,对于这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我们有不同的答案,但总结起来,这些答案逻辑上跳不出以下两种形式。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对于这个问题,第一类回答可以是:这个人父母有钱,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上世界一流大学。或者:此人家庭住址位于好学区,受过良好教育,可以上世界一流大学。或者:这个人身边有一群好学的朋友,都很努力学习,所以能上世界一流大学。第二种回答可以是:这个人高二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他爱上了学习,于是去了世界一流大学。或者:这个人因为初三数学课没及格,所以很努力。从那以后,他成为了一个好学生,所以他可以在世界一流的大学学习。或者:一个男生在初一的时候悄悄喜欢上了班里一个拔尖的女生。为了获得女孩的关注和喜爱,男孩努力学习,成为班里的好学生,因此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学。

可以看出,第一种给出的答案差别较大,但这些答案都遵循以下叙事逻辑:有人能上好大学,是因为背后有阶层、社团或社会网络等结构性/制度性原因。第二类答案也可以大相径庭,但都遵循着相同的叙事逻辑:有人能上好大学,是因为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了“遇到好老师”、“考试不及格”、“暗恋女生”等转折。

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在国内外的迅速传播,线上和线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章。然而,这些文章也遵循两个逻辑原则:要么通过构建一个时间表,要么通过各种结构分析,来考察新冠肺炎为什么能够在某个国家,甚至是大规模传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都很熟悉,但你可能没有仔细想过。当我们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取得革命胜利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无法跳出两种基本的叙事形式:事件/时序叙事和结构/机制叙事。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早期作品都试图从中国社会的一些结构/制度特征来解释中国革命的可能性(毛泽东,1966),其中一些可以视为结构/制度叙事的典范。然而,也有一个关于中国革命叙事的分析传统,它由五四运动与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四·一二政变、八·一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Xi事件、延安整风、三大战役等组成。这种党史叙事传统遵循事件/时序叙事的规则。

可以说,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序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使用的两种最基本的叙事形式。历史学是基于事件/时序叙事的学科,社会学是基于结构/机制叙事的学科。因为事件/时间序列的叙事和结构/机制的叙事是叙事建构仅有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历史学和社会学成为了社会科学中最核心的两个基础学科(另一个是心理学,其特点本书不会涉及),或者是其他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和宗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甚至应该包括总之,社会学是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学科。根据所涉及的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同时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如知识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传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和社会人口学。

基于以上对社会学的理解,我不认为社会学是来自欧美世界的“舶来品”,因为先秦思想中透露了很多社会学的思想。比如“正名”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但其背后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原理:社会不平等并不一定导致政治不稳定,只有上层人士没有尽到社会责任,或者不平等失去了社会功能,才会成为政治不稳定的根源。例如,在老子“重视弱者”的思想背后,隐藏着一个结构性原则,这是致力于寻找“共同道路”的西方社会学家很难真正理解的:随着任何性质的社会组织、思想和制度变得更加强大,削弱它们的社会力量和社会机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赵鼎新2019)。孟母也必须对结构/机制的视角有深刻的理解,否则她不会为了教育好孟子而有“三邻”。用现代社会学的术语来说,我想说孟母非常了解“邻里效应”的重要性。

在这一点上,读者可能会认为社会学很简单。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社会学思考。毕竟社会学家对某些具体社会现象的分析不一定正确,外行对同一社会现象的分析也不一定错误。但是社会学其实很复杂。其复杂性在于,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结构/机理分析背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联的难点,同时也不可能完美解决。在这本小册子中,作者打算讨论作为社会学基础的三个核心问题:(1)什么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理论问题;(2)结构/机制解释在方法论层面必须面对的三个矛盾(即微观与宏观的分离、结构/机制与行动者之间的张力、归纳与演绎之间的张力),以及结构/机制解释在实证层面面临的两个问题,即“过度决定”和“重要性可变”,这两个问题难以彻底解决;(3)说明经验层面的一些问题的现有解决方案,以及这些解决方案对于结构/机制的局限性。在本书的结论中,作者将简要讨论社会学理论涉及的其他方面,并想强调这些方面的存在与基于结构/机制的社会学分析的一些关键困难和弱点有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334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