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工程(历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一线探索】作者:胡(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多个教育指导性文件,积极引导中小学作业减负增效,促进教育持续

【一线探索】

作者:胡(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多个教育指导性文件,积极引导中小学作业减负增效,促进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作业已经成为学校优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多方配合,“四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价值:从学校治理的角度认识作业的价值。

学校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协调。作业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常态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才能有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对活动价值认识的全面深入,其三维价值张力更加清晰和突出。第一,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这种延伸不仅可以作为课内学习的适度补充,还可以起到强化和巩固学习效果的作用;也可以基于课内学习的灵活拓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学习中体验空中没有接触到的内容。家庭作业和课堂学习构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第二,作业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应用。在课堂上,学生几乎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作业的过程中凸显出来,因为作业往往考验学生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又经历了一次有意义的学习之旅。第三,作业是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并据此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定期检查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老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了解和掌握老师的日常教学情况。第四,作业是学生课外生活的指导。通过作业布置,学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外生活安排,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有计划、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多样化的作业体验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第五,作业也是家和学校的纽带。通过学生带回来的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程度。通过家长在作业中的反馈和评价,学校可以了解家长的诉求和感受,从而建立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桥梁。

因此,彰显作业的价值,充分发挥作业的潜在功能,是学校治理的现实要求和目标追求。

专业设计:通过专题教研提高作业质量

作业的价值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取决于作业本身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首先是体现正确的目标导向。作业的目标导向,具体来说就是教育导向和素养为本。第二是反映出对实践的明确参考。这种实践参考包括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和学生学业情况的实际需要。三是体现适当的质量考虑。高质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的专业剪辑、创意改编、剪辑等多元化劳动。还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配合,以保证作业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以学生有效学习和良好身心发展为基础。

精准指导:在分析错题原因的基础上,给予差异化指导。

综上所述,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学习态度的问题。学生的态度问题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因为贪玩而应付,因为讨厌作业而敷衍,或者因为抄袭而别人错别人错。第二,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单纯的粗心和快速,所以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或者一心多用,所以回答不相关的问题,或者没有检查,所以漏洞很多。以上原因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因为自律等素质和学习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成。第三是学习的基础问题。这类问题发生的比较频繁,主要是对新知识理解不深,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理解模糊。整体来说,学科知识的学习是碎片化的,没有现成的完整的知识和理解,所以错误频发。第四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主要是高层思维能力弱,完成不了思维挑战更高的作业;或者因为缺乏灵活性和迁移能力,不能及时识别新的问题情境中隐藏的条件,以至于不能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回答和解决;或者因为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理解问题的复杂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第五,外部干扰。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受到暂时的负面情绪或突发事件的干扰,无法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完成作业。这种原因多是偶然的,表现为一时的或阶段性的。第六,心智发展。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与正常学生的差距,导致作业水平低于普通学生。

学生作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表象看本质,因人而异地进行差异化反馈和个性化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业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体现指导和辅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长效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要求推进校本实施。

中小学要严格遵守教育部关于小学中高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的规定,以及禁止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的基本要求。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作业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指导。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形式上看,要整批批改并及时反馈,正确符号,使用准确的反馈语言。从质量上看,教师的反馈指导首先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表现,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同时,教师的引导也要注重差异性和个性化,充分适应学生的基础、认知特点和发展潜力,追求引导教育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1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224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