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有多可怕(心理暗示快速治愈疾病)

为了给家长提供特殊时期的特殊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殊时期特殊辅导”微信专栏,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暗示的力量太可怕,有的话不要轻易

为了给家长提供特殊时期的特殊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殊时期特殊辅导”微信专栏,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暗示的力量太可怕,有的话不要轻易对孩子说 (特别家教1128期)

心理暗示有多可怕(心理暗示快速治愈疾病)

人们常说:大人相处,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指手画脚。可惜的是,成年人和孩子相处时,话语变得随意刺耳,这些声音往往成为暗示。暗示总是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心理暗示的程度就会越高。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从中受益,消极的暗示让孩子受到伤害。虽然父母从来没有伤害孩子的意思,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经意地把那些负面的暗示灌输给孩子,这些暗示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魔音。孩子的很多问题,有时候都是父母这样暗示和强化的。尤其是以下三种常见的暗示,家长要警惕。

提示一:因为担心,我经常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

人们说,“烦恼是一种诅咒。”如果用“吸引定律”来解释这句话,意思就是当父母对孩子充满了负面的想法,担心孩子会闯祸、吃亏或者受伤的时候,那么很有可能孩子会像你担心的那样,接二连三地发生不好的事情。相反,当父母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祝福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会趋于积极、正面。父母经常担心孩子,比如孩子上幼儿园会不会哭。孩子离家后会照顾好自己吗?学会不买不干净的东西在路上吃?即使是在孩子面前,我们也会忍不住给他们一些“善意”的提醒:“拿稳杯子,别像上次一样洒了!”“小心,别弄到衣服上了。”“你看,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算了,算了,我来帮你。”但是,父母越是提醒,孩子越是紧张,最后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因为这种充满忧虑的语言是一种暗示,暗示孩子:你可能招致不好的结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有些成年人夸大了孩子的痛苦。我见过一些家长,当他们的孩子摔倒时,他们紧张地问:“鲍晓真可怜,都是地板。疼吗?”孩子本来可以起来拍拍身上的脏东西,然后去玩,但是在大人过度关注的暗示下,他变得娘娘腔了,牢骚满腹,郁郁寡欢。这种脆弱和女人味难道不是成年人想象出来的吗?我想起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引导到哪里,就能决定他未来的路向。”父母应该永远用爱和信任来养育他们的孩子。看到这里,有的家长会说:“难道不能提醒孩子注意一下吗?”其实提醒孩子,不一定要经常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担忧。不妨用一些正面的语言:“拿着杯子慢慢走。”"这条路崎岖不平,我们减速吧。"积极的语言,通常有明确的指导,比向孩子强调消极的结果要好得多。

心理暗示有多可怕(心理暗示快速治愈疾病)

2:贴标签,夸大孩子身上的某种气质。

基本上,孩子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学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一些孩子犯错时,父母爱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内向、胆小、笨、脾气差、古板等等。说白了,这些标签都是以偏概全的。这是对孩子的暗示:你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没救了。有个妈妈曾经抱怨过,儿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很霸道很固执,不像别的孩子那么嘴甜。奶奶经常说他“性格不好”,有时候甚至毫不留情地当着客人的面说。几次之后,儿子不仅更加沉默,而且越来越固执,不听劝告。这种性格标签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当我们只批评一个孩子的行为时,目的就是要求他减少这样的“行为”,比如上面那个小男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享,培养他的同理心。我们说一个孩子性格有问题,就是说他以后做什么都没用。两者有本质区别。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比下定论更需要你的爱和帮助。

有一个朋友做的很好。他本人是一个比较内向的成年人,从小就深受“太内向,没出息”这个标签的影响。他6岁的儿子可能会跟着他,不像其他孩子那么活泼,特别是见人就躲在父母后面。他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强迫孩子打招呼,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他们其他打招呼的方式,比如微笑、点头、挥手。他还给孩子买了一些儿童社会绘本。刚开始,孩子遇到陌生人,还是躲在后面。他会为孩子开道,说“孩子第一次习惯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他会拍拍孩子的头,给孩子介绍一个人。孩子虽然没有问任何人,但是会害羞的笑。人走后,朋友会鼓励孩子:这次表现比上次好多了。经过多次积极的暗示,现在的孩子面对陌生人也逐渐不那么胆小了,有时甚至会主动叫叔叔阿姨。西尔维亚·洛肯的《性格难题》中有一句话:“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并没有把你锁在里面。“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个性标签‘锁定’孩子。不管他们早期的性格气质如何,只要引导得当,都能适应自身特点,开发潜能。

心理暗示有多可怕(心理暗示快速治愈疾病)

提示三:给孩子的能力设限。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父亲深信“男孩比女孩更适合学理科。”我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数学考不好,爸爸就念叨“女生就是理科思维能力差。”在父亲的影响下,女儿学习理科的热情逐渐很低。她上了高中后,偏科越来越严重。有一次,女生在高中对班主任说了这么一句话:“女生学不好理科。”班主任听后很惊讶:“谁告诉你的?能学好理科的生理差异影响不大。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学得好的女生多了去了!”直到这时,孩子才反应过来。这么多年,她被允许“把理科学坏”,她爸爸也不停地给自己暗示,“作为一个女生,你只能这样。”在低年级时,他们很容易放弃学习科学的努力。

生活中有很多对孩子能力的过度和武断的评价。比如有些妈妈经常抱怨孩子呆在家里,不爱动,体力特别差。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不愿意认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有些孩子经常被指责不会说话,需要上台发言时他们很难鼓起勇气;有些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说自己很懦弱,放学后经常以此为由拒绝参加任何活动.....当身边的大人总是对孩子说“你学不好”或者“你不行”的时候,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信息,认为自己只能达到现在的水平。我们对孩子的各种评价,最终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评价,让他被局限在这些条条框框里。自我限制成了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断怀疑和否定自己。演讲者韦恩·戴尔·常曾经说过,“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心理的高度总会影响行为的高度。避免限制孩子的能力,他会比你想象的更好。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作者:钱志亮

图片来源:图片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91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