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毫升等于多少克(200毫升血有多少图片)

俗话说:中药保密剂量。可见剂量对于中药疗效的重要。【/br/】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注明了剂量,为什么不把秘密说出来呢?下面来讨论一下。一、经方剂量的把

200毫升等于多少克(200毫升血有多少图片)插图

俗话说:中药保密剂量。可见剂量对于中药疗效的重要。【/br/】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注明了剂量,为什么不把秘密说出来呢?下面来讨论一下。

一、经方剂量的把握——不守祖训是中医疗效下降的重要因素。

处方剂量是多少?
其实中医方剂剂量的混乱,是一千多年的战乱和历史演变造成的。直到明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说“今一两汉人可用一钱。”由此可见,李时珍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当然他也不具备考证的条件),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社会流行的做法制定了一个权益计划。但这个权益计划却被后来者奉为定法,成为铁律,以至于完全背离了仲景和方静的初衷和本来面目,造成了如今中医疗效极差的可悲现实。
令人高兴的是,现代考古发现了汉代度量衡的实物证据。所以《伤寒论》经方的剂量问题已经清晰无疑了。
具体的考证方法和过程都是考古学家的工作,这里就不多说了。根据樊子教授总结、整理的资料,经过反复推敲、求证,现总结如下。
kg = 250g(或250ml液体,下同)
Bi = 15.625g
L = 200ml
液体= 20ml
Gui = 0.5g
τ= 10ml
pinch = 2g[泰铢= 0.7g
一分钟= 3.9-4.2g
梧桐树种子大小=大豆大小
Br/]一中= 15g
强附子,一小= 3g
大= 5-6g
杏仁,10大= 4g
栀子,平均15g
栝楼平均。一片竹叶约含12克
二、现代中药用药之乱
虽然考古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但这一结论显然为时已晚,因为国家药典早已对中药的剂量作出了规定,是根据明清以来的中药用药习惯确定的。这种习惯剂量远远低于治疗疾病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危重病例,更是不足。众所周知,仲景是医圣,而伤寒是方舒的始祖。剂量的确定,尤其是经方的剂量,应以热病的剂量为依据。因此,剂量不足的问题成为中药疗效不佳的常见原因之一。
伤寒论的药数分布在1-14之间,平均每剂4.2药,最多不超过14药。2-8药的处方占90%。与经方不同,临床上单味药用量减少,药味增加。现代中药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量是经方的3倍以上。2007年9-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随机抽取9个科室的100个汤剂处方,平均单味药数为18.28个,药味分布在16-22个味中。但文献报道现代中药汤剂处方平均单剂量为15.55。【/br/】为什么现代中医药方这么复杂?由于药典规定的剂量太小,达不到疗效,医生只好增加药味来提高疗效,但由于药味复杂,影响疗效,实在是无奈之举。
相反,用《伤寒论》的方子,一般疗效都不错。李恪坚持使用《伤寒论》经方剂量(一两= 15g),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国医大师邓铁涛用250克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这是一则佳话。

第三,当代中医大师对经方剂量的解释无法自圆其说。

【/br/】经方量自然是历代中医的研究重点,但还原经方原貌的并不多见。但历代伤寒的疗效一般都很好,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疗效。为什么?因为经方之所以成为经方,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药味的精准配伍、药物剂量的恰当控制等。如果处方使用得当,即使用量少,也能达到相当好的疗效。但要解决疑难杂症,剂量是否合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经方的剂量,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现在比较有名的人,比如著名的伤寒大师胡锡树,还在用“古之一为二,今之一为钱之一”的说法。如果一钱=3克,二分之一的药方相当于现代的3克。比如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成对,相当于9克。但是,有12个枣,不需要换算。如桂枝、芍药、生姜等。都是9g和12的大枣,应该说大枣的成分是最多的。这个食谱可以说是一锅枣汤,而不是桂枝汤。当然,他用的桂枝汤,往往只放三五枚大枣,而且说《伤寒论》里的方子,一个方子就是三次治疗。但是这三个疗程不还是一天的量吗?换算的处方不也是一天的量吗?这是一个矛盾。【/br/】当代著名伤寒学研究者、著名中医郝万山在学术上承认了当前考古的结论,认为一两方药相当于15克左右。不过他也表示,经方一般是分三次治疗。比如桂枝汤中含有三两桂枝,相当于现在的45克,但可以分三次治疗,每次只需15克。但在古代,即使45克分三次治疗,毕竟是日常治疗。目前一般处方用9克,也是每天的治疗量,而且往往分三次服用,也就是三个治疗量。但是以一天的治疗量来说,现在的使用量还不到古代的三分之一!
虽然郝万山在学术上承认一二是15g,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坚持这一观点,而是遵循了习惯用法。比如桂枝汤还是9g桂枝加9g芍药,等等。可以说,说一套做一套,不足以模仿。
四。动不动就吓唬人是一些高手的惯用伎俩。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资深教授、老中医刘景源也遵循“过去一钱,现在一钱”的做法。当然,这在温病学里很正常,因为温病学一直提倡从轻用药。但作为一代宗师,你要有一个包容一切的态度,不能信口开河,给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一大杯酒。【/br/】前不久,一位大连患者去刘教授看病。病人出示了他所服用的药方,其中干姜的剂量为20-30克。刘教授漫不经心地说,用量太大,恐怕会伤肾。建议检查一下肾功能。但是病人回来检查肾功能,一切正常。
不知道刘教授干姜吃多了伤肾的说法从何而来。有什么依据吗?如果有依据,那为什么患者连续几个月“大剂量”服用干姜,并没有出现肾损害?
翻开《伤寒论》,可以看到干姜以一两甚至四两的量使用的例子很多。如果一两等于15克,就是15-60克,20-30克的量完全在正常范围内。不知道刘教授最大剂量应该是多少?
此外,古人还以生姜为日常食物。《论语》说孔子不撤姜食。可见,经常大量吃姜,自古就有,从来没有人因为吃姜而伤肾。我经常吃姜。有时候一餐姜就有一个鸡蛋那么大。我想它没有伤到我的肾。不知道刘教授怎么解释。
一些所谓的大师,对自己的治疗没有多大疗效,却热衷于胡说八道,打击异己。真是可鄙。【/br/】五、地位高名声大,疗效好吗?
笔者在北京多年,名医都看过一些。然而,总体知名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线性函数。
其实这种现象自古就有。古代医院太多,应该都是人才济济。但是,历代名医有几个是泰医院的?罕见。偶尔去泰医院弄点外快。其中一些是镀金的。没有一个人在泰医院待了一辈子,出名了。为什么?因为名医是不可能从医院出来的。【/br/】我还有一篇文章,关于泰医院为什么没有名医。
这里我想说的是现状。目前所谓的中医最高殿堂,各大中医院校甚至中医科学院,名中医可谓多如牛毛,真正以疗效闻名的却是凤毛麟角。
原因是你在高等学府,知名医院,有源源不断的病人,没有你的高疗效也能有足够的客户。多治一个病人,名声提升不了多少,但治一个病人,引起医疗纠纷,可能会卷入多年官司,抹不干净,在单位就很难抬头。孰重孰轻,长脑子的都知道!
所以,医生一旦进了高等院校,顶级研究所,或者知名大医院,他要做的就是忍很久,混个职称。只要不出大问题,他的人生注定有票有房有车。所以他们的药方都很扎实,能不能治好病还不好说,但是不能杀人。【/br/】作为一个患者,要不要稳定地维持现状?还是想快点好起来?

(文章来源:刘元春、知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488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