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全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全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这一重要结论,启发人们从道路的角度认识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

决定道路的命运

道路决定命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出现,无论是崛起还是停滞还是倒下,都有轨迹可寻,都是由道路决定的。美好的未来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道路才能赢得和把握。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奋斗和命运,始终与道路的探索和选择、思维和实践、自觉和自信、坚持和发展息息相关。

近代以来,为了找到一条救国兴国的道路,国人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走上一条可以救国兴国的道路,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一出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一路走来,团结带领人民“改土归流”,进而“地动山摇”,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有300多个具有现代政党性质的政治组织和新兴社团。这些组织很多都想当官,想找到自己的路,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的路。但一百年后,回头看,除了台湾省的中国国民党(KMT),一切都去了哪里?基本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选择的道路都行不通。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尽艰难困苦,以自己的道路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然后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基本国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探索和坚持发展了拯救中国、丰富中国、强大中国的正确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其核心内涵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他的童年时代,中共也有“路径依赖”,以为重复俄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就能成功。付出沉重代价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条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所决定的。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把此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完成土地改革的民主革命任务后的必然方向。

1953年,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其核心内涵是“一个转变、三个转变”,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独创性在于:在农村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城市,国有经济是通过公私合营和和平赎买建立起来的。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任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什么这么说?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无论中国历史如何变迁,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传统。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立的改革中国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后,中共八大明确宣布,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人民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向苏联学习”,决心“再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且为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并走上这条道路的历史依据是: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探索成功;现实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依据是1981年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党的八大总结的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细化,将“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改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然是主要的历史任务。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发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充满活力的制度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经历了各种磨难,付出了各种代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果。所谓根本成就,不仅指其内容和意义非同一般,还指它是近代以来、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基础上,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而“走出来”的。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创造;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没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和发展。

当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时,他把这个意思说得非常清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路走来,探索的奋斗历史主题都体现在走自己的路上。走自己的路,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走自己的路,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面貌;走自己的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

中国道路的形成和表达过程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以来,从十三大到十九大,七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标题都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不难发现,这些标题都刻意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开创性的标志,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累了实践经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改革开放”在不断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即上世纪70年代末的成功起步、世纪之交的成功推进、新世纪之初的成功坚持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些是党的文献中的正式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简明概括。

在创造和发展这条道路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如何定位和表达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讨论和研究增多。……所谓‘中国模式’,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首次明确将“中国道路”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原话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除重要场合和重要文件外,仍使用全称。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为“中国道路”。

这一简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形象,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奋斗的前进方向。也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一条把中华民族连成“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走这条道路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是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和共识。

使用“中国的道路”这一简称,在对内对外的宣传中,清晰而简明地传达出道路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脉,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如果不了解,就很难知道中国昨天、今天、明天的真实面貌。用“中国道路”这个简称,也说明它与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但不是简单的延续这个“大师”;它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套用这个“模板”;它借鉴了20世纪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但不是其道路的“翻版”;它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但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翻版”。它符合中国国情,属于中国。

中国道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十八大前的文献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后,增加了一句话:“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

这个根本问题怎么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这个根本原则。抓住这个基础之后,就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回答。而且,答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呈现和明确的。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每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都会对中国道路做出新的阐述,其意义会有一个象征性的拓展。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和概括越来越清晰。一般来说,有四种表现。

练习形式。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的务实大政方针。包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等等。一些大政方针也以“道”为标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次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等。第一层只有“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等等。

这些具体的道路都不是随意提出来的,都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有比较明确的内涵。没有明确内涵或者没有定型的领域,没有提升到表达之路。这也意味着中国道路的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理论形式。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结。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制度形式。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首次从制度形式上清晰概括了中国道路的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例如,中国道路的政治制度追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它有四大“基石”,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有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和政府权力运行的监督制度;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制度。

文化形态。包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中国道路的四种形态中,实践就是实践,主要回答什么样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最有效,从而快速接近目标。从理论上讲,中国道路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是制度的保障,即把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科学理论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治国理政提供基础和动能。文化是基础,也就是说要为中国的道路打下持久友好的精神土壤,在价值观上展现自信和软实力。

可见,中国道路的四种形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内在的、外在的,是相互融合的。有实践基础、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行动指南;该体系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实践探索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没有成功的实践,理论的科学性就会打折扣,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文化土壤也会缺乏营养。

新时期中国道路的走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正气创新,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一起来,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活跃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有三个基本依据。第一,基本国情,即党的文献中表述的总依据,是指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判断。二是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基础,是指根据基本国情引申出的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是现实发展的基础,即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自发的、被动的、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自然跨越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的、积极的、充满希望的过程,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进步,是一个量的积累、发展、变化越来越接近质的飞跃的过程。”这一重要论述,开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时代中国道路的认识。

认清中国道路的基本依据,有助于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道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从而牢牢把握中国道路的方向。所谓前进的方向,就是我们在这条路上主要要做什么,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依靠这条道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步是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体战略步骤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是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发展新阶段,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其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道路的基本方略,共有14项必须坚持。它总结了中国道路的新鲜经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内社会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体现了中国道路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也揭示了新时代中国道路的规律、方式和方向。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历史,百年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替进行的持续奋斗过程。在站起来的奋斗中,有丰富的追求和实践,有能促进民族复兴的积极因素,有社会力量的成长和积累;在为繁荣而奋斗中,有进一步站起来并逐渐变强的迹象,或者在某些领域已经变强;在实力的争夺中,不仅有“向世界舞台中央靠拢”从而更加辉煌地站起来的意义,还有繁荣巩固、扩大、升华的过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路走来,一路走来。但正如一位俄罗斯思想家所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穿过田野,有时穿过尘土,有时穿过泥浆,有时穿过沼泽,有时穿过丛林。”我该怎么办?在未来的旅途中,只有牢固树立道路信心!

(作者: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390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