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资料(汉字历史资料五年级下册)

甲骨文合集,903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自生的古典文字体系,历史悠久,延续使用了几千年。汉字文明构成了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一方面,汉字记录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兴衰;另

甲骨文合集,903

汉字历史资料(汉字历史资料五年级下册)插图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自生的古典文字体系,历史悠久,延续使用了几千年。汉字文明构成了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一方面,汉字记录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兴衰;另一方面,汉字是在中华文明的背景下不断进化、变化、发展的。由于汉字的独特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发展和规律,就很难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透彻的了解和准确的认知。因此,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重大科研项目《汉字发展通史》。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文字发展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共12卷,将于“十四五”期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

通史力图全景式地描述汉字系统形成发展的历史,全面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汉字的形态、结构和实际使用情况,深刻揭示汉字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遵循的基本规律,从而展现汉字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通史》根据汉字系统发展的总体进程,将汉字文明的演变分为汉字的形成、古文字和现代文字三个历史阶段。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朝,是从符号的早期描绘到汉字系统形成的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区域描绘符号的创造,是汉字形成的起源。通过文字生成机制的构建、文字符号创造方法的探索和路径的选择,夏朝已经从原始文字发展到系统汉字的早期阶段。

殷商到秦,是古文字阶段。甲骨文,商代,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象形字、指法、会意、形声字、声音等基本配置模式都已发展起来,符号书写也建立了严格的规则。文字使用中的同音异义现象十分突出,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西周时期,汉字的繁、简、代、讹是主要的演变现象。西周早期具有明显的具象特征,西周中后期以后,文字逐渐线性化,字形变得对称规整。语音构形成为主要的造字方法,新增加的词80%左右是语音结构,其他构形的造字功能趋于萎缩。西周文字的规范化和形声字构形模式的倾向是这一时期汉字系统发展的主要表现。春秋时期的人物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字体的演变延续了西周金文以来的线性化趋势,形状更加对称整齐,进一步弱化了字形的象形性,加快了形状的符号化进程。语音构形成为春秋时期最主要的构形方式,新增字90%以上是音韵,反映了汉字构形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春秋时期,文字在字体风格和使用习惯上开始表现出一些地域特征。战国时期,形声字几乎是唯一的构形方式,新出现的字基本上都是形声字。汉字的形声字表明了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战国文字的用字关系和习惯极其复杂,不同地区文字的地域特征更加鲜明。秦文字继承西周文字,经过春秋战国的发展,形成了秦代古文字的最终形态——篆书。在秦书体系中,出现了字体的创新元素,普遍出现了溶篆隶书,早期隶书逐渐成型。

经过秦汉文字的进一步演变,汉字终于实现了古今形式的转换,进入了近代史的新阶段。汉代主要是改变、调整和规范形体,文字的功能划分趋于明确。汉初至武帝前期,汉字系统完成了隶书字体的定型。汉武帝后期至东汉末年,隶书进入调整发展期,代表汉字发展方向的新隶书、草书等新兴书体逐渐成为书写主流。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汉字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包括形体的符号化、结构的声音和书写的笔画。从魏晋到隋唐,楷书定型,汉字的构形和形体风格进入稳定状态,字与词的关系更加清晰。共同字和变体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自宋代以来,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印刷样式——宋松式。自此,汉字体系的基本格局趋于稳定。宋元明清时期,楷书正字结构稳定,官刻与坊刻、民间文献用字有明显区别。风土人情的口语词往往因原词难懂而写得千差万别,俗字错别字是坊刻和民间文献的突出现象。

有大量关于海外汉字的信息。通史第一次将海外汉字传播和少数民族地区汉字使用纳入其研究范畴。通过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外国汉字的整理和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了我们对汉字发展和传播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展示了汉字文明的广泛影响。汉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使用不仅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中华文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梳理历史上汉字在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汉字对民族地区文字的影响,有助于研究汉字发展史、民族文字史和中华文明史。

通史以历代汉字的原始资料和用法样本为基础,既注重对不同时代汉字及其应用的年代描写和分析,又更注重对汉字系统发展和相关文化背景的全面动态考察。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根据近30年来积累的汉字发展动态分析、谱系构建、俗字考证等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努力把握各个历史时期汉字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考察古今汉字发展的各种现象,客观描述汉字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尽力揭示汉字系统发展演变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汉字发展史研究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基础研究课题,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汉字理论和应用研究,促进中国文献学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第一部关于汉字发展的通史著作,课题组希望《通史》有助于汉字发展史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德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6110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