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是呈什么趋势的)

来源:经济日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的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是呈什么趋势的)插图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途径有很多。结合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加快共同富裕的进程。

第一,在蛋糕做大的基础上分蛋糕。这需要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经济增长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其中包括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所有潜力。

其次,我们应该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保持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同步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持同步意味着人均GDP的增加可以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应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和劳动报酬份额。同时,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各种收入差距。

还是那句话,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叠加。国际上通常将0.4的基尼系数视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都有所下降,但这种下降趋势趋于平缓。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46左右。实际上初次分配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太可能把收入差距缩小到0.4以下。从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初次分配后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4以上,有的甚至超过0.5。它们最终的分配结果之所以都在0.4以下,有的甚至能达到0.3以下,是因为再分配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实现的。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再分配应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二是促进和扩大社会流动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破除阻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主要是横向的。比如,农民工从务农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当然,横向流动中也有纵向流动,比如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职业和岗位的提升。得益于整体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同时,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蛋糕做得既大又快。

随着中国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劳动力流动速度放缓。这个时候更应该关注社会流动性。没有实际手段,社会流动很容易变成零和博弈,相当于挤公交车。如果你挤进去,我会掉下来。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凝聚力的下降。中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核心是加快社会流动。

如果按照收入将居民分为五个群体,从宏观角度来看,要求每个群体的收入不断增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从微观上看,每个家庭的收入都要不断增加,这是过去的重要特征。要避免未来出现零和博弈的现象,就意味着部分家庭的收入提高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家庭。从上看,许多家庭可以从低收入群体或次低收入群体转向更高收入群体。收入群体的跨越是社会流动的内涵,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重要方面:增加农村人口脱贫后的收入,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老年人过上中等收入的生活。

第三,社会福利全覆盖均等化。

长期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供给侧因素,也就是潜在增长能力,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着人口增长的变化,需求方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明显。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发力,不仅要通过创新驱动保持增长势头,还要学会利用积累的财富实现增长。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万至2.5万美元之间的国家,平均来看,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从占GDP的26%跃升至37%。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万美元提高到2.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它应该遵循一般规律,建立自己的福利制度。当然也要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有中国特色,从具体国情出发。

因此,在未来15年的这一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既要注重供给侧因素保持潜在增长能力,也要注重需求侧因素,特别是要促进共同富裕,保证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以实现潜在增长率。

(本文由《中国经济评论》杂志供稿。作者蔡云是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440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