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适用房新政策(北京最后一批经济适用房)

北京“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迎来了政策精准的“套餐”。4月11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做好所辖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北京“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迎来了政策精准的“套餐”。4月11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做好所辖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聚焦创业、就业、住房、教育、消费、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旨在完善“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降费让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北京经济适用房新政策(北京最后一批经济适用房)插图增加信贷投放,推广“贷款归还”模式。

据了解,北京有800多万“新市民”,约占全部常住人口的40%。北京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伟在4月11日银保监局召开的“新市民金融服务媒体通气会”上表示,北京“新市民”的特点是“两个聚焦”,即“一个聚焦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一个聚焦物流、家政等服务业。两类“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为进一步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重点领域工作,《通知》充分发挥北京贷款服务中心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和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络数据服务终端的优势,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与北京贷款服务中心对接,充分利用政务、金融、企业数据资源,分批挖掘仓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行业“首贷户”,填补和吸纳“新市民”。优化“有贷客户”服务,推广“以贷还贷”模式,强化续贷政策落实。

在信贷供给支持领域,重点支持批发零售餐饮等民生保障领域、自媒体等文化创意领域、it设备、新材料等科技领域,丰富“新市民”创业信贷产品。要充分利用北京市政府的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优惠融资政策,设定合理费率,灵活安排还款期限,降低不同创业阶段“新市民”的综合融资成本。

以有效缓解“新市民”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北京银保监局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银监“金融专网”,并升级为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数据库与5个政府部门直连,整合了“新市民”的公积金、社保、医保、民政、房产等信息;已有42家银行保险机构申请接入该网络。

通知要求辖内机构充分利用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深入分析“新市民”社保、医疗、住房、税收等数据,多维度评估“新市民”信用水平,不断完善相关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为“新市民”提供精准、高效、优惠的金融服务。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指出,目前,北京有800多万“新市民”。通过提高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普惠金融,同时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吸引更多“新市民”的机构的信贷支持,有利于夯实“新市民”就业基础,促进内需潜力释放。

支持保障性租赁房建设,完善市场供应体系。

做好保障住房金融服务是“新市民”工作的一大重点。针对北京“新市民”获取和改善住房的实际需求,北京银保监局已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保障性租赁房主要用于解决在北京或特定区域无房的“新市民”和青年等群体的住房困难。

《通知》对如何帮助“新市民”建设保障性租赁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

北京银保监分局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保障性租赁房建设运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土地、新增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房的企业主体,以及将非住宅存量住房、存量住房改造为保障性租赁房的企业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贷款。

商业银行要在依法合规、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专业化、规模化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专业租赁企业筹集社会各类闲置住房,改建为长期租赁住房;积极对接“新市民”集中的产业园区,为集体租赁住房建设运营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各商业银行与北京市政府合作,建设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体系。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梁楠今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加强对保障性租赁房建设运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有利于强化租赁住房项目信贷政策导向,加大对保障性租赁房建设运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运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提高相关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参与租赁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解决租赁房源相对短缺和“新市民”住房压力。

王伟透露,“近期,我局已配合相关部门明确了北京市保障性租赁房项目认定管理程序,将尽快推进保障性租赁房资金支持”。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产品定价机制。

“新市民”一词的流行,来源于3月4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通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此前两部门发布的监管文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在创业、租房、子女上学、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其中还提到,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综合运用“新市民”社保、税收、住房公积金等数据,优化机构内部“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与监管要求的方向一致,北京银监局在《通知》中也给出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了“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各机构要积极参与北京市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新市民”社保、医疗、住房、税收等数据,多维度评估“新市民”信用水平,完善相关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要加强合作,共享金融信息,充分发挥信用和保证保险在融资中的作用,为“新市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表示,此次北京银保监局出台的相应措施是对前两个部门文件的积极回应,其中部分内容有所细化,可以让“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更精准地到达目标群体,也让金融机构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建立“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是细化目标客户群、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新市民”的金融服务离不开金融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相关主体需要注意授信的方式和效率,不能过于繁琐或通过过度授信加剧机构本身的风险。因此,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可以为后续提升“新市民”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通知提到,机构要结合“新市民”特点,充分利用官方网站、营业网点、手机银行等渠道开展金融知识宣传。要积极深入社区、企业,以农民工、老年群体为重点,围绕个人信息保护、账户和资金安全等开展宣传教育。,从而增强“新公民”防骗骗的能力。要切实履行投诉处理责任,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及时解决“新市民”的合理诉求。

“加强金融消费者特别是‘新市民’群体的权益保护,是完善‘新市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进一步指出,“新市民”群体有的是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是初来乍到的新环境,有很多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因此,区域性金融机构有必要主动作为,针对“新市民”群体的服务诉求和现实痛点,综合运用加强宣传教育、开发适合的产品、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建立沟通和投诉机制等有效手段,保护金融领域的“新市民”群体。

北京商报记者宋艺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673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