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的名言(形容保尔柯察金的名言)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首往事,他不会后悔虚度的年华,也不会为自己的平庸而羞愧。这样,他死的时候就可以说,‘我的一生和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首往事,他不会后悔虚度的年华,也不会为自己的平庸而羞愧。这样,他死的时候就可以说,‘我的一生和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名言出自苏联经典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著名翻译家伊美在抗战时期上海“孤岛”的艰苦环境下翻译了这部革命经典,不仅激发了当时人民的抗战热情,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理想不懈努力。

一个

72年前,1949年春天,当我在大连工作时,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会见到伊美同志。那时,我不仅不知道伊美同志的名字,也不知道他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选择的第一个职业是小学老师。我当时才18岁,文化程度不高。我急需充实自己,于是报了一个教师培训班性质的夜校,学习中文。老师是胶东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让我感觉很亲切。我很喜欢这个老师。他认真备课,讲课生动幽默。他在课堂上教给我很多知识,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那时候没有课本,老师发讲义。有一次,我拿到讲义,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节选。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节选以“保罗不知不觉地走向松树林……”小说里。然后,他写到保罗拜访了他的战友被敌人、强盗绞死的地方,以及埋葬烈士的墓地。文章写道:“这是小镇的郊区,阴郁而荒芜,只有松树林轻柔的低语和复苏的土地散发出的春天的清新气息。他的战友们在这个地方英勇牺牲,他们献出生命是为了让那些出身贫寒的人和那些一出生就是奴隶的人能有更好的生活。”"保罗慢慢地脱下帽子,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愤怒."

接着,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主人公保罗写了一句名言:

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首往事,他不会后悔虚度的年华,也不会为自己的平庸而羞愧。这样,他死的时候就可以说:“我的一生和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写得多好啊!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把它工整地抄在我“笔记本”的首页,时不时地读出来。久而久之,我就能背诵了。直到现在,我八十多岁了,它依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此后不久,我找到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读,才知道译者是伊美,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一九五二年,我从大连调到北京,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伊美同志。

1964年,我以《光明日报》常驻记者的身份去了东京,在日本待了15年。“文革”期间,有一次,我利用假期回国,去书店看了看。很多书从书店消失了,能摆出来卖的也就那么几本。其中之一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打开一看,译者不是伊美。出版社补充的“出版说明”上写着:此次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新译本,由黑龙江大学俄语翻译组和俄语部72级工农兵根据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53年俄文版翻译而成。”他还说:“大庆油田采油三部的一些工人,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的73级工农兵和革命教师,经过讨论和研讨,为这本书写了序言。"

在这本新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到处都找不到伊美的名字。文化大革命中,老同志伊美作为走资派被打倒,我看是肯定的。他的译作如何才能再次与读者见面?我很难过,也很失望。与此同时,我突然想到一个想法:我想知道保罗的名言的新版本是如何翻译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到这样的翻译:

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首往事,他不会为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会为自己庸俗的人生而羞愧;他在弥留之际可以说:“我的全部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可能这个翻译更忠实于俄文原著。但对于不懂俄语的普通读者来说,我觉得是我早年接触的伊美同志的翻译更有文学性,所以更能感染我。

1978年夏天,我结束了在日本的记者工作,调回原单位——外文出版局。1979年12月,我被任命为外文出版局副局长。在吴主任的领导下,我开始筹备成立中国翻译协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机会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界的老前辈,包括伊美同志。1982年6月23日上午,中国翻译协会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会议由伊美同志主持。他当选为副主席,我当选为秘书长。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更加了解了伊美同志。

伊美同志是广东潮汕人。他的原名是陈·。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29年考入上海中华公学,在那里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31年,他被一所中国大学录取。伊美年轻时努力学习,博览群书。当时,尽管衣食无着,生活窘迫,他仍坚持自学英语,这为他日后的翻译生涯奠定了基础。1934年起,在《北京晨报》、《天津永报》、《上海申报》的副刊和刊物上发表杂文和译文,并以此为生。1935年,他加入了北平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年底,受党组织委派到上海“左联”和文化救亡学会工作,与上海“左联”负责人共同主编官方刊物《每周文学》。1937年8月,伊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上海沦陷为“孤岛”后,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党组织安排伊美、夏衍着手筹办《凯斯每日翻译报》。那年12月9日,译报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和八路军的胜利最早是由本报报道的。《艺宝》出版不到一个月就被日本人封杀了。后来,伊美等人又变戏法,把《翻译报》改名为《每日翻译报》,恢复出版,继续传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声音。

伊美于1947年3月到达延安,被分配到新华社负责广播工作。从此,伊美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中,主持陕北的延安和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随中央旅进入北平,继续主持更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新中国广播工作。1949年12月6日,伊美被任命为广播局副局长,主管宣传工作,兼任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1958年,伊美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同年5月1日19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进行了试播,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伊美的经历就像一部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创业史,他是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1977年5月,伊美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她历任副秘书长、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副校长、党组第一书记、秘书长。

据了解,伊美同志从1938年到1941年花了4年多时间,辛辛苦苦翻译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文版。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钢铁是如何炼成的还有其他版本。据说最早的版本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由段洛甫和陈翻译,上海潮丰出版社出版。然而这件事几乎无人知晓。伊美同志的译文是根据纽约国际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亚历克斯·布朗的英译本和上海新知书店1942年出版的译本改编的。这本书很快引起轰动,解放区的书店纷纷重印。尽管这本书有很多版本,但伊美的版本流传最广,影响和激励了中国几代年轻人。我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伊美的翻译作品脱颖而出,先后出版了五个版本。第一版从1952年到1966年共印刷了25次,发行了140多万册。第二至第四版从1979年到1995年共印刷了32次,发行了130多万册。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这是一部“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被视为年轻人的人生教科书。这部闪耀着崇高理想和充满生活激情的经典,在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关于英雄的史诗般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帕维尔·柯察金的崇高人格,即对信仰的执着和持之以恒。他的形象超越了时间空,超越了国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触动了几代人的心弦。小说问世不久,就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传遍世界各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被认为是苏联文学中描写革命者的最佳作品。著名作家肖洛霍夫在谈到这本书时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已经成为一部独特的人生教科书”。曾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主角帕维尔·科尔察金成为苏联优秀青年的榜样,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卫国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苏联青年,如丹娘、马特罗索夫、奥列格·科舍沃伊,以保尔·柯察金为人生榜样,为保卫祖国献出了青春和生命。在很多死去的苏联士兵身上找到的遗物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被子弹打穿了。在战后和平建设时期,许多保罗式的英雄积极参加恢复国民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愧于祖国和人民,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保罗·高查·金在中也深受读者喜爱,成为许多中国青年的榜样。无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保尔·柯察金精神都激励和鼓舞着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祖国的解放和建设。在今天的中国,帕维尔·科尔察金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仍然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大多数读过这部小说的青年学生都认为帕维尔·科尔察金是一个非常有魅力、鼓舞人心、鼓舞人心的形象。他敢于挑战命运,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罗崇高的革命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强的战斗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明确的人生目标,都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保罗的这些优秀品质是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的。有年轻人说,“现代社会需要保罗这样的人,因为坚定的信仰是我们人生航程的灯塔,给我们希望和信心;顽强的意志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给我们勇气和力量,是我们战胜困难、走向未来的坚强后盾,也是个人充分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虽然帕维尔·科尔察金生活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他的精神将永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我们跨世纪的一代至关重要。活着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创造辉煌的人生!”

伊美同志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我对他自然感到特别亲切。在筹备成立翻译协会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伊美同志,有一次,我和他谈了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说,这部小说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尤其是保罗的那句名言,成了我的座右铭,我至今还能背诵。我告诉他,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文译本,发现他把书中的名字和绰号处理得很精彩。比如书中的女主角Tonya,绰号“Tonichika”,男主角Paul,绰号“Paulska”。日文版是按原名直译,不做任何处理。但是中文翻译没有那么机械。如果中文翻译成日文版,读者会搞不清楚“东尼亚”和“东尼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保罗”和“保罗什卡”是什么关系,因为中国没有那样称呼他们的习惯。仅此一点就说明伊美同志的翻译是有创造性的。他把书中“Tonya”和“Paul”的昵称翻译成“Tonya,亲爱的”和“Paul,亲爱的”。这样既忠实于原文,又让中国读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由于中国翻译协会即将创办《翻译通讯》,我冒昧地向伊美同志约稿,请他花点时间写出自己的翻译史和翻译经验,为创刊号增光添彩。

伊美同志答应写这篇文章,但是他没有发表。我和编辑部的人都很着急。1982年10月20日,我终于收到了伊美同志的亲笔信和手稿。我真是喜出望外!我迅速打开了信。这封信是用圆珠笔写在稿纸上的——

刘德友同志:

翻译通迅处的同志再三催促我交稿。今天是星期天,我终于写好了。周六下午(昨天),催稿的女同志说,如果我没有空,就派一两个同志来找我采访,然后把谈话整理出来发表。这启发了我,所以我以采访的形式写了这篇文章。总比以我个人名义发表好,免得别人说我在吹牛。请看一下文章,该修改的请修改。我不会有什么看法。

打个招呼。

梅十七

看了这封信,我了解了伊美同志迟迟不交稿的真正原因。原来,伊美同志怕别人误会他以自己的名义写文章是“自吹自擂”,就改成了记者写文章。

《翻译通讯》1983年第一期刊登了伊美同志署名“我们的记者”的文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者伊美访谈录。

伊美同志在文章中说,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上海地下党委员会工作。一天,刘少文同志带着一本书来看他。这本书是纽约国际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英文版。刘少文对他说:“这是一本好书,描写了一个苏联青年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的艰苦奋斗。对我们青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请把这作为党交给你的任务,翻译一下。”伊美同志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但由于当时上海已成为“孤岛”,他必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时完成党交给的其他几项任务,因此他不得不不时停止翻译。翻译完成前后用了近五年时间,交由新知书店出版。伊美同志还说,他在翻译书籍的过程中得到了江春芳同志(建国后,他担任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副局长)的大力帮助。当时,姜春芳同志在苏联塔斯社工作,作为地下党活动的掩护,但他仔细审阅了伊美同志的俄文译文。英译本的删节部分也作了补充。

伊美同志还谈到他翻译书籍的经历,说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对作品中描述的许多东西不熟悉,特别是苏联红军的战斗生活。当时他才二十多岁,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完全缺乏亲身体验。他认为“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不仅要求译者具有语言素养和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求译者熟悉作家本人、他的社会经历和他所处时代的背景、他的创作手法等。这些都是提高译文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伊美同志说,当时他唯一的优势就是作者和译者都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都热爱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掌权的国家。这种共同的立场和感受使译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和奋斗,从而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伊美同志说,他的另一个困难是从英文翻译过来,这限制了译文的忠实和通顺。他说,考虑到民族语言,译文的信达度并不是绝对的。文学翻译不应该简单地是精确的复制;它既需要准确性,也需要艺术性。最好直接从原文翻译文献,效果不错。翻译完了,也不能一直传神。他认为自己的中译本是译作,所以在充分传达原作的艺术风格方面“很可能是有缺陷的”。但考虑到译本的主要读者是年轻人,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专业年轻人,他并不拘泥于直译,而是尽量让译本通顺,让读者读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伊美同志多次修改译文,但他谦虚地说:“可惜一直没做好。”

收到伊美同志的来信和手稿后,我于10月24日写了回信,信中写道:“作为第一个读到这部杰作的读者,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采访》不仅向人们讲述了许多以前从未公开过的事实,也让读者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前在白曲辛勤工作的老一辈翻译家的不平凡经历。相信这篇文章会对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有所启发。”

伊美同志在他写的文章中提到,他对译文进行了多次校对。不仅如此,据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还让俄语翻译家刘辽义根据原文进行了校对。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89年12月第5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保罗的名言不再是我在大连看到的翻译,而是改成了: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属于人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时,他可以说:“我的全部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最近,我有机会看到了1999年4月译林出版社第五次印刷的新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罗的名言被翻译如下: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属于人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为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而后悔,也不会为自己的卑鄙和过着庸俗的生活而内疚。这样,他在弥留之际可以说:“我把我的全部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本版译者曹茂熙、王志迪同志在译稿序言中写道:“在1994年9月丽江出版社出版的新译本中,黄蜀南先生对这句名言作了修改。他认为‘平庸’这个词还没有表达出原文的全部内容,因为考虑到保罗对人生意义的无声思考的远近背景,以及这句名言在他脑海中的出现,应该理解为整本书思想的总结。保罗反对的不仅是浪费时间和无所事事,而且是卑鄙和庸俗。据此,黄蜀南先生将原译文中的‘平庸’改为‘卑鄙、庸俗’。”“我们觉得黄蜀南先生的观点有道理。因此,我们在翻译这句名言时,借用了伊美先生的译文作为依据,吸收了黄蜀南先生的思想,从用词上做了新的处理。”

喔呼!我不懂俄语,无法参照原文检查译文,也无法评论新译本是否忠实于原文。虽然这几个译本各有千秋,有些细微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不知怎的,我对早年在大连看到的伊美同志的译本还是感到无比亲切。这可能是一种怀旧的感觉,也可能早已成为我思想感情生活的一部分,“根深蒂固”到了难以改变的地步。

最后顺便说一句。最近查阅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三个日文版本(1950年4月科学社出版的的译本、1955年12月岩波书店出版的金幸彦的译本、1956年6月新潮社出版的中村荣的译本),发现保罗这句名言的译本与黄蜀南先生的理解比较接近。根据彦博书店的翻译,试译如下:

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虚度年华,也不会为自己的庸俗无聊而羞愧。他临死前可以说:“我的一生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888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