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的影响)

除了今天的连载文,插一篇外文,谈谈周代的礼乐文明。音乐是周朝的统治,涵盖了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后续经常会谈到诸侯之间的对抗,所以有必要给朋友们简单

除了今天的连载文,插一篇外文,谈谈周代的礼乐文明。

音乐是周朝的统治,涵盖了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后续经常会谈到诸侯之间的对抗,所以有必要给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只是这篇文章不像正文,故事性不强,朋友们见谅。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柔最侠义的朝代。周王室对待自己的敌人——商朝贵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周朝灭商朝后,并没有把商朝的贵族全部消灭,而是采取绥靖政策——“让大家住他的房子,种他的地,保新旧。”也就是说,允许商朝遗民仍然住在自己的家里,继续种植自己的田地,不因新旧朝代更替而改变。

不仅如此,周王室还带来了前朝的贵族,包括商朝皇帝的后裔,舜的后裔,大禹的后裔齐国。历史上曾称之为“国之兴亡,继绝世”,即恢复和延续前朝早已灭亡的人和早已断绝的宗族。

同时放眼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第二个周朝此举的例子。相比于其他征服者的血腥屠杀和奴役,周朝的大度完美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任何敌对行为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政权可以改变,但不能过度流血,也不会被消灭或切断。不仅如此,敌人投降后,还帮助他们繁衍,延续血脉。

周把这种精神称为“仁德”,就是仁、德的意思。

“有德”是周朝统治者一直追求的崇高精神,是周朝统治者为自己设定的最高思想境界。这个概念的最初创造要感谢儒家的圣人周公。周公姓姬,是个有名的人。他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朝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一直有“君权神授”的观念,也就是所谓的“天命论”,即皇帝的统治权利是上天下令的。根据这种观念,历代统治者都向老百姓宣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是,这个概念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既然是天道所命,为什么天道眼睁睁看着商朝被周朝取代?

在这种背景下,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从而修正了天命论。

周公认为,“天命”不会永远偏向某一个君主或某一个朝代,只会偏向那些有“德”的君主。所以要想保住“天命”,就要有德,也就是所谓的“以德配天”。

这怎么能叫美德呢?那就是实行“仁政”。

那么什么才算是仁政呢?

周公认为,实行仁政,除了敬天、敬祖,还要勤政治国,关心民生。

同时,对于不听话的,要以教育为主,不能滥用惩罚。这叫“敬德护民,慎刑。”

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周公创立了礼乐。

礼乐,是周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王权而创造的,也是当时贵族政治和生活的准则,不仅仅指礼仪和音乐。周公创立礼乐,是为了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来控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巩固周朝的统治,避免重蹈商朝灭亡的老路。

“李”就是的意思。

周礼涵盖的范围很广,大到司法行政,小到衣食住行。可以说,当时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生活琐事,都有相应的“礼”来打理。

例如,行政分工:

天官掌管朝廷,县官掌管民政,管春掌管宗族,下官掌管军务,秋官掌管刑罚,东关掌管建设。

至于礼仪本身,自然在《周》之礼之中。祭祀、朝圣、狩猎之旅、婚丧嫁娶等等社交活动,以及个人言论、gfd,都有特殊的“礼”。

甚至对吃什么,用什么器皿,吃什么都有规定。如王用九鼎,食之以牛、羊、貘、鱼、蜡、肠胃、皮、鲜鱼、鲜蜡。“貘”(shǐ)在这里的意思是猪,尤其是乳猪;“皮”就是猪肉。

这是九鼎田字的待遇。从诸侯级别开始往下,七个诸侯,五个卿大夫,三个进士。菜的规格也是按档次递减的,菜名就不一一报了。

“了”是从属于礼的。

周公也为音乐制定了制度。不同的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音乐。

对乐队、歌曲和舞蹈的编制也有规定。比如唱歌跳舞,天帝八排可以用六十四个人,叫做八宋(yì);;以三十六王侯,列六行;卿与大夫用十六人,分四行;四个人,分两排。

音乐通过树立尊卑分明、老少有序发展的观念,使人从内心认同自己的阶级和地位,从而控制人的私欲,规范人的行为。原因很简单:人一旦接受了现实,就不再有“非分之想”,所谓“无欲则无争”。这样一来,君主、大臣、父子、兄弟、亲友、辈分、贵族等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和睦相处,周王室的统治由此得到巩固。

当然,周王室一直追求的“有德”精神始终贯穿于礼乐之中。比如《周礼·天官》,强调“利民”、“治民”、“得民以财”。

造福人民意味着如果你想让人民支持你,你必须让人民受益。

治理人民意味着官员需要为人民做事,以赢得人民的支持。

富民,就是当官的不要限制百姓使用山川,这样才能赢得民心。

比如《李周地官》中有一段类似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描述,称之为“保本惠民六策”:扶幼、养老、济困、济困、宽病、富。更直白的,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此外,发生灾荒等自然灾害时,还有专门的救济措施,称为“荒政十二条”,包括:对民粮种子、粮食的无息贷款,各种税捐的减免,宽大缓刑,免除劳役,禁止开设关卡,免除货物市场的检查,减少赤手礼(钱少,自然压力小),停止娱乐活动(节约),免除。

周王室的每一项政策和决策都要受到礼乐的制约。甚至人的日常生活,包括你的行为和待人接物,也因为长期的熏陶,自然而然地遵循着礼乐的教条。可以说,礼乐已经渗透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正因为如此,礼乐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文明——礼乐文明。

周王室及其下属贵族阶级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德”(实行德治),另一方面又要遵守礼法,不能越界。这就是所谓的“尊德尊礼”,也是礼乐文明的核心。

毕竟礼乐文明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周王室拥有最终解释权和处置权,任何人做出不符合礼乐的事情(古语称之为“非礼”),都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礼乐征讨自皇帝”。

春秋以后,随着皇族的衰落,礼乐开始受到挑战。贵族越来越无节制,僭越[1]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楚国居然擅自称王,周王总是无可奈何。还有,就连诸侯国之间的吞并也越来越频繁。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礼崩乐坏”。

春秋以后,礼乐虽告终结,但礼乐文明对后世的影响仍在继续。周公创立的国家机构成为后来封建国家官制的雏形,其尊德护民思想也成为历代王朝治国的思想基础。同时,礼乐虽然本质上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工具,但也在客观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培养了良好的gfd和精神面貌。事实上,正是这种“尊德尊礼”的精神,这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作风,使我们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

以上是作者对礼乐文明的粗浅总结。水平有限,希望朋友们多多包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周礼》《礼记》《礼记》这三本书,里面保存和记录了很多相关的内容。

评论:

僭越,做了超越本分的事情,特指低阶级冒用高阶级的特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812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