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是什么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哪个势力大)

陈武2006年,奥巴马只是一名在华盛顿立足未稳的新参议员。他因为两年前在民主党大会上的精彩演讲一鸣惊人,却被多方看好。在很多人眼里,奥巴马代表了新一代的改革力量

陈武

2006年,奥巴马只是一名在华盛顿立足未稳的新参议员。他因为两年前在民主党大会上的精彩演讲一鸣惊人,却被多方看好。在很多人眼里,奥巴马代表了新一代的改革力量,而作为当时参议院唯一的黑人,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要求他竞选下届总统的声音此起彼伏。

当时小布什总统抱怨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很多民主党人染指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原本希望学习成为一个像希拉里那样的好参议员,她提前4年进入参议院,因为即使是一个参议员(任职6年,当时他刚刚完成三分之一的任期)还没完成任期就竞选总统,给人一种不耐烦的印象。

但奥巴马也有他的优势:他年轻,有思想,演讲有吸引力,作为一名新参议员,他特别容易与华盛顿的旧习惯切割。资深参议员需要依靠自己的立法成就来证明自己,但也会因为多年前的投票而广受诟病,比如911后投票支持小布什对伊拉克动武。奥巴马没有这些包袱。

参议院的一些民主党领袖也鼓励奥巴马参选。一个告诉他,老百姓要改变,你只是代表“改变”的候选人;另一个人告诉他,即使在参议院呆了十年,有足够的资历,也不一定会让你成为更好的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向参议员泰德·肯尼迪寻求建议。作为遇刺总统(肯尼迪总统)和另一名遇刺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的弟弟,特德是肯尼迪政治家族在参议院中最资深的人物。他给奥巴马的建议非常中肯:竞选总统的时机不是候选人自己可以选择的。相反,他们应该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最合适的人选。你需要照镜子的是,以后错过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你会后悔吗?

奥巴马是什么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哪个势力大)插图在11月17日出版的自传《应许之地》第一卷中,奥巴马描述了他的竞选总统之路,这和他的前两本书《我父亲的梦想》和《无畏的希望》一样充满希望,因为他是生逢其时的幸运儿。

相比之下,奥巴马对白宫的描述更像是一本流水账。回忆录试图还原执政的细节,却缺乏更广阔的视角去反思:作为一个立志为普罗大众,尤其是为低收入和受歧视群体(少数族裔、非法移民)寻求改变的理想主义者,在实现自己入主白宫的梦想后,为何如此无能为力,一事无成?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分水岭,作为希望和变革承担者的奥巴马与努力推动变革却屡屡受挫的奥巴马形成鲜明对比。按理说,离开白宫四年,应该有足够的距离让奥巴马思考自己执政的得失。特朗普作为与奥巴马完全不同的反对派——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作为一个人——也应该让奥巴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为什么美国在执政八年后,并没有像他在2004年的重磅演讲中所向往的那样,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美国,而是更加四分五裂,给了煽动民粹主义的特朗普上台的机会。

今年8月,奥巴马写完第一卷后,掩卷叹息,美国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已经演变成根本对立,这是美国危机的根源。分析问题时,奥巴马总是冷静而清醒,这也是他在美国仍然受欢迎的原因。这不,《应许之地》创下了发售首日销量超过87万册的纪录,完全不负奥巴马夫妇两本回忆录1800万美元的预付版税(两年前由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出版的《成为》(Becoming)创下了销量超过1000万册的纪录)。

战役是“996”的苦路

美国政治的一大特点是竞选时间长。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参议员,你花在竞选上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比执政和参政要长得多。这种本末倒置,其实就是奥巴马提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说是对选民的承诺与执政党面临的阻碍和抵制的差距。

无论是美国参议院选举,还是总统选举,基本上都是提前两年做好竞选准备,比如组织团队、组建团队、筹集资金、巡回演讲、参加辩论等。在宣布参选的热潮过后,参选其实是一件很烦人的体力活。奥巴马的高级助手警告他,在他宣布参选总统后,他基本上将有18个月没有家。走街串巷,吃住汽车旅馆,一天工作16小时,一周工作6天半,真的是“996”的苦路。

2007年初总统大选后,奥巴马每天在路上的工作状态就是,一大早起来,随便吃点东西,坐上竞选面包车上路。一旦有空在货车里,他就会寻找机会给潜在的捐赠者打电话寻求资助。今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我得去五六个镇。下车后,基本上同样的讲话我会讲五六遍,听听普通人的故事,握握手,抱抱孩子,然后上车。连路上上厕所都要提前计划好。中午吃几块冷三明治就行了。晚上9点到达下一家汽车旅馆,赶在老婆孩子睡觉前——与奥巴马的夜猫子习惯不同,米歇尔早睡早起,每天10点睡觉——给他们打一个电话,然后上床阅读幕僚准备的各种政策资料,直到她困了睡着,资料散落在床边。

赢得选举取决于团队和基层的组织能力,候选人和团队的筹款能力,当然还有候选人的毅力,他们能在耗时耗力的选举活动中保持工作记录。

这些还不够。奥巴马不是一个天生的候选人。不竞选科举,胜出者通常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否则,乔治·w·布什这个耶鲁的“C级生”根本没有当选的机会。一场竞选的关键是赢得普通民众的心,而这往往是有头脑、懂政策的技术官僚的最大盲点。

奥巴马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竞选道路上的优势和劣势。面对不确定性时,人的本能是把握熟悉的方式,他也不例外。他非常擅长研究公共政策和分析复杂问题,他有快速学习的能力。一个复杂的问题,别人可以从两面看,他恨不得把它拆成四块来分析。这种能力使他成为美国最有智慧的总统之一,但在竞选过程中,他给人的印象是啰嗦,缺乏重点,他的话没有表达出他的意思。

候选人辩论一开始,奥巴马就改不了这个习惯。他总是习惯于对问题给出冗长的答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被警告。他的竞选顾问粗鲁地告诉他,对于主持人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不要真的去尝试回答。相反,他应该佯攻,抓住机会打动选民,传达你的竞选信息,告诉他们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的政策点是什么。人家根本不在乎你怎么回答问题,辩论场上根本没有时间让你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人们更关心你是否有感染力,你是否能打动他们。

影响人们的情绪,而不是他们的思想,这是竞选的核心,也是获胜的关键。换句话说,竞选就是一场秀。正是因为美国政治从肯尼迪时代开始逐渐演变成一场包装精良的秀,特朗普才会有机会脱颖而出。特朗普煽动了完全不尊重事实的民粹主义路线,但这不是特朗普的发明。奥巴马经历的选战,已经是一场没有规则,甚至没有底线的选战。特朗普只是把底线往深渊里又推了一步。

奥巴马想迎合年轻选民求变的心态,与特朗普煽动仇恨,叫嚣争取没有大学学历的白人选民,没有本质区别。在竞选期间,奥巴马也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承载数百万人梦想的平台,而这样的梦想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以至于他上台后会让很多人失望。

奥巴马是什么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哪个势力大)插图(1)2008年11月4日晚,美国芝加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选举之夜集会上庆祝赢得大选。

选择艰难的道路,奥巴马的政治理想

奥巴马大学的前两年,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热衷于派对和追女生;两年后,他转学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像一个苦学的和尚,开始思考人生。20世纪80年代,当他大学毕业时,他试图在纽约找几份工作。最后,他听说芝加哥有一份“社区管理员”的工作,决定搬到芝加哥加入基层社会组织。

当时,芝加哥选出了第一位黑人市长。搬到芝加哥让奥巴马更近距离地看到了种族群体在当地政治中的作用。这个黑人市长出人意料地依靠黑人的选举热情和高效的组织当选。上世纪80年代,美国大都市的黑人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工作的变化让黑人在职场上更加没有安全感,大都市的复兴——更多的知识工作者开始从郊区搬回大都市——也意味着曾经占据市中心的贫穷黑人再次面临被排挤的危险。这些都让他们迫切需要组织起来,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冷眼旁观当地政治的重大变化,亲身参与社区组织,一家一家敲门倾听平民心声,组织各种活动解决基层小问题,让奥巴马对政治的运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意识到,只有参加基层组织带来的变化很小,因为影响穷人和贫困社区的决定是由政治家和大商人控制的。如果不能参与决策,所能带来的改变是极其有限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在没有操作政治机器的能力和技巧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种族政治很难推动改革。

奥巴马决定去哈佛读法学院。有人认为,面对冰冷的现实,他选择了逃避;当然也有人认为三年社团组织工作只是他镀金哈佛后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他显然听到了这样那样的说法,但并没有在回忆录中直接回应这样的指责。奥巴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他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走进内心来改变,而不是永远站在外面,站在边缘。奥巴马的母亲也给了他很好的指导。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他空有一些理想,但如果穷到破产,就很难实现。

在法学院时,奥巴马是《哈佛法律评论》的主编,该杂志一度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如果他继续前主编的脚步,一个光明的未来等待着他:他将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实习生,然后为顶级律师事务所工作,或者作为明星检察官进入政府,然后在时机成熟时进入政界...

但是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就是奥巴马的特别之处。米歇尔用一句话总结:当面临选择时,有容易的选择和困难的选择,奥巴马总是选择困难的。

奥巴马毕业后的选择是回到芝加哥,重新参与芝加哥的社区组织运动,然后在芝加哥法学院任教。1995年,当奥巴马33岁时,他抓住了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的机会。然而,州参议员是一个大多数人不太了解的政治小角色,他要同时做三份工作。但在奥巴马看来,如果他决心从政,从哪里开始都没什么区别。

美国的惰性和惯性,当理想面对现实。

奥巴马医改是2009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第一年除了解决全球金融危机之外最重要的政绩,也是奥巴马用全部政治资本做的第一项也是最后一项重要的立法工作。让老百姓有公共医疗保险的选择权,覆盖全民,不歧视已有疾病。这三点成为了奥巴马医改的核心。

奥巴马是什么党(民主党和共和党哪个势力大)插图(2)当地时间2010年3月3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公布修改后的医疗改革提案最终版本,呼吁国会在未来几周内安排对医疗改革法案的投票。

尽管试图成为美国私人医疗保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但奥巴马医改仍然遭遇了太多的反对和阻力。那些拥有慷慨的私人保障的人不会意识到全民健康保险的重要性,并始终对公立医生保持怀疑;年轻人认为强迫每个人都购买医疗保险,而不是在生病时等待再保险,是对他们自由和权利的侵犯,但他们忘记了这是他们对社会的责任——这当然是奥巴马想要的。只有让所有人承担医保费用,才能让所有人享受医保。

奥巴马医改凸显美国政治改革阻力。

当然,奥巴马希望从零开始,以加拿大或英国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为参照,构建一个完全由国家保障的国民健康保险体系。但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另起炉灶的方法在美国现实中根本行不通。医疗行业占美国经济的六分之一,医改需要太多奶酪。

奥巴马医改推进时,民主党控制了国会两院,奥巴马医改是第一个在没有反对党支持的情况下在国会通过的重要法案。尽管奥巴马试图做出各种妥协,并花费大量精力与共和党在参议院的前同事沟通,但最终投票仍未能赢得共和党的支持,凸显了美国两党在政治上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奥巴马执政初期一直在上升。

美国政治中分权制衡的游戏规则是建立在跨党派合作的基础上的。但从奥巴马时代开始,这种合作基本消失了。与“不宽容”的极端分子相比,愿意与其他党派合作的议员成了稀有物种。

类似的情况,奥巴马在地方政治中看到了太多。因为共和党有优势,作为民主党州参议员,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参议院永远是少数派,很难有所作为。他甚至被共和党人鄙视为“蘑菇”,只能靠腐烂的物质滋养,永不见天日。奥巴马有自己的追求,但每次都受挫。在州议会,一个熟悉的说客曾经劝他不要再撞南墙了!作为州参议员,不要想多了。你其实就是个业务员,和卖车卖房的没什么区别。如果你还有理想,你根本不属于这个地方。

奥巴马医改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利益集团的纠结。罗斯福新政时美国还没有那么多利益集团,约翰逊推动公民法案时也没有那么多阻力。但奥巴马要改革,就要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他的应对只能是各种迂回的方式来补救。像奥巴马医改这种“三年东拼西凑”的改革,依然引来药厂、保险业等各种利益集团的魔咒。

在许倬云的《许倬云说美国》中提到,美国总统制最大的弱点是国家的一人统治,而不是党派统治,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成为超级大国的情况下。在内阁制下,有效的两党政治、多数党执政、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统一,使得行政管理更容易实施。总统制可能陷入总统和议会的冲突。一旦国会掌握在反对党手中,或者当反对党——尤其是奥巴马当选后,共和党右翼的“茶党”崛起——旨在阻挠总统决策时,任何改变都变得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除了医疗改革什么也没完成。和总统议会不断斗争,互相抵消。任何一个国家应该推进和改革的事务,都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及时解决。

在书中,奥巴马感叹总统也改变了对时间的判断:他自己的努力很少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总统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大问题,涉及各种因素。总统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而主要目标需要几年甚至一个任期才能实现。

以龟步促变,或许是理想与现实反差的另一种写照。

美国的分裂

美国的分裂是理想与现实的根本对立。一个当年标榜平等的新国家,也被称为机会无限的新世界,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像大浪淘沙一样被留在过去,被推到了边缘。人群之间的对抗和撕扯,斗争的激烈程度,处于内战状态。

保守派作家查尔斯·默里在分析美国社会分裂的《分崩离析》一书中分析,最近半个世纪,美国出现了两个完全孤立的阶层:一个是工业现代化转型后,科技、金融等新兴专业人士,与医学、法律、媒体、政治家一起构成了中产阶级的上层阶级。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国际视野,住在大中城市或物价昂贵的郊区,收入不菲;另一种是过去传统经济结构下的工人,蓝领、农工商基层员工、文员,被推到了贫困线的边缘。美国传统社会的中产阶级也是分化的:一部分依靠教育和家庭背景成为暴发户,另一部分沦为被挤压的下层阶级。两个阶层几乎没有共同语言,没有接触。

美国的分裂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结果。分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贫富分化、精英与普通大众的差异、大都市自由派与乡村保守派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对待移民的不同态度以及产业发展的未来。

《应许之地》作为回忆录的标题,凸显了奥巴马对“美国例外”的认可。从克林顿、小布什到奥巴马的24年间,美国的分裂持续加深。每位总统都希望在任期之初弥合分裂、促进和解、推动跨党派合作,奥巴马也不例外。上任之初,他就看到美国红蓝对抗已经形成,却又无能为力八年。卸任后发现裂痕更深,生了完全相反的接班人。

这本回忆录是奥巴马的副总统拜登在大选中击败特朗普时发布的,也解决了奥巴马的一块心病。然而,美国的分裂能否由一个像奥巴马一样聪明的总统来弥合,已经给出了答案。

编辑:诸樊

校对: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245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