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的作品有哪些(聂耳和冼星海是什么关系)

聂耳的母校昆长春小学的学生正在表演情景喜剧,传承聂耳的家风。记者郑博飞摄“聂耳是我们学长。”在昆明市五华区长春小学的课堂上,一群学生大声说。一个世纪前,聂耳在长

聂耳的作品有哪些(聂耳和冼星海是什么关系)插图聂耳的母校昆长春小学的学生正在表演情景喜剧,传承聂耳的家风。记者郑博飞摄

“聂耳是我们学长。”在昆明市五华区长春小学的课堂上,一群学生大声说。一个世纪前,聂耳在长春小学的前身昆明师范学校小学部待了四年,然后上了高中。

今年是人民音乐家聂耳110岁生日。时光不能倒流,自强不息的精神永无止境。

聂耳短暂的一生只有23年。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直到20岁时,他才有了自己的小提琴。但是,他的高亢歌声激励着国人“勇往直前!”!去吧!去吧!进入!"

时光飞逝。回想起来,人们不禁要问,聂耳是如何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自学成才,为什么成长为人民的音乐家?

聂耳的作品有哪些(聂耳和冼星海是什么关系)插图(1)昆明西山聂耳纪念馆雕塑。记者杨摄

谱写不朽生命的绝唱。

在昆明滇池边的西山上,聂耳纪念馆简朴而安静。走进其中,有一段慷慨激昂的旋律挥之不去——“你的歌声唤醒了一个民族去战斗”。诗人艾青这样评价聂耳的音乐。

《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年轻而短暂的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不朽一生的绝唱。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长期致力于聂耳及其作品的研究。他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对聂耳的人生选择和艺术升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3年1月,在处于白色恐怖的上海,聂耳通过田汉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创作了大量不朽作品,包括与田汉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暴之子》的主题曲。1935年,聂耳听说要拍电影《风暴之子》,动员人民参加抗日,就马上跑到夏衍,搞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夏衍是当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聂耳的入党介绍人。

聂耳把歌词看了两遍,对夏衍说:“作曲交给我,我来做!”他重复了一遍,说“田老师一定会同意的”。后来,夏衍回忆说,聂耳从不疲倦,他“抢”任何工作。

说了就做了。聂耳全身心地投入到构思中,不断地背诵着《义勇军进行曲》简短而铿锵的歌词,觉得那句“与敌机炮并进”不是很流畅。他和朋友交换了意见,改成了“和敌人的大炮一起前进。”结尾跟着旋律,在“走”后面加上“走,走,走!”

“由于聂耳同志的作文,你把这些短句处理得非常大胆、鲜明、坚决。”后来,田汉在著作中高度肯定聂耳对《义勇军进行曲》的修改。

聂耳废寝忘食。经过两个月的酝酿,他很快拿出了初稿。接着传来了反动当局要逮捕他的消息。为了保护这位年轻有为的革命文艺战士,党组织批准聂耳从日本到欧洲和苏联学习考察。前几天他拿着《义勇军进行曲》一边唱一边打着节拍,征求了很多音乐界人士的意见,比如青年学生、工人等。

在日本,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修改,并及时送回上海。1935年5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全国。

革命精神和力量对聂耳的创作至关重要。吴说:“聂耳在风雨中找到了正确的奋斗方向,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28年,16岁的聂耳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7月,聂耳毕业于云南省第一师。他本来已经做好了就业的准备,但由于被反动当局列入黑名单,他不得不离开昆明,到上海一家商号做职员。1931年,这家剧团倒闭了,聂耳被当时著名的岳明剧社录取。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企图占领上海。在一片混乱中,聂耳冲到战火中拍摄遇险的日军战船,侥幸躲过了日军的俘虏。

在岳明剧社,虽然得到老板黎锦晖的赏识,但聂耳对岳明剧社的歌舞表演极为不满,那里充斥着闲花野草,卿卿我我,没有体现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声,苦恼不已。

这时,在“左联”戏剧家联盟负责人田汉的介绍下,聂耳加入了“左联”。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生来就是为社会做事的。我应该趁着年轻多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1932年6月后,发表文章批评岳明剧社的“所谓歌舞成绩”,与黎锦晖分道扬镳。事后聂耳曾对黎锦晖说:“我只是想让你改变一下风格。你不觉得时代不同了,颓废音乐没有生命力了吗?”

“聂耳简单却不简单。他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和民族。《义勇军进行曲》高亢、铿锵有力的旋律与这一特质完美契合。”吴说:“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缺乏这种品质的音乐家能写出《义勇军进行曲》

我母亲是第一位音乐老师。

聂耳短暂的一生跌宕起伏,风云激荡。从21岁到23岁,他创作了40多首乐曲,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战前线唱过他的歌。毕业歌,金蛇舞,翠湖春晓,卖报歌等。,至今都很流行。冼星海称他为“划时代的作曲家”,郭沫若在诗中称他为“民族天才”。

如果聂耳这辈子有一首最深情的歌,那一定是给母亲的。聂耳的母亲彭继宽是阿呆峨山人,喜欢唱花灯和山歌。无数个夜晚,妈妈在聂的耳边唱着山歌,讲着故事,把音乐的种子播进了小聂的心里。

聂耳一生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昆明度过的。昆明的日子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

聂耳的作品有哪些(聂耳和冼星海是什么关系)插图(2)昆明市永道街聂耳出生地内景。记者杨摄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云南昆明。当时,他的父母在甬道街租了一栋小楼,开了一家小艺光,取名程春堂。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程春堂搬了几次家,努力维持着它。

永道街聂耳故居历经岁月沧桑,仍保留着原貌,阁楼下立着一架窄而陡的木梯。当时聂家6口人住在二楼一间不到20平米的房间里。他们只能在靠近屋顶的地方建一个小阁楼,作为孩子们睡觉的地方。阁楼很低,小孩子睡觉只能爬进去,爬不直。

聂耳4岁时,父亲因劳累过度去世。母亲肩负生活重担,努力学习取得行医资格,继续经营程春堂,白天挂牌行医,晚上洗衣服补贴家用。

1922年,聂耳一家搬到昆明市段市街44号。聂耳跟邻居邱木匠学吹笛子,跟小学音乐老师学二胡、三弦和。有一年春节,他和两个哥哥凑了压岁钱买了一支笛子、一支胡琴和一支秦越,组成了一个小型家庭乐队。

大三的时候,聂耳因为买不起童子军制服,被分配到秋实小学,所以不能去我们学校。成绩优异,担任学校学生乐队指挥,参加演出数十场。据他母亲介绍,三兄弟还去学了洞经音乐,这让聂耳演奏民族器乐的技艺有所长进。

师从“元坝邻居”、云南省第一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音乐教师张学习小提琴和吉他。张曾写信回忆说:“我向一位朋友借了一把小提琴...聂耳有时站在大门口听着。我看到他就拉他上楼和同学一起玩。他拉小提琴,我拉风琴,所以一个人拉,没有老师。”

初中毕业后,聂耳考上了云南省甲等。在学校住需要自己带被子,但在家里,三兄弟共用一床破被子。幸好有个亲戚知道了,借给聂耳盖着,才解决了问题。

虽然家境困难,但聂耳努力学习,多才多艺,热情活泼幽默,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爱情的种子悄然发芽。

因为同样热爱音乐,张的亲戚袁春辉与聂耳结下了不解之缘。聂耳经常陪她唱歌,爬山,看风景。聂耳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把C(注:袁春辉的代号)从我的“思念”中去掉,我不能把C从我的“爱情”中去掉……

嫉妒好运。1930年7月,聂耳为躲避反动当局的逮捕,被迫离开昆明前往上海,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袁春辉...

“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的是‘读书!’弹钢琴!"

到上海后,聂耳代替三哥在“云峰神庄”商号当办事员。经过努力,他坚持学习英语和日语,阅读书刊,看戏剧和电影。通过帮助他的朋友张和廖博敏在上海租电影并在昆明放映,聂耳在年底获得了100元的奖励。

“乐毅电影院给我寄了一百元。拿了之后,分配很简单。我把一半汇给了我慈爱的母亲,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和一些零件。”聂耳在1931年初的日记中写道。这一年,他19岁。

从那以后,这把小提琴一直伴随着聂耳。“如果没有杂念,我就不吃不睡,早晚练。”

这把小提琴,现藏云南省博物馆,见证了聂耳的音乐创作从开始到越来越好,达到巅峰。“不断练习,旧的手指硬结退去,增添新的痛苦。手指分开握着弓,现在它们在一起工作。我以前从来不用小指,现在在学运动。可怜!”

当这家公司倒闭时,聂耳加入了岳明歌剧俱乐部。他每天练琴六七个小时,琴技大有长进。他很快成为戏剧俱乐部的第一小提琴手,也被称为“绝望的三郎太”。聂耳挤出自己微薄的生活费,找了一个意大利私教学习,想方设法看音乐会,欣赏名曲,阅读音乐作品和乐理书籍。

学习中创作灵感激增,聂耳开始尝试音乐创作。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做了两首口琴曲,还不错。他们都只花了一分多钟。......有时候吹口琴自我调音真的很好,而且从来不录音。你得准备好面前的纸笔,以后才能玩。这真是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

在风雨中,在阳光里,在大地上,萌发出一串串感人肺腑的激情音符...一次,清华大学东北校友会为抗日义勇军募捐举办游乐会,邀请当时在北平的聂耳参加。唱《国际歌》时,有人在台上闹事,扔石头。钢琴伴奏被吓跑了,聂耳却毫不畏惧的弹琴,坚持完成了演奏。

聂耳去日本旅行,学习日语,练习钢琴,观看日本流行音乐、戏剧和电影。仅仅两个多月,聂耳就能说日语了。聂耳在1935年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明天开始新的计划,永远记得读书!”弹钢琴!“这是他最后一次写日记。

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海啸海滩游泳时溺水身亡。

山海呜咽……几经波折,聂耳的骨灰终于在1937年回到了老家,葬在昆明滇池边的西山。

聂耳的作品有哪些(聂耳和冼星海是什么关系)插图(3)昆明西山聂耳墓的聂耳雕像。记者郑博飞摄

聂耳墓前有汉白玉雕成的云南山茶花花圈,象征着家乡人民对音乐家的永恒怀念。墓室后屏墙上刻着郭沫若写的墓志铭。第一句是“聂耳同志,中国革命的号角,人民解放的战鼓”。

一排排翠柏挺立苍劲,聂耳雕像巍然屹立,静静地看着沧桑。

夏天,滇池附近的西山凉爽宜人,男女老少都可以悠闲地游览。人们站在聂耳墓前鞠躬。

音乐像一根长长的丝线,蕴涵着历史和现实。

校园里,孩子们动情地排练关于聂耳故事的情景剧,小聂耳民乐团激情演绎《金蛇舞》等经久不衰的作品,缅怀“聂耳前辈”。(记者杨、郑博飞、)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29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