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声右形的字(左声右形的字20个字)

沧州市大运河景观带风光(2021年7月6日摄)。所有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罗雪峰拍摄。新华社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电。4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题为《百年后,全线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沧州市大运河景观带风光(2021年7月6日摄)。所有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罗雪峰拍摄。

新华社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电。4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题为《百年后,全线再淹,大运河再跑沧州城》的报道。

4月28日,京杭大运河通水,这是百年来京杭大运河首次全面开通。

大运河从北到南蜿蜒3200公里,像一条巨蟒在大地上翩翩起舞。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最长的人工河。有一次,皇帝借此机会乘船巡视,百姓以其航运为生。运河两岸景点星罗棋布,文人墨客作画吟诗。大运河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和传说。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被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沧州市大运河景观带风光(2021年7月6日摄)。

大运河始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横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八省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历代修筑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运输需要,不仅起到了政治作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物资和商品的贸易。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历史上,它是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进入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水运,部分河段被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段发挥了重要的交通作用,黄河以北的运河段得到了一系列的整治。但是,京杭大运河从来没有被淹过。

现在,古老的财富有了新的面貌。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深入开发,大运河复兴了。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市民在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游玩(2021年7月6日摄)。

阳光明媚,波光粼粼,野鸭戏水……在河北沧州段,一幅“芳草萋萋,花清水秀,千曲帮沧州”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三年来,超过5亿立方米的黄河、长江生态补水,加上去年夏天的几场透雨,使沧州许多断流几十年的河段恢复了生机。

沧州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宋末元初,沧州运河沿岸经济繁荣,素有“小燕京”之称。宋代诗人孙岳曾在沧州夜宿时写下一首诗:“长河浮黄昏,两岸秋日红叶萧萧。在午夜,我不知道我要走多远。一船明月满沧州。”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大运河纵贯这里的8个县(市、区),绵延215公里。沿途遗迹众多,河道保存完好,最能代表北运河的真实性。

近年来,沧州市以河为线,以城为珠,线串珠,全域统筹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乡村振兴产业带,让古老的母亲河在沧州复兴。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风光(2021年7月6日摄)。

保护:让文物讲述历史。

自东汉末年以来,大运河沧州段就有文物沉积和古迹散落。三次下江南,“乘船游览界地,碑刻御书留人间”,如今的渝北园景区因乾隆渝北而得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度专家利马·胡加女士曾感叹:“大运河沧州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沧桑之美!”

“九龙十八弯”是对南运河最初形态的形象描述。沧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孙剑政治家表示,大运河沧州段利用天然和人工弯道减缓流速,减轻大坝受力。山东德州思奴寺枢纽至沧州廉贞镇谢家坝直线距离52公里。大运河流经88个弯道后,距离延长至94公里,流速大大减缓,体现了前人“三弯抵一门”的水利智慧。

尽管如此,仍然有危险的路段。历史上,东光县廉贞谢家坝曾多次被攻破。清康熙年间,谢乡绅捐资,组织人力煮糯米,加石灰土、土筑堤,故名谢家坝。如今,站在谢家坝坝顶俯瞰,200多米长、5米高的坝体静静矗立。虽然坝体上河水冲刷的痕迹清晰可见,但还是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场”。作为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早在2012年就进行了修缮保护。

谢家坝旁的展厅里,一个微型糯米坝模型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这是一根柏树桩,上面覆盖着碎石,然后是一层夯实的土层。糯米坝不怕水,越泡越壮。”讲解员说:“谢家坝建成后,这条运河从未决堤。古代劳动人民为世界水利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沧州大运河沿线共有176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保护8处,省保护8处。沧州建立运河两岸文物保护名录,进行运河标注。除廉贞谢家坝外,还对泊头清真寺、吴桥杨澜书院、青县供水学院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运河沿线“散乱污”企业全部清理完毕,核心监控区400多个村庄全部实现生活污水治理。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风光(2021年7月6日摄)。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都是常年治水,让大运河利国利民,避免水患。在大运河和界首剑河的交汇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水利枢纽,用于调节大运河丰水期的水量。弘治年间,在剑河上口修建桥门,至今还能看到整齐的“龙骨石”;清朝乾隆年间,大门改为堤坝,皇帝亲自去沧州做。他的诗被记载在御碑上,依此而建的御碑园景区成为大运河的核心景观。民国时期,捷克分洪闸门的启闭机全部采用德国设备,虽然闲置多年,但仍能灵活运转。如今明、清、民国文物依次叠放,保存完好,显示了前辈们化洪为水的决心和智慧。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随着文物考古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批珍贵文物也展现在世人面前。2021年1月,大运河泊头段疏浚时,重新发现一艘长约15米、宽约3米的明代货船。同年年底,在大运河附近的沧州市一处建筑工地发现了另一艘宋金时期的沉船,出土了陶器、铜钱、瓷器和石锚。据2006年河北省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大运河沧州段发现27艘沉船,均在现在的河道内,年代为宋金至民国时期。发现的大多数沉船都是运输瓷器、盐、石油和谷物的重型货船。沧州市将在运河旁建造一座古船博物馆,给沉船一个永久的庇护所。

沧州博物馆的“河北大运河文化展”特色鲜明,藏品丰富。市区张家坟村1973年出土的明代官服、东光县1998年金代沉船出土的瓷碗、文庙靳东街2001年出土的瓷器、市区运河东岸出土的带有“凤城亭”字样的瓷器...一件件数百年前的文物记录着沧州运河文化的繁荣,许多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风光(2021年7月6日摄)。

传承:将记忆带入视野。

魏喜平二年(517),建沧州,名沧。吴明二年(1369年),沧州府迁至路畅镇,即现在的沧州市区。海盐和水运促成了沧州500年的繁荣。出土宋金沉船的地方叫南川楼村,离运河只有几十米。这是宋代繁荣的运河码头。南川楼村因明代这里有一座南川楼而得名。

沧州运河区文化旅游局负责文物保护的孔德轩说,南川塔是著名的运河建筑。它建于1532年,由路畅盐运公司大使郭五常建造。这座官办建筑只存在了100多年,在清初就化为废墟。史料中关于南川塔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其模样也只能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粗略构思。但南川楼作为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是老沧州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以前,南川楼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房屋破旧,街道狭窄,违章建筑普遍。这个村庄就像一个迷宫。2021年,南川楼区拆迁房屋826间,居民全部安置在楼房内,由改建后的南川楼和朗银楼代替。新南川楼,包厦环绕,金字塔形屋顶,重檐,彩绘建筑,珠、檐、角,金粉。离它200米的地方,新的朗音大厦也拔地而起。据史料记载,朗音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存在于清朝道光年间。两层楼依偎在大运河的怀抱里,像两位焕发青春的长者,诉说着过去,享受着新生。

在大运河畔,有许多默默的“叙述者”,传递着他们的记忆。南川楼地区,建于1921年的面粉厂小楼,见证了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也经历了日军的骚扰和占领。1940年建成的津浦铁路供水站,日军移植的白杨树见证了侵华日军南下的铁蹄;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沧州地委小剧场,仿佛洋溢着新中国红的欢声笑语。“这些辉煌的过去,灰暗的痛苦,红色的印记都被保留了下来。”孔德玄说。

北运河也有江南的韵味。与南川楼隔运河相望的“几”百狮园里,有两座江南风格的建筑——藏曲书屋和和悦轩茶室。它们在这里被保护和建造,它们交叉但互不侵犯。藏书社的创建者杨立勇介绍,两栋清代建筑分别来自江西和浙西,在原址上年代久远。古建筑非遗传承团队将能使用的梁、柱、砖、石等建筑构件逐一编码、标绘,然后长途跋涉到沧州,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修复。被遗弃的300年老屋在沧州大运河畔重生。

历史上,藏曲书屋确实存在,因建在运河上的宋而得名。明代户部尚书张进是沧州的周知。他被免职后,一家人定居沧州市。他死后葬在运河里,也就是现在的张家坟。清雍正三年(1725年),张进的第七孙张用自己的别墅创办了藏曲书店。“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名人,响应人民的需要,非常受欢迎”。据民国《沧县志》记载,后来“张家衰微,居所成民宅,犬吠鸡鸣,烟焚树荒”。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风光(2021年7月6日摄)。

新建的藏曲书屋是典型的南方三进六天井设计,其室内景观以“藏曲十六景”为主题,再现了古代藏曲书屋“春有紫树之美,夏有花之美,秋有篱之美,冬有荣”的美。如今的沧州书屋已成为沧州市民网络名人的打卡地和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举办过多次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在孙坚政治家看来,从古至今,运河两岸的烟火,枣和小米的慈悲,闻名中外的吴桥杂技和沧州武术,还有闫长路、泊头梨、沧州酒、雨荷棉花、金丝小枣等。,当年由运河运往全国各地,都演变成了一种记忆和传承,滋养了一方的精神,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用途:还运河于民。

古老的运河滋润了两岸的土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明清沧州是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水运码头,也是清代雍正以前北方最大的运盐码头。沧州古运河满帆,船只穿梭,万物云集,商贾日夜来往。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泊头成为沿江巨镇,“京津两通,河居万余人,军民混杂,商贾汇聚”。

历史上,大运河曾几次干涸。曾有诗曰:“水枯,民生受旱。无食充饥,与人同食。”

如今,在“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留下的宝贵遗产”的指引下,古老的母亲河再次用清澈的河水滋润着两岸人民。

京杭大运河从沧州市到城南洪海入海口的南北直线最短距离只有160米,但运河实际长度近2000米,形成了独特的“ω”形弯道。四年前,这段河道杂草丛生,私搭乱建坟墓、苗圃、鸡舍等。非常显眼。市民陈立新是大运河上的一个老世家。他说,“以前河堤路窄,周围都是居民区、菜地、饭店、市场。环境又脏又乱。没人想过要去河边。”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风光(2021年7月6日摄)。

2018年,沧州市实施京杭大运河“ω”形弯道3.61km段环境卫生保洁和生态修复工程。位于河中的5个村庄和近岸有条件的村庄、政府机关及附属设施全部被分批征用拆迁。通过河道清淤、堤防加固、垃圾清理、拆除、生态修复等工程,对原有河滩荒地、废弃建筑进行清理整治。

目前,河漫滩荒地已被改造成运河公园。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范宝全说,总面积1200亩的运河公园完整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3000棵树木。他们利用河道疏浚产生的土方营造微地形,大面积铺设草皮,供人们休闲娱乐。同时,道路沿线还将布置景观照明、垃圾桶、导向标识、亭、移动厕所、管理用房等设施,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公园还可用于展览、大型活动,或作为城市避险场所,实现多种功能。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市民在河北沧州泊头大运河顶路上跑步健身(2021年10月23日摄)。

站在横跨运河的九河路桥上,一片依运河而建的开放式绿地镶嵌在城市的“中轴线”上。运河公园自2018年建成开放以来,已成为市民的天堂。走在老人的小径上,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年轻人慢跑健身,新人拍婚纱照,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运河的“热门去处”。

美好的环境应该是大家共享的。一些住在一河之隔的“ω”形弯道附近的新华区市民反映,在公园里走一圈要绕很长一段路。你能在运河上建一座小桥吗?建设部门充分听取意见,在不影响运河输水泄洪的前提下,迅速搭建了临时浮桥。

“还运河于民”、“倾听群众声音”是沧州近年来整体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直秉承的理念。园区位于中心城区,三面环水,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地宝贵,受到众多企业和房地产商的青睐。但沧州没有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滨江生态空,而是坚持在“黄金宝地”上建设生态绿地,计划将主城区大运河两岸12平方公里全部纳入城市绿线,加强生态管控。这个保护区占城市建成区的七分之一以上。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大运河再润沧州城孩子们在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玩耍(2021年7月6日摄)。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为实现“水天相依,游船如舟”的大运河风貌,当地积极实施上游引水。2021年,共有1.8亿立方米的黄引河水被分流。此外,充分利用雨洪为运河补水,使全线有水。

在沧州市区,大运河从南到北贯穿全市,处于绝对的“C”位。沧州的城市规划建设也是以运河为中轴线展开的。去年市区种植了3万多株乔木和灌木,在运河东西两侧形成鱼骨状的绿色廊道空,促进了河道与城市的融合。今年秋天,占地4000亩的河北省园博园即将开园。届时,沧州大华工业遗址、大运河会展中心、沧州方上街、13.7公里长的生态走廊等一批人文生态景观将亮相。大运河上的首届园博会备受期待。

同时,沧州市打造“蓝绿交织、林水相依”的运河生态,在运河沿线可视范围内开展绿化提升,做到绿意盎然,运河流经的8个县(市、区)308公里堤顶道路全面硬化。运河蜿蜒宽阔,绿树红花,人们三五成群,或骑或走,听着水声,欣赏着美景。运河两岸,到处都是河流与人和谐共处的画面。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660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