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米等于几公里(一千米等于几公里几厘米)

来源:人民日报①: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永宁摄(人民视觉)②:护林员在保护区巡逻。杨彦博摄(人民视觉)核心阅读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原始湿性常

来源:人民日报

探寻,在高山密林深处①: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永宁摄(人民视觉)

②:护林员在保护区巡逻。

杨彦博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原始湿性常绿阔叶林区,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种群的集中分布区之一。今年春天,本报记者跟随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西黑冠长臂猿的种群调查。

莽莽哀牢山,古树遮天。在雨天,山峰经常隐藏在云层中。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南缘的交界处,这里有中山最大的原始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北部山脉的上部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星夜,记者赶到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者龙乡。那是今年3月21日。次日,记者跟随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护局巡护员进山,参与西黑冠长臂猿种群调查。

长臂猿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省,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从个体数量来看,我国80%以上的长臂猿为西部黑冠长臂猿,其种群集中在云南中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新平县,西黑冠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水塘镇、撒加镇和者居乡。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区的西黑冠长臂猿监测调查也在这三个地区进行。

记者所去的柘龙乡共有37个听音点,每个听音点的调查周期为3天。调查计划于2022年3月2日至5月15日进行,之后将对种群数量和分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种群数量和位置,为今后保护西黑冠长臂猿提供科学依据。

对黑冠长臂猿的种群调查持续了一个半月,但今年3月云南的阴雨天比往年同期多。一旦进入雨季,山路的难度还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山路湿滑也会大大增加受伤的风险;尤其是核心区,避雨取暖可能面临很大困难。

第一天:赶往马鹿农场

我在哲居乡的一家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二天上午10点,记者步行至柘居管理站,与护林员集合。

这一次,新平管护局护林员李陪同,一位记者5年前采访过他。我们一行人与当地护林员钟、张贵昌、一起,计划于3月22日中午到达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外围的马鹿场哨所吃午饭,4个小时后到达阳吉里山营地,开展西部黑冠长臂猿种群调查工作。

上山前,李中华递给记者一根木棍:“它会派上用场的”。上山后才知道,爬山杖的确是进山的必备装备——陡坡无树助爬;沿河悬崖,防止落水或滚下山。

下午1点,一行人从马鹿场哨所正式出发。一路上,飞鼠和麂的叫声若隐若现,野猪和熊的踪迹随处可见。

途中,时晴时雨,李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严肃:一旦下雨,此行将充满变数。每隔一段距离,他都会让大家休息。他选择的休息地点不仅能喝上几口倒在岗位上的茶,还能有手机信号与外界沟通。

下午5点,我看到远处有一个用白色篷布搭成的棚子——这就是我们今晚住的地方。大家都在忙:铺防潮垫,捡柴火,做饭。下午6点,我们围坐在营地前的桌子旁吃晚饭——说是桌子,其实是一块木头,用砍刀刨平,当椅子用。李中华手里的砍刀不仅用来开道、剁肉、切菜,还用来做桌子、剁筷子。

今天晚上没睡好。半夜下雨了。虽然防雨布没漏,但是大家呼出的水汽都凝结在了防雨布上。外面的雨打过来,小水滴散开成水雾,落在脸上,不时把人吵醒。

第二天:在雨中等待

一大早醒来,天还在下雨,上山考察的计划只好取消。

事实上,这次李被临时调到来郎乡参加人口调查。他自己的辖区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茶马古道。为了了解西黑冠长臂猿的家族结构和关系,2010年,他和两位同事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西黑冠长臂猿进行“习惯化”观察——通俗地说,就是接近西黑冠长臂猿所在的树,近距离观察它们的行为。

西冠长臂猿生活在树冠层,生性机警。自然保护区的一些工作人员工作了20多年,只见过一次西部黑冠长臂猿。“但是大家都知道西黑冠长臂猿在哪里,它们独特的叫声可以传到两公里以外。公猿领唱,母猿跟着唱,幼猿会附和。通过叫声,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这个西部黑冠长臂猿家族的构成。”李果说。

“习惯化”的监控也是从寻找猿啼开始的。为了追逐猿猴,李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6点前到达山顶,根据猿猴的叫声寻找并追逐它们。晚上回到天文台往往已经9点了。

李果和黑冠长臂猿肖鑫的第一次会面只持续了两分钟。他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并向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姜进行了汇报。时隔近两年,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实现了对家人的“习惯性”观察。

一整天,雨断断续续地下到天亮,还是时不时的停。

第三天:听声音,找猿。

24日早上不到7点半,一行人冒雨到达阳吉里山听音点,试图通过“听猿”调查附近西黑冠的长臂猿家族数量。

听点的选择很有讲究:最好选择前方开阔的山梁,这样声音不容易被阻挡;如果听点数量多,工作量大,很难在雨季前完成人口调查;听得太少,很可能出现统计遗漏。有了以往的经验,这一次,专家们和李在柘龙乡选定了37个听音点。

西部黑冠长臂猿的领域感很强,一群西部黑冠长臂猿的活动半径在500-1000米。如果没有山梁,猿啼可以行进两公里;每个调查小组会分成两组,同时在两个监听点记录猿猴啼叫的位置和声音,通过三角测量可以大致确定猿猴的位置。500米以内的猿类,除非同时啼叫,否则原则上算作一个群体,以此来统计西部黑冠长臂猿的数量。为了避免偶尔出现西黑冠长臂猿不叫的情况,每个听音点至少听3天。如果最近在某些地区目击到猿类,但没有听到猿类啼叫,那就要再听一遍。

李果认为,一是号召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不同的西部黑冠长臂猿晚上可能栖息在不同的树上——相当于集结号;二是宣示领土。此外,一些新生长的西部黑冠长臂猿会通过啼叫和求偶来组建家庭。

一声猿啼隐约传来,李和立刻进入了状态,开始记录时间。先由公猿领唱,再由母猿跟着唱,从远处传到听音点。这种猿啼持续了八分钟。

李果很快确定了猿啼的位置和距离,并在地图上标出了地点。对比之前的记录,他发现这群猿以前听过。李果说,在阳李记山覆盖区的第一次调查中有5组西黑冠长臂猿,今年的调查中至少听到了8组。

李果说,西黑冠长臂猿的种群调查是通过统计科群,乘以每组的平均个体数进行的。一方面,调查人员需要统计听音点西黑冠长臂猿的家族群数量,基本准确地统计出一个区域内有多少群西黑冠长臂猿;另一方面,长期观察显示每组西黑冠长臂猿个体有多少,通过访谈和统计确定一个系数。用猿的数量乘以西黑冠长臂猿的数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黑冠长臂猿种群都表示为“有多少群,就有多少”的原因。

正式调查,你需要从7: 30听到11: 30,但大多数时候是漫长的等待。从听音点回营地的路上,李上山找了个有信号的地方,联系了柘龙乡保护站站长,确认未来仍有雨。如果继续监视白沙河,将很难找到不潮湿的地方扎营,最后决定放弃原定的监视计划,回到马鹿场哨所。

回到营地吃早餐,调查小组开始撤退。"在这次旅行中,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我们能够安然无恙。"下来的路上,张贵昌说得多了。经常在山里行走,即使是最好的护林员也难免受伤。去年,李在山上巡逻时滑倒,被自己的刀划伤,手指缝了五针。

开道的钟,不时刷竹铺石;李中华断后,不时拖几块木头去架桥架桥。过一段时间,他们将继续上山调查西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

回到马鹿场哨所已经是中午了。记者脱下湿漉漉的鞋子想擦干,却发现裤腿上沾满了血迹,而且是被水蛭咬的。下了两天大雨,原来土路的低洼部分被淹成了泥塘,汽车都上不了马路厂的岗。每个人都必须步行下山,直到下午5点才能到达山下最近的村庄。

休息过后,大家都在谈论西黑冠长臂猿的保护问题。黑冠长臂猿是这片森林的“保护伞物种”,它的数量也反映了森林的质量。

据记载,西部黑冠长臂猿在野外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年,繁殖非常缓慢。栖息地破碎化对西黑冠长臂猿种群繁殖有很大影响。李果说,西黑冠长臂猿繁殖周期长,保护要几十年才能见效。“只要保护开始了,一切都不晚。”

李忠文说,除了栖息地保护和生态走廊恢复,科学有效的监测对于研究西部黑冠长臂猿的生活习性同样重要。此前,李曾尝试用红外相机拍摄西黑冠长臂猿的活动。然而,警觉的西黑冠长臂猿只会背对着监视器。蒋说:“虽然一些现代技术可以辅助研究西部黑冠长臂猿的生活习性,但人工观察和种群调查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离开时,记者给他们留下了睡袋、雨具和巡逻服,以后会用到。这是难得的采访,也是游骑兵的套路。(记者杨)据

布局:安迪

《人民日报》(2022年06月09日第15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461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