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有哪些(三四年级家务劳动有哪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是推进“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是推进“双减”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而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抓手,蕴含着巨大的道德价值。参加家务劳动对中小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务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参与家务劳动是中小学生认识和熟悉生活环境的起点。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家务来认识自己,建立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逐步建立秩序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完善人格。

家务带来秩序感。秩序感是一种自控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形成,有助于自我与周围事物建立有机联系。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内在秩序感,中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也包含着“秩序”的成分。当它们同频共振,融为一体,中小学生内心的秩序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巩固,从而促进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家务带来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是德育的核心。中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可以消除对父母的依赖,增强责任感。

家务有助于学生磨练性格。“扫、应付、进退”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贯传统。在《论语》中,夏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虽有小道,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从小处开始,这就是观察和理解的精神。以“扫地”为代表的家务劳动,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合作,可以教会他们生活在世界上、待人接物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

家务使父子关系密切。练习努力,感恩。家务劳动可以让中小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和体谅父母。父母只有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才能体会到付出后得到回报的快乐,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形成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务使老幼井然有序。孩子们天生依赖并崇拜他们的父母,他们把父母视为榜样。中小学生如果得到父母的支持,完成一件家务,就会对父母产生敬意。同样,其他年长的亲戚长辈也是如此。在潜移默化中,中小学生形成了有序的各年龄段的道德规范,在与人交往中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家务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成就。家庭将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并延续到童年和成年。在家庭劳动中形成的伦理和秩序规范可以迁移和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为中小学生成年后的独立生活奠定基础。俗话说“所作所为,名留后世”。

家务引领价值取向。家务劳动虽小,却是孩子最早的劳动形式。其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后的果实,如整洁的课桌、可口的饭菜、干净的衣服或一些零花钱,会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真谛,从而接受并逐渐享受劳动过程中的苦与累,升华为精神愉悦,逐步树立“劳动是最光荣、最高尚、最伟大、最美好的”的价值观。

家务培养创新精神。家务劳动是锻炼中小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为它是中小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任务。中小学生会提前判断,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引导,也需要家长自己的决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平台。

家务深深植根于家国情怀。有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养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参加家务劳动是为将来建设国家奠定思想和行动基础。报效家庭就是报效国家和人民。如果连一个小小的房间都照顾不好,怎么会有很多处理大事的勤奋和运筹帷幄?

家务劳动是中小学生完成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过渡的纽带,是他们人生的开始。家务劳动所蕴含的德育价值,有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物质支柱,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作者:孙震,单位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项目“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19JZD034]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304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