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宿舍)

4月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自驾车辆被撞死,停在封闭区域。此时青岛的高校处于封闭管理状态,专家和工作人员需要在三天内提

疫情之下研招“云复试”4月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自驾车辆被撞死,停在封闭区域。此时青岛的高校处于封闭管理状态,专家和工作人员需要在三天内提供三次核酸阴性检测。途中要做到“两点一线”,做好个人防护,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中国海洋大学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对研究和考试的影响从未停止。2020年,挑战传统线下复试模式,探索线上复试。2021年,部分考生在初试前“出不去”或“进不去”。第一次有了“正”考生,终于平安度过。2022年,第一次测试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在许多地方都有遭遇和艰苦的战斗。然而,“所有的测试都应该进行”还是实现了。但是,没想到,临近复试时,疫情又回来了...

“虽然我们从未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我们立即进入了‘战斗状态’。”

3月11日下午14时,一场全国研招录取视频会议正在进行中。几乎与此同时,东北师范大学几名老师的手机上突然弹出一条消息:“长春将实行封闭式管理”。这让他们的心一下子“溜”了。

“我们马上意识到,虽然整个城市都是封闭管理,但调研和招聘工作必须如期进行,我们必须迅速拿出一套方案。”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荣兴说。

就这样,疫情防控和复试录取工作的“双线战”正式打响。视频一小时后,荣兴和三个同事开始整理考生数据库,汇总复试录取材料,准备回家办公。会后两小时,国研考线重磅出炉,研究招生办第一时间对近2.7万名初试考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初步掌握了考生情况。会后5小时,研究招生办对院(系)复试进行初步安排。会后20小时,校园封闭管理,但此时正好是考生咨询的高峰期。他们第一时间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该常见问题...

对于上海、吉林、山东等地的高校来说,此次疫情“倒春寒”来得突然,异常寒冷。突然校园关闭,复试如期进行,考生散去...在各个学校无数一线老师的坚持下,“让复试如期顺利进行”成为了考生们梦想的最后一环。

高高在上

每年三四月份的考研复试,总是大学校园里压力最大,希望最大的事情。各地学生拿着复试通知书,提前走进了心仪已久的高校。然而,这种体验对于今年的一些研究生来说是不可能的奢侈。

在此期间,部分地区和高校实行了“封闭式”和“准封闭式”管理,无法组织线下复试,于是“云端式”复试成为唯一选择。

“老师,我的面试结束了,网络很流畅,感觉自己表现不错。”“老师,我考研上岸了。谢谢你在复试时的帮助。祝你工作顺利。”上海科技大学考研复试结束,学生向老师汇报了考试进展,并对学校的暖心做法表示感谢。

在上海全市面临抗疫“大考”的时候,也是研究生招生复试的关键时刻。3月底,上海理工大学“云”的3000多名考生参加了复试。全校1200多名考官、300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为“云复试”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招考无小事”,考研关系到很多学生的学术生涯。严峻的疫情和复杂的防疫要求,增加了大量的流程和环节,仅仅是考官和考官的通勤和集中隔离就要费很大的劲。

学校集中面试时间正赶上上海以黄浦江为界的分区管制。有的老师为了不被关在浦东的家里,提前连夜出门住进了学校;有的老师自己被封在小区里当考官,就和学院办公室里线上线下住校的老师“合作”;还有老师每天在现场忙,困了累了就直接在办公室打地铺...这些迅速集结的力量,默默保障着复试工作“全流程”的顺畅。

周围环境不安静,网络情况不稳定,同一宿舍要多人同时考试...在学校准封闭式的管理下,如何找到合适的复试场地,成了正在考研的同学们的当务之急。

“请不要打扰考研复试。”因此,学校改造了会议室、办公室、活动室等。走进“复试小屋”,配备路由器、三脚架、电脑适配器、接线板等设备,并挂上相应的标牌,还有师生志愿者提供上门服务。这样的复试场所,不仅让在校学生享受到了“VIP待遇”,还得到了国外学校考官的赏识。

这不是个例。据了解,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切实落实属地责任,克服困难,全力为考生参加复试创造条件。西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长安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紧急开放教研室、实验室、会议室等场所,解决宿舍环境不稳定、双摄像头布置不方便、网络不稳定等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放弃了办公室,安装了“双位”摄像头等设备,改造成独立、专业的“网上复试专用室”,供有需要的考生免费预约使用。

据教育部统计,今年有399所高校为报考其他单位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了临时开放的独立房间,共开放房间2万个,服务考生22.65万人次。

云复试可以采取几种形式?4月1日,吉林大学网上复试模拟演练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突然传来一个意外的消息。

外国语学院考生小七(化名)在演习当天被拉到吉林市收容医院,不具备复试的合格网络和环境。经过多方协调,学校为该考生制定了专门的复试方案——“救护车复试”。

在随后的两天里,学院和小七进行了多次模拟演练,帮助考生熟悉特殊情况下的复试流程。5日,复试正式开始。小七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在救护车上顺利完成了复检。考试结束后,小七给学院老师们发了一条信息:“感谢这些天老师和医护人员的帮助。”

现在,那个在救护车上复试的女孩,考研梦有了圆满的结局,她考上了学院。在吉大,有很多像小七一样的特殊复检,定点救治医院、过渡病房、收容医院、防疫执勤车、防疫物品仓库、志愿者社区、集中隔离点、校园内封闭宿舍等...学校3000多名复试教师和工作人员全力组织和保障复试工作,确保近8000名复试考生全部应考。

疫情之下研招“云复试”今年考研复试期间,长安大学设立了28个考研网上复试专用室。专用房有安静的环境,稳定的网络,摄像头,支架等。它一天24小时开放,学生可以随时使用。长安大学供图

坚决保卫一个地方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如期复试,离不开一群人的坚持。

3月13日下午4点,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办书记王伟来到学校。这一次,踏进校门的意义大不相同。这一次,他不知道自己会在学校呆多久。

作为校园封闭管理期间研究生院的住校生,王伟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负责研究生院的基本事务。除了平时复试的资料准备和系统调试,作为研招办唯一的常驻人员,他还赶着准备封闭的复试区,逐一调查教学区教室的复试情况,协调处理复试资料和防疫物资。

有限的人力和繁重的任务使得协调困难,但在校园里,师生们感受到了共同抗击疫情的温暖。王维感慨道,“没有什么难过和难对付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每天6点起床,12点睡觉。对他来说,剩下的就是中午在食堂吃个饭,做个核酸检测。偶尔下午有时间,他会在校园里锻炼。王伟老师的爱人,作为学院的团支书,在学校停课期间也住在校园里。“我有空,对方又忙”。两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忙碌,能够同时下来空聊一聊近况,似乎有点奢侈。

“从进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是最值得的时刻。暂时的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我们终将在樱花盛开的海大花园重逢。”王伟说。

对于承受疫情防控和考研复试双重压力的教师来说,坚守工作岗位并不是一句好听的“美言”。背后,有无奈,有焦虑,有坚持。这些工作琐碎且环环相扣。

4月2日,清明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晚上10点,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组织的考务会刚结束,高老师再次接到研究生院招生老师的电话,询问学院的复试准备情况。

“这一次我们非常谨慎。虽然昨天已经排练过了,但是我们分别在线测试了考生和面试专家的网络环境和系统运行情况;但考前的考务会是晚上9点多开,秘书和面试专家的操作手册也在不断修改和细化。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手册上详细记录了什么时间和哪个考试老师应该做什么,都精确到分钟……”她回答,但心里还是有点不安。

面对一次次疫情防控政策,第一次担任考务秘书,研究生招生复试的准备工作充满了压力和挑战。逐一敲定每项工作的基本内容,反复排练,再调整细节。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学院充分讨论后,确认每一个流程。这个过程往往会重复很多轮,不知不觉往往已经深夜了。

“其实从组织这次复试工作开始,这几乎是每个考试老师每天的状态。由于上海的疫情防控,这次复试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过去的线上学生、线下面试专家,变成了线上学生、线上面试专家、线下考试秘书,三线作战的局面。每个操作环节任何一个细节的缺失,都可能给复检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高老师说。

4月3日,清明假期的第一天,也是复试的日子。上午8点,商学院国际商务硕士7个面试小组,共86名考生,35名面试专家,14名考试秘书,同时在线开始复试。按照之前敲定的操作指南,各组的复试过程环环相扣,有序进行。

“现在复试工作结束了,窗外春暖花开,我心里充满了期待。期待这次能在云端见到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九月,能在上蔡校区见到他们!”高老师说。

3月17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镜月校区门口,工作人员正在交接和销毁被转移的绘画资料。3月15日,东北师范大学采用静态管理模式。由于研究生复试在即,美术专业的研究生急需一批专业绘画资料。美院克服困难,购买了基本绘画材料,送给院内学生。东北师范大学供图

突击加固阵地

巨大的工作量、繁琐的程序、众多的未知,使得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复试成为对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一大考验。

“长春是封闭式管理。消息一出,大家都急了,尤其是各学院(系)都在问我们该怎么办。整个研招办只有四个人。既要从技术角度让他们熟悉网上复试的各个环节,又要让大家感到自信。那段时间,我们和各学院(系)的科研领导、秘书每天都在打工作热线。每个人都是全天候的合作伙伴,一起工作。”荣兴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复试人员和考官在家办公,分散在校园外。有的考生在宿舍内静态管理、封闭,有的考生在集中隔离点或医院参加复试。因此,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上,首次采用网络远程考官分散模式进行复试。纪委和研究招生办首次联合开展网上巡考,并首次在宿舍设立专门的复试室,供复试考生使用。

在此基础上,荣兴和同事们系统梳理了复试录取的20个关键环节,详细分析了每个环节隐藏的风险,制定了16个制度文件和工作台账。截至4月12日,全校22个学院(系)共有3758名复试考生,参与复试工作的教职工950余人,设置网上考场621个,用时近1500小时顺利完成网络远程复试。荣兴的丈夫在长春一家医院工作。受疫情影响,这家医院成了“黄码医院”,她在医院工作的丈夫也有被感染的风险。一个多月来,两人只能在上班时间互报平安。

“我们会开玩笑说,我们两个让你走‘医学’之路,让我走‘研究’之路。我觉得人总是要面对和经历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承担起这个位置。”荣兴说。

与东北师范大学不同,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采用“专家集中+考生网络远程”的形式。未入学考生通过远程网络在现就读学校或居住地参加复试,复试专家和工作人员在指定封闭区域参与复试工作。

3月16日夜,青岛发布通知,部分区域居民区全部实行封闭管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科研招生办主任牛德强被关在该校鱼山校区。

于是,牛德强白天参加学校疫情防控教学工作组的工作,晚上起草复试工作的备考方案等材料。从第三周开始,他和同事们开始组织复试工作。连续奋战9天,他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着去接早饭或者不吃早饭,开车15公里左右到学校,晚上8点以后基本准备回家。“吃住的状态就像在一场紧张战斗的前线”。

“一个同事问我,要不你等等,拖一拖。我回答:“我对达利说,我有为党和国家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小丽来说,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如果你等不及,你就等不起!”牛德强说。

就这样,牛德强和同事们组织全校25个招生单位1100多名教师、3600多人次,连续奋战9天,圆满完成了4400多名考生的复试任务。

4月5日晚9点,最后一场学院复试结束,牛德强收拾好所有的物资设备,把封存物资设备的教室封了起来。当研究招生办的两个同事从教学楼出来时,中年男子泪流满面。

“感谢我们研招办,一个强大的战斗群体,感谢我的同事们,他们都是平凡岗位上的英雄。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非凡的。”牛德强感慨道。

4月4日,当最后一次“老师们辛苦了”的声音陆续从电脑里传来,同济大学2022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落下帷幕。复试于3月22日正式启动,32所院校已进行千余次研究生网络远程模拟测试和复试。

在校园实行动态封控管理的特殊情况下,为方便学院设立线下主会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积极配合学校安排,主动腾出内部会议室,并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对接,从防疫、软硬件环境、后勤保障等方面为研究生复试工作保驾护航。

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复试计划确立的时候,距离复试开始不到一周。这期间,家里的孩子都休学了,核酸检测成了日常,大楼关闭的通知接踵而至...这使得办公室工作人员更难安排时间和日程。

收集考生复试数据,导入最新复试题库,租用近百个网上会议室,确定专家组和技术秘书名单,制定详细完整的复试流程和应急预案,对多个专家、学生、技术秘书网上会议系统进行一对一、多对多的重复测试...所以学院的学术老师们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屏幕上的掌声和感谢。

希望

虽然过程艰难,但考研复试伴随着“上岸”的喜悦和希望。

3月11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全体师生的正常校园生活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因为校内感染,全校6556名学生被安全转运到吉林市等7个城市的指定医院、避难所和宾馆。

3月24日,学校疫情热线接到吉林市高辛新区避难所一名隔离学生的电话:“老师,我28号要去参加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复试,学校要求26号调试设备。收容所(医院)其他条件都挺好的,除了网络不太好,怕影响复试。希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面试环境。请老师帮忙。”

面对这个紧迫的问题,接听热线的老师立即让学生们放心,学校一定会为学生们的考研复试保驾护航。同时,将学生的反馈第一时间向校领导汇报。经过安排,目前该校有4名学生临近考研复试,需要在28日参加网上复试。由于网络不稳定,两家收容医院无法提供单一的独立检查场所,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之后,吉林市政府指派市教育局、市卫健委、急救中心、收容医院协调4辆救护车为复试学生搭建临时单独的网上复试室,配齐防疫资料,确保网络环境满足远程视频复试要求。同学们在“临时考场”顺利完成设备调试,如期参加网上复试。

“隔离病毒,你隔离不了爱情。”考试结束后,四个学生向工作人员致谢。

在避难所考试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在避难所收到录取通知书给与世隔绝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阳光。

“恭喜你,你被武汉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了!”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129名医护人员援建的长春会展中心5号方舱医院里,传来了让大家欣喜的好消息。吉林大学的孙潇同学,在避难所医院大家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一场“特殊”的考研复试。

三月十八日凌晨三点半,孙潇到达了收容所医院。当时他还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得知这个消息后,方小屋医院的医疗团队和研究生导师主动提供帮助。

在准备复试期间,面对24小时的灯光和嘈杂的环境,孙潇的身体和精神都崩溃了。好在他很快冷静下来,尽一切努力按照计划准备。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转移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位置。

接到武大研究生复试的通知后,五号收容所的医护人员专门为孙潇单独腾出了一间处置室作为复试场地,以保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医护人员还重新搭建了专用网线,并为他转移了设备,保证了复试时网络的稳定。

因为复试需要两个座位,孙潇的父亲借了一个三脚架和耳机,收容所医院的医护人员帮他顺利带入。

准备复试有很多小插曲。因为三脚架因为有些损坏无法稳定直立,避难所里的病人也合力用一次性筷子和医用胶带帮助稳定三脚架。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刘丹老师得知孙潇在避难所医院隔离就医,安慰他不要担心。学院会全力支持他的采访工作,多次和他一起测试网络效果。

“我在收容所医院,拿不到身份证。”在复试现场,孙潇无法核实身份信息,复试老师鼓励他不要紧张,放松。学院和老师的舒适让他放心了很多。复试第二天,传来好消息。孙潇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他走出机舱在家观察。

4月5日,孙潇收到了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吉林大学到武汉大学,一场跨省市的梦想接力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放眼全国,那么多一个人的考场背后,有那么多默默付出的人。现在高校科研招聘复试基本结束了。在几千名老师的保护下,一条条带着学生梦想的喜讯穿透疫情,飞向各处。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叶雨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主编:顾万全张武文字编辑:宋会

来源:作者: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762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