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我国建国多少年了)

历史的趋势和细节: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1931年为什么会发生九一八事变?关于这个问题,时任美国国务卿(1929-1933年)的史汀生在《远东的危机》一书中明确指

历史的趋势和细节: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

1931年为什么会发生九一八事变?

关于这个问题,时任美国国务卿(1929-1933年)的史汀生在《远东的危机》一书中明确指出:如果沈阳事变存在阴谋,那么这个阴谋所选择的时期确实是一个胜利的时间。

(九一八)(9月18日)

明白了这句话背后的道理,你就明白了那个危机时代的战争逻辑。如何理解这句话,要看三方面的情况。

1.世界形势。

2.东北局势和中华民国政府的局势。

3.日本的情况。

以上三个层面的情况由大到小越来越深。

(勿忘国耻)(不忘国耻)

首先,我们看看世界形势。一战后的世界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为什么会大起大落?因为无数的问题并没有因为一战的结束而得到解决,反而仇恨加深了。

这也是《凡尔赛和约》的根源,被称为20年停战契约。

在战争中没有达到目的的国家很不高兴。

这里的代表是意大利和日本。

在战争中遭受清算的国家也有复仇的念头。

其代表是德国。

除了这三个国家,还有一个国家非常敏感,那就是被孤立的苏联。

大国一一数完,英法美呢?

答案是心态不同。

英国还在致力于搅浑屎,用善变的方式处理德国问题,让他和法国一直闹不清。

法国致力于安全,一战的惨烈伤亡让他开始组建小国联盟,为安全构建安全体系。对了,他和苏联和解,希望借助外力对抗德国这个复仇者。

(一战后的欧洲)(一战后的欧洲)

唯一的放松方式就是离开美国,这个亚欧大陆之外的孤岛。放松点,国防压力没那么大,一战资金涌入让美国经济繁荣。

还有柯立芝的盛世,顺便说一句,资本的无序扩张埋下了经济危机的隐忧。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规律,几十年就会发生一次。

既然是循环,繁荣之后当然会出现。

于是1929年的大萧条来了,引领世界经济的美国引发了世界性的灾难。

像今天,美国在危机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搞贸易保护主义。

这种保护关闭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使世界陷入混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依然没有好转!

哪一年,世界银行业危机持续,美国158家银行倒闭,失业人口超过1000万,伦敦发生挤兑,德国爆发金融危机,甚至瑞士日内瓦的银行也倒闭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大家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哪里?

当然是内部经济问题,而不是浪费精力去干涉千里之外的亚洲。

这给了日本肆无忌惮地发动军事行动的空间。没有人干涉他,所以他比较冲动。

(大萧条)(大萧条)

第二,我们看东北和民国时期的情况。1928年6月4日,张遇刺身亡于皇姑屯,这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针对国家元首的暗杀事件。

无视国际法就是日本。

张之死成了东北的分水岭。

这个世界不仅体现在为人处事上,也体现在对外交往上。与老爸爸相比,年轻的少帅还不到勇气。

在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张为什么能崛起,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少帅为什么不能和他的父亲抗衡。

张的崛起有许多必要条件。

首先,清朝覆灭后的北洋政府属于弱势中央政府,这就给了张军阀割据和地方自治的可能性,这是他们无法控制的。

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遏制了日本的野心,九国公约和华盛顿条约的签订意义重大。

这两个条约以多国共同保证的形式,通过利益共享和军事裁军的手段,遏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于是,日本不得不支持它的代理人释放它在东北的影响力,这也就产生了张空。

(张作霖)(张)据

再次:是人口导致的问题。

原来清朝用“柳条边”封锁东北地区,隔绝了关内外。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和人口压力的增加,东北向东部冒险成为一种趋势。清末,东北开始不断吸纳内地人口。这种趋势在清朝灭亡后愈演愈烈,在张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大量人口的涌入,不仅丰富了东北的人口,也冲击了东北原有的地方宗族和士绅势力。

移民壮大了东北的实力。

地方势力的影响也使张得以顺利任用改革东北内政,完成地方中央集权。

最后,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张成为少有的能够充分调动割据地区经济潜力的军阀。

当时世界经济也迎来战后恢复期,东北特有的三种大豆(大豆、豆粕、豆油)成为世界市场的抢手货。出口后,张不仅赚取了外汇,而且还反哺了东北工业的发展,支持了张的战役。总之,张是有钱人。

这是张时代强大的东北逻辑地图。

(少帅时代)(少帅时代)

那么张学良的时代呢?答案是一切都变了!首先,弱小的中央政府变得强大了,北伐军的血战远征,以及对统一的承诺,让张学良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做杀父凶手的傀儡,虎皮取卵,还是名义上隶属于中央政府,依靠民国政府的力量制衡日本。

民族大义和杀父之仇让张学良选择了“东北改旗”,让日本不满。

其次,如前所述,一战后日本非常不满,因为掠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使得日本对九国公约和华盛顿条约体系非常反感。虽然致力于体制,但认为这是欧美列强对日本的种族压迫。

基于此,日本突破国际规则的小动作和企图就出现了。

简而言之,欧洲和美国的遏制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然后一场大萧条改变了一切。

还有实证证明,1928年张去世后,美国得以释放影响力,使关东军不敢“卸甲从军”。但1931年经济大萧条后,日本敢于以2万关东军进攻几十万东北军。

(日军在沈阳)(沈阳的日军)

最后:人口和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移民还在继续,但是新的地主和强势阶级在东北逐渐形成,土地问题也开始出现,这也制约了生产力的释放。

同样,大萧条之后,国际市场不景气,技术迭代,也导致东北三宝出口萎缩,东北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危机来临。

在东北陷入经济危机的同时,东北军中的精英出于自身的私利开始敲诈勒索,使东北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这内外,当然会影响权衡的力度。

最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就是张时代战乱不断,原本财力雄厚的东北,在张学良接手后几乎成了空空壳。

(老帅不在了成空壳子)(老教练不在了,开什么玩笑空)

空换个说法,贝壳就是纸老虎。

这种情况,在日本人面前,当然是不幸的,而且这种不幸还在一个接一个地延续着。

可惜东北军,1929年7月,用一个“中东路事件”让日本看清了现实。面对苏军的溃败,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因为这个敌人不堪一击。

同样,中苏关系不好也让日本相信苏联进攻东北不会武力介入。

(中东路事件)(中东路事件)

这就是东北的情况,那么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干什么呢?答: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集结10万军队,发动第一次围剿,结果失败。

1931年2月,蒋介石集结20万军队,发动第二次围剿,继续失败。

1931年7月,蒋介石集结30万军队,在英、日、德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发动第三次围剿,继续失败。

东北岌岌可危时,蒋介石一直在搞围剿,他不顾东北安危,让张学良直接面对风险。

我真的不知道该说这个馅饼什么好。

更不幸的是,1931年8月,中国长江流域爆发了一场罕见的洪水。

一时间,无数房屋被淹,饥荒瘟疫接踵而至,多达5000万人因洪水失去家园,也让民国政府不堪重负。

当时距离9月18日只有一个多月。

饱受战争困扰的中华民国政府和日本右翼当然有心思打一打。

(1391年大洪水中的武汉)(1391年大洪水中的武汉)

第三,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情况。明治维新后,日本是一个以“克敌制胜”著称的军国主义国家。

这与日本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氛围有关,后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我专攻一两个。

回顾九一八事变,其实也是“克敌制胜”后的一次军事行动。

当时驻守东北的关东军将领并不认为“攻敌”有什么不妥,这才是他们在事发前悍然与国内激进派合作的根源。

(日军)(日军)

至于为什么?原因也有三。

首先:美国大萧条,全世界都倒了,日本也不例外。

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让欧洲选择了打,也让世界市场充满了关税壁垒。

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答案是资源少,原材料和市场极度需要外部供应。这种高关税壁垒极大地冲击了日本的进出口。

冲击之后,1929年至1931年日本对外贸易萎缩了一大半,造成了严重的失业。

失业后,日本内需市场崩溃。

外贸和内需都有问题,日本日子不好过!

困难时期有什么不好?实力弱的时候可能在等待恢复。实力强的时候当然是去抢了。

因此,为了迎合这种舆论,一直主张领土扩张的日本右翼和军方也开始了广泛的宣传,以“征服中国东北为原料产地,让日本真正成为不需要依赖进口的国家”为口号,开始了舆论造势。

日本国民一看就知道,他们的悲惨处境是国内资源匮乏造成的。他们吃不起饭,吃不起鸡,用最大限度的胃概念来支撑。

这样一来,日本国内的舆论就被调动起来了,攻击的基础也就出现了。“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几乎确立了日本全民的共识,也成为了战争的借口。有了借口,我们必须寻找战争的原因。

然后,另一个因果来了。

(日本开拓团)(日本开拓任务)

其次,中华民族意识到了觉醒和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活动。日本的步步进逼,以及伴随日本开拓团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早在九一八就很尖锐。

日本移民的敲诈勒索和嚣张跋扈,在电视剧《少帅》中也有说明。“一个孩子,张学良,跟日本开拓团和军官子弟打了起来,最后在教室里,欺负张的头。老百姓的处境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氛围下,安排日子是可想而知的。借着这个活动,找借口,日本军方和右翼的新一轮舆论攻势来了。

这是在宣扬“满蒙危机”,叫嚣日本侨民受到威胁,需要军事保护。

侵略者变成了受害者,日本也是其颠倒黑白能力的杠杆。

最后,“全满洲里日本独立同盟”完成了民心的凝聚。

1931年3月,全满洲里日本独立同盟成立。他们不知道东北是中国的领土。在建国宣言中,他们高呼:为了独立保卫满蒙,支持国家政权,全满洲国联盟要实行大团结。

鼓噪过后,大量印制小册子,广泛搅动日本舆论,进一步凝聚日本侵略共识。

这个共识的核心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段。

满洲和蒙古不仅是重要的国防前线和国军军需产地,而且是发展工业的原料产地和粮食供应地,也是我国生存极为重要的地区。

这对于深陷经济危机的普通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在“全日本独立联盟”宣传攻势的带动下,日本国内右翼骤然高涨。

集会、游行等等,把原本不想打仗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支持打仗的强硬派。

(日本大兵)(日本士兵)

日本到处都是强硬派。你觉得日本军方会有理性的人吗?

大家都在叫嚣用武力解决满蒙问题。就算没有上级的命令,习惯于“进攻”的日本军人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呢?

然后,时间就到了9月18日左右。

1931年9月15日,明智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次郎打电报给外相新原次郎。

担心:关东军正在集结兵力,接收弹药装备,近期很可能采取军事行动。

日本外相新原一郎见此情景,立即向日本陆军上将南次郎提出抗议,称: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推翻了若索内阁以国际协调为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决不能容忍。

但面对习惯于“进攻”的日军,日本内阁毫无办法,事件还是发生了。

(九一八)(9月18日)

最后说一下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可以作为一个警告。

九一八事变后,以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对中国指责日本侵占其领土、破坏国联盟约的反应非常迟缓。

迟至1931年12月10日,在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下,英国人雷顿爵士与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代表团被决议派去进行一次自命不凡的调查。

在路上耽搁了两个多月,代表团来到了东北。面对日本方面的种种欺骗和阻挠,调查组有点道理,起草了14万多字的调查报告。但立场模糊,混淆黑白,充满绥靖政策的影子。

最后的建议是中日双方都撤出东北,然后东北的领土由西方列强共同管理。

(日军)(日军)

这个荒诞的报道出来后,更荒诞的事情出现了。

中华民国政府表达了“原则上接受”的态度。反而是日本驻国联代表松冈洋代恼羞成怒,宣布退出会议,随后退出国联。

默认情况下受害者。

入侵者恼羞成怒,太憋屈了。

憋屈后一个洪亮的声音出现了。

10月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电报称,这份报告是。

“公然无耻地宣布瓜分中国的新计划”,并喊出“以革命民族战争撕毁李顿报告”的震耳欲聋的口号。

事实证明,谁能救中国。

九一八警报之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共识之后,勇士们继续反围剿,然后翻山越岭,奔赴抗日前线,用自己的鲜血和信仰书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失意者也在关键时刻选择站在了历史的正确位置,成为民族英雄,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至1945年,也成为中国国运的转折点。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时代。

今天,又是9月18日。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91周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说的比你想的多。

只有往前走,曾经发生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268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