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多少年一次(农业普查多少年一次)

目前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这一规定最早出现在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中,也是那个时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法律映射。

近10年来,随着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下降、晚婚晚育趋势日益明显,多位NPC人大代表、CPPCC委员、法学学者不断提出“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提案。然而,民调似乎并不“买账”。有网友调侃道,“降了就没命了。”“这个提案是倡导老有所养,公平吗?”

这个话题在2012年首次成为舆论焦点。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将男女法定结婚年龄都降低到18岁”的提案,引发社会热议。2017年,她再次把这个建议带到两会上,不想再冲到舆论的浪尖上。

后来,2019年婚姻家庭民法典草案二审稿时,“男女法定结婚年龄是否应该降低”的立法问题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事实上,次年颁布的民法典并没有调整法定结婚年龄。然而,三年过去了,仍有法学学者呼吁“降低法定结婚年龄”。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在10年间被反复提及?最近,许多主流学者和倡导者与该论文交换了意见。除了低生育率的现实,许多法律学者都提到了“世界上最高的法定结婚年龄之一”和“与成年年龄冲突”的原因。

究其根源,一切还得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说起。

2022年2月14日,太原,新人在民政局领证。中新社记者吴俊杰资料图

“法定结婚年龄”是如何写进法律的?

一切要从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说起。

建国后,中国颁布了两部婚姻法。第一个是1950年的婚姻法,第二个是1980年的婚姻法。1950年《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男年满20周岁,女年满18周岁,方可结婚。”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法定结婚年龄。1950年的婚姻法也确立了婚姻登记制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命令。图片来自中国档案馆

“男20岁,女18岁,也就是说男女不能早于这个年龄结婚。是法律规定的男女申请结婚登记的最低年龄限制。当时它的目的是防止早婚和‘童婚’的形成。”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主任、研究员、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薛宁兰在接受论文采访时表示。

1950年婚姻法颁布前,普遍存在童养媳、包办婚姻、买卖妇女、纳妾等现象。这部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被外国学者誉为新中国“恢复妇女人权宣言”。

根据1980年《婚姻法》,男女结婚年龄分别提高了两岁,其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不得早于男性22岁,女性20岁”。

“那时候,社会背景变了。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国人口快速增长。1980年婚姻法将男女法定结婚年龄提高了两岁,这是受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社会因素制约的,以促进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薛宁兰介绍。

我们的社会早就是“全民结婚,全民教育”,结婚往往是生育的前奏。在1980年的婚姻法中,“结婚”和“生育”都是被提倡的——其中第6条还规定“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自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许多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计划生育标语。图片来自中国日报新浪微博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间,中国净增人口超过3.2亿,远远超过了社会的承载能力。通过晚婚晚育控制生育也是必然选择。”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陆晓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那么,什么是“晚婚晚育”?

“晚婚晚育就是提倡晚婚晚育。一方面,通过设定非常高的法定结婚年龄来控制早婚早育;另一方面,即使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也不建议结婚,而是提倡推迟一段时间结婚。具体来说,晚婚就是在法定结婚年龄的基础上,推迟结婚3年以上,即男满25周岁,女满23周岁才结婚。”陆晓明介绍道。

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晚婚晚育”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其奖励政策。该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第二十五条规定“公民晚婚晚育的,可以获得延长婚假、产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对于上述规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解释已经解释,第十八条规定的“晚婚”是指超过法定界限(按婚姻法规定,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3年以上的初婚,即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结婚为晚婚;“晚育”通常是指已婚育龄夫妻达到晚婚年龄后首次生育子女,即女性24岁生育子女属于晚育。

《解释》第十八条还指出,提倡晚育,也要考虑科学育儿,不是越晚越好。育龄女性如无特殊情况,宜将生育时间安排在30岁之前。

2022年2月14日,银川,新婚夫妇拍照记录幸福时刻。那一天,许多准夫妇选择在民政局登记结婚。中新社记者于静资料图

“晚婚晚育”是如何被法律删除的?

事实上,中国的初婚年龄正在逼近30岁大关。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在一些地区,初婚年龄已经超过了30岁。安徽省民政厅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省平均初婚年龄为男性31.89岁,女性30.73岁。

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而202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上升至28.67岁,10年间推迟了近4年。与此同时,女性生育意愿持续下降。根据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查,育龄妇女打算生育的孩子平均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而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和“00后”的数量仅为1.54和1.48。

原因是2022年1月,国家卫健委人口与家庭司副司长杨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 90后’和’ 90后’是婚育的新主体,他们大多在城镇长大和工作。他们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晚婚晚育现象十分突出。推迟结婚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晚婚晚育”成为现实的今天,这一倡导性表述已从相关法律法规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适龄生育、优生优育”。

“民法典删除了‘晚婚晚育’,反映了老龄化和少子化时代的客观需要,开启了‘适时婚育’的新理念。”陆晓明说。

我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那一天,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9部法律同时废止。《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47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与原《婚姻法》第六条相同,但删除了第六条中“晚婚晚育应当鼓励”的规定。

同样,《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进行了修改,抹去了“晚婚晚育”。2015年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没有2001年刚颁布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和“晚育”的规定;2021年修订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增加了“国家提倡适龄结婚、生育,生育健康子女”的规定。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生育政策也由“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条件的安排生育二胎”逐步放宽——2013年底放开“单独二孩”;2021年5月放开“三孩”。

正是在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中国政协委员陆晓明向大会提出了“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建议。

他指出,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性22岁,女性20岁,这是“晚婚晚育”观念的制度化,是控制人口增长的一种手段。是建立在80年代人口急剧膨胀,人口增长远远超过社会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

因此,他建议修改《民法典》第1047条,将法定结婚年龄规定为“结婚年龄,不得早于18周岁”。

“因为,根据婚姻自由的原则,成年人结婚与否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不需要法律干预。法律之所以限制刚成年的人结婚,是人口膨胀情况下的一种节育手段。既然人口增长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这种限制就没有必要了。”陆晓明说。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很少有国家采用20岁以上的法定结婚年龄,而只有中国要求男女双方都达到20岁。”陆晓明介绍说,一般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性18岁,女性16岁。

他曾写道,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当女性年满16岁且有结婚意愿时,通常会建立特许制度,赋予其父母、监护人、监护监督机构或法院补充其能力的权利。比如日本《民法典》第737条规定:“(1)未成年子女结婚,应当征得父母同意。(2)父母一方不同意时,另一方可以同意。这同样适用于父母一方不明、死亡或无法表达其意思的情况。”

2022年2月14日,太原,新人们在民政局排队领证。中新社记者吴俊杰资料图

晚婚晚育背后的人口结构风险

“当时是想让大家知道‘晚婚晚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的调整,但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陆晓明说。

“你可以在18岁结婚。那是为了提高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的节奏吗?”

“我不赞成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十八九岁做父母,可能心理上还没准备好,不利于育儿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结婚的时候,很多家庭都会有孩子。20岁左右的人大多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然后降低。你怎么解决孩子抚养的问题?”

“18岁结婚,然后生三个宝宝。”

……

当陆晓明的提议在媒体上公开后,许多网民提出了质疑。在这方面,陆晓明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说,有很多反对意见。可能是这个提议让年轻人感到很有压力和焦虑,“也让人觉得是被逼婚”,所以他能理解反对的声音。

然而,陆晓明重申,他的建议是基于事实和“根据是非曲直”。

今年3月,陆晓明在《政治与法律》杂志上发表了《从人口老龄化角度调整法定结婚年龄》一文,详细阐述了他建议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理由。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婚育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生育制度上,但很少关注法定婚龄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陆晓明在这篇文章中写道。他在文章中建议修改法定结婚年龄制度,降低允许结婚年龄,通过改变婚育制度刺激生育,改变不平衡的人口结构。

陆晓明在文章中解释说,“社会老龄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退出劳动者序列,转向被赡养者”。他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64亿,人口抚养比将上升到50.15%。届时将出现两个在职者养一个老人的严峻局面。”

他认为,体现晚婚晚育政策的现行法定婚龄对成年人婚育的限制过于严格,中国人口结构恶化的风险不容忽视。

“生育率低的原因非常复杂。人口政策、城市化、教育水平、生育成本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生育意愿降低。但与其他国家生育率的逐步下降相比,晚婚晚育政策显然是中国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重要因素。”陆晓明进一步阐述道。

早在10年前的2012年,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提出了“将男女法定结婚年龄都降低到18岁”的建议。

“起初,我担心结婚年龄,因为我担心人口问题。”近日,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我是学生态学的。生态讲究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出现结构性问题,人口也会出现结构性问题。一对夫妇必须至少有两个孩子可以传宗接代。黄细花说:“考虑到有些人无法生育和未婚,一个家庭必须至少有两个孩子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平衡。”。然而,她也观察到中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这个水平,而且还在继续下降。

人口学者把总和生育率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一旦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生灭就会逐渐趋于平衡。事实上,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有30年低于2.1。

2010-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趋势。图中数据是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数据用反推法估算的2。图片来自《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目标研究——基于增强经济实力的理解》(人口研究,2022年7月)。

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发文称,近年来,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3以下,低生育率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文章还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高了法定结婚年龄,这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现在社会条件变了,政策鼓励生育,为什么不让法定婚龄恢复原状呢?”薛宁兰说。

“生育自主是人口学很早就提出的生育政策调整的建议,所以民事法律环境也要相应转型。”在薛宁兰看来,降低法定结婚年龄是我国从限制夫妻生育向鼓励夫妻自主生育转变的民事法律措施之一。

从婚姻法到民法典的大讨论

在许多支持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倡导者看来,民法典的编纂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2019年6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婚姻家庭民法典草案二审稿时,“是否降低男女法定结婚年龄”的立法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据《民主与法制周刊》2019年报道,当时,杰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司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JS建议,大幅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男女法定结婚年龄均定为18岁。

杰森。JS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已规定法定结婚年龄为18岁左右”,专家学者认为“法定结婚年龄应与成年年龄相等,当人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有权选择是否结婚”。

有人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法定结婚年龄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有媒体在微博中就此话题发起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6.2万参与者中,14.2万人赞成将法定结婚年龄调整为1842.9万人不同意,9万人暂时不表态。

“互联网刚刚‘炒’了这个话题,真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薛宁兰说。

薛宁兰介绍,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研究会成立了民法典编纂起草课题组。作为婚姻家庭法研究会副会长,她负责相关工作。“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法律实务界从事本领域教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大家都觉得中国法定结婚年龄太高,应该调整。但是,很多人认为应该降低到18岁。是不是有点太大了?有人提议降低到20岁。”

“不过,降低到多大合适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不应该从脑子里冒出来。”薛宁兰说。

2020年,薛宁兰在《东方法学》发表《社会转型中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新定位》一文,详细阐述了关于降低法定婚龄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她主张未来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都应该定在18岁,这相当于成年年龄。

“从民法的角度来说,自然人年满18周岁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婚姻是一种民事行为,男女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意味着他们有结婚的能力。为什么男女结婚能力的开始年龄要高于男女成年年龄?”薛宁兰说。

同济大学法学院多元化纠纷解决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徐文海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他观察到一些反对降低结婚年龄的声音,认为“18岁还不成熟”,“有人建议可以提高到20岁,应该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处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法律是否应该为了照顾那些不能做到的人而限制那些做到了的人?有一种很重的‘气味’的感觉。”

徐文海也支持将法定结婚年龄定为成年年龄。“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可以消除民法典总则部分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与婚姻家庭部分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民法典的内部协调”。

“一个18岁的人,竟然给了他投票的政治权利,这太重要了,他应该有更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什么不给他结婚的权利?”徐文海说。

“许多人反对将结婚年龄降低到18岁。可能是他潜意识里认为这个年纪一定要结婚,但这是一种误解。”薛宁兰解释说,“其实是一种资格,也是法律的一条底线。”

在徐文海看来,调整法定结婚年龄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应该不同?依据是什么?”在这方面,一些专家同意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应该相同。

薛宁兰曾在文章中介绍,《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执行机构——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指出:“有些国家对男女规定了不同的最低结婚年龄。这一规定错误地假定女性的智力发展速度与男性不同,或者认为女性在结婚时的身心发展无关紧要,这些规定应该废除。”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联合国保护妇女人权的最重要和最全面的法律文件。它被称为“妇女权利宪章”。中国政府于1980年签署了该公约,成为最早的缔约方之一。

“这种解释的一个含义是,自然人一旦成年,不论性别,都有同等的资格缔结婚姻。代表了法定结婚年龄立法的国际趋势和发展方向。”薛宁兰说。

结婚年龄弹性

2019年10月21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草案三审稿暂时没有改变法定结婚年龄,维持现行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当时,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认为,现行的法定结婚年龄是普通民众所熟知和认可的。如果修改,那将是婚姻制度的重大调整,要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评估才能确定。

在2020年5月颁布《民法典》之前,法定结婚年龄仍然是男性22岁,女性20岁。

“民法典刚刚生效,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有大的改动。因此,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并不及时,也不可行。”徐文海2021年出版的:文章《关于降低法定结婚年龄下限的可行性研究》是这么说的,但他也提出“政府应该澄清公众对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误解,明确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强迫早婚 而且还可以向公众普及降低法定结婚年龄的社会效益,从而为下一步法律改革调整法定结婚年龄做铺垫。”

新华书店昆明书店特别设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图书专柜。人民视觉资料图

“我不认为所有人都真的反对降低法定结婚年龄。他们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婚姻。其实这是可以通过婚姻家庭教育来解决的,帮助年轻人建立更好的婚姻家庭观,而不是一味的提高结婚年龄。”徐文海说。

同时他指出,应该认识到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对人口增加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降低法定婚龄不一定能改善初婚延迟、生育率低的现状,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年轻人晚婚或不婚、晚育或不育的影响,适当鼓励早婚,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从历史上看,虽然中国在不同时期设定了或高或低的“婚龄”以起到调节作用,但真正影响人们婚育选择的,仍然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对美好生活的不同想法。

实际上,我国一直存在“法定婚龄”和“政策婚龄”两种形式。一项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研究显示了不同时期结婚年龄的约束效应。这项名为“法定婚龄和政策婚龄下的人们初婚行为”的研究,2005年发表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中国人口科学》上。

根据这篇文章,从1983年到1994年,男性在法定年龄以下结婚的比例超过35%,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早婚现象趋于减少,晚婚的男女比例逐渐增加。

文章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青年男女晚婚率明显上升,法定年龄以下结婚率明显下降,但仍保持一定比例,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在作者看来,农村青年的谋生方式从农业转向非农领域,是社会状态的反映。

这篇文章说,在很多时期,虽然有规定法定婚龄和政策性婚龄只能登记的政策,但很多地方一直有“早婚”对策,比如只办婚礼不登记、涂改户口本年龄登记、直接同居等。

黄细花已经看到了“早婚”这种事实的后遗症。在她的公众号中,她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了为什么在2012年,两会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是因为一个同学的女儿20岁生了孩子,因为没有结婚证不能登记”。

“所以我希望从法律层面,给青少年和婴幼儿更多的权益,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初衷不是有些朋友理解的,让大家18岁结婚。”黄细花写道。

2012年和2017年,黄细花两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定在18岁”的提案,每次都引起热议。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黄细花已经提交了数十份关于人口问题的NPC代表建议,包括废除独生子女政策,废除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废除“解雇生太多孩子”,计划生育应该淡出公共生活的口号,将人口安全纳入国家安全问题,全面放开生育。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只是其中之一。

“一个小国,一个大国,面对国家的人口和社会状况,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18岁,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并驾齐驱。政策不会强迫所有人,理解是繁荣的基础。”这是黄细花写的。

(本报记者林萍、刁、李文姬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911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