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夫茶(中国的功夫茶)

关于功夫茶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大家一致认为它起源于北宋时期的广东、福建沿海,也就是今天的潮州一带。当时由于这一带茶叶贸易频繁,潮州人用小壶泡茶,用小杯分茶,便于分享和饮用,慢慢流传下来。一开始叫“功夫茶”,后来逐渐演变成“功夫茶”,意思是一样的。很多广东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工夫茶”。功夫茶在清代成为一种著名的饮用方式,最著名的记载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描述:“杯小如核桃,壶小如香椽。每次没有一两个,我都舍不得咽下去。”

到了现代,功夫茶已经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甚至席卷全球的饮茶方式,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茶馆的兴盛。但是,我们在走访和研究很多茶馆的时候发现,很多爱茶的人对功夫茶知之甚少,甚至茶馆老板对功夫茶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茶行业的发展,也让从业者困惑,更难吸引高端人才。今天就来说说我们对功夫茶的理解,功夫茶也是一种吸玉方式。

喝一杯好的功夫茶,首先要知道功夫茶的“硬件”,一是茶,二是茶具,包括烧水的水壶;第三是泡茶的水。这是功夫茶的三大硬件组成,就像组装一台电脑。硬件决定产品的价值,一流的硬件才能带动一流的软件。最后,这台电脑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生产和创作。关于茶的硬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有详细的描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硬件的创新和选择更多了,我们需要重新整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首先,是茶。唐朝以前基本都是蒸或者煮,也就是把茶叶煮或者蒸软然后定型烘干。现代茶有红茶、白茶、黑茶、绿茶、黄茶、绿茶六大类,并有新的分化趋势。不同品类的主要区别来自于工艺的不同,也就是同样的茶叶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做成不同的品类。在比较茶叶品质的时候,我们会尽量在同一个品类中进行比较,否则就很难分辨出好坏。一款茶是否优质,必须满足三个标准。第一,合格的原材料。任何茶叶的原料都要分等级,包括采摘季节和国家卫生环保标准。比如农药残留的标准是国标还是欧标,或者根本没有农药残留的原料。第二,工艺要达标。比如红茶的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晒干)。如果某道工序改了或者缺了,那就不是红茶了,每道工序都会有自己的“度”。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就会出现质量问题。第三是成品的外观和口感是否符合标准。最难控制的是口感,基本靠经验。懂茶的,一喝就知道。如果你不懂茶,那就不好说了。于是有商家说“茶有好坏,味有珍贵”。这都是为了安慰外行人或者欺骗自己。没有好坏之分。为什么会有差价?或者十个人喝完都不好吃,只有一个人说好吃。怎么才能称之为好茶?所以,选择符合标准,口感好的茶,就是功夫茶入门。没有这个出发点,其他一切都很牵强。不知道茶叶质量就谈茶艺,只能叫附。

其次是茶具。除了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陶瓷,现代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玻璃器皿,在清朝是皇家奢侈品,而现代是最便宜的日用品。我们常用的茶具有白瓷、建水紫陶、钧窑、景德镇陶瓷、建盏、紫砂等等。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很难简单的确定哪里的茶具质量更高,因为技术让温度可控,每个地方都有精美的陶瓷制品,风格各异。那么我们在泡茶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茶的类别和用途来区分,选择不同的茶具来泡不同的茶。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品茶。当顾客想要购买一种茶叶时,我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玻璃或陶瓷茶具来饮用,以还原茶叶的原味。原因是玻璃和普通陶瓷没有吸味气孔,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原味。不像茶壶之类的器皿,冲泡出来的茶叶会更加润滑,但又怕顾客买回来后得不到同样的效果,产生误解。如果是我们日常饮用的,我们也会保留一些紫砂壶或者陶罐等。,而杯子也会选择能软化水质的建盏或汝窑,增加饮用乐趣。但是,最忌讳的是在不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胡乱搭配茶具。比如一个国家级大师的茶壶,天天泡小青橙。最后,任何茶最后做出来的味道都像“青橙”,难免有些可惜。只有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

最后一块硬件是水。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在山川之上,河中之水,井下之水。”但是我们在城市里实现不了。我们只能在能买到的水中做出选择。我们能买到的水,不管是瓶装水、袋装水还是桶装水,基本上分为两类,矿泉水和纯净水。一般推荐碱性矿泉水。什么茶好喝?你得自己慢慢尝试。比如我们做普洱茶,一般用农夫山泉。不是说我们觉得农夫山泉最好,也不是宣传的最好,而是全国各地基本都能买到,还不错,能统一口味标准。但是泡岩茶的时候,感觉武夷山的矿泉水更好。只要用的是合格的矿泉水,茶的味道还是可以品出来的,但是如果用自来水,再好的茶也会浪费掉,因为自来水即使经过净水设备过滤,也无法去除消毒水的味道。茶本来就是吸味的,你用自来水泡茶喝的就是你自来水里的各种杂味和一些茶味。这就是水的重要性,是喝茶的人容易忽略的。有好水的时候,也要注意水温。现代烧水基本就是智能电水壶。不管你泡某种茶需要多少度的水,建议买一个能保持恒温的水壶,这样味道才能公证稳定。

只有了解了以上三大硬件,才能谈好茶,才有喝功夫茶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级的茶艺师,也不可能把几十元一斤的花茶泡成古树茶的韵味。我们经常批评功夫茶的形式太老套,工艺太复杂。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如果我们了解功夫茶的“硬核”条件,你基本上看一看,喝两下就知道茶楼的水平了。虽然大部分喝功夫茶的人还处于“眼球”经济阶段,但用不了多久,真正符合标准的硬核茶馆会更受欢迎。

茶道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种植、生茶、销售、饮用、文化研究到相关产业整合,缺一不可。一个行业的繁荣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而茶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兼顾环保、民生、传统文化、加工、出口等行业的产品。很小,但是很大,可以连接所有的行业和媒体。抓住功夫茶的一个环节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其可挖掘的潜力是无限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649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