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牙是什么(板牙是门牙还是后槽牙)

#打卡挑战局# #硬核新知科普#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没有铲形门牙那么明显!!!长在中间的上门牙通常被称为“die”,是咧嘴笑时最引人注目的牙齿。每个人的模具都有

#打卡挑战局# #硬核新知科普#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没有铲形门牙那么明显!!!

长在中间的上门牙通常被称为“die”,是咧嘴笑时最引人注目的牙齿。每个人的模具都有大有小,有对有歪,但在我们中国的模具里,藏着我们族群几万年的历史。

说到中国人的体貌特征,或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龙的传人》这首歌的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远永远都是龙的传人”。然而,黑眼睛、黑头发其实在全球很多民族中都很常见;十几亿中国人的肤色也有从白到黑的广谱。

中国真正的“典型特征”就藏在我们的嘴里。

请尽量触摸上中前牙(上颌中前牙)的内侧。你能感觉到这两颗牙的左右两边有一个突起的边缘吗?如果用牙医的口腔镜从里面看,会发现上门牙的背面大多是两边高中间低,像一把小铲子。这种特征在体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牙”。

板牙是什么(板牙是门牙还是后槽牙)插图

统计显示,近90%的中国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铲形门牙。在日本、韩国等东亚邻国,铲形门牙的比例也相当高。在欧洲和非洲各民族人群中极为罕见。例如,只有大约2%的欧洲人有铲形门牙。

从外观上看,这对长在牙齿背面的“铲子”完全看不出来。然而,由于其在东亚人中独特的高频率,以及牙齿可以在遗骸中长期保存的事实,铲形门牙成为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法医对东亚人的主要识别特征。

顺带一提,人的口腔上下两排有8颗门牙,其余6颗牙齿通常有一些或深或浅的“铲齿”。而上颌中切牙是最直观、最突出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是最明显的,所以作为民族识别标准。

美国亲戚,南洋亲戚?

中国曾经网上流行一个笑话,说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其实是远渡重洋的商朝遗民,甚至有“印第安人=隐帝人”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极不靠谱(之所以称之为“印第安人”,是因为哥伦布把美洲误认为印度,犯了自己的错误),但印度人的肤色和外貌确实和中国人有些相似,铲形门牙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他们真的和中国人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印第安人的祖先大约在2万-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才从东北亚进入美洲大陆——当时气候寒冷,冰川扩大,海平面下降,使得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变成了大陆桥。东北亚的狩猎民族追逐着兽群,通过大陆桥来到这片陌生的大陆。

按照古人类学的尺度,印度人和东亚人的祖先很久都没有分开过。这种情况下,两家长相相似,门牙相同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与东亚人关系密切的另一大族群南岛语族,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太平洋,却很少有铲形门牙。看来大板牙隐藏的血缘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几百万年的“东亚标准”铲形门牙不仅被用来划分族群,还卷入了一场巨大的纷争:我们从哪里来?

在古人类学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派思想。一派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智人)是数万年前从东非迁徙过来的,称为“非洲起源论”;另一派认为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是由早期的本土人类原地进化而来,称为“多起源论”。

主流的“非洲起源说”是基于基因分析,而“多起源说”也有东亚的化石支持:中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中,从著名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等直立人,到年代末的丁村人、马坝人等早期智人,再到山顶洞人等现代人,几乎都有铲形门牙。在东亚以外的其他地方,古人类的铲形门牙非常罕见。门牙“铲”不铲对吃饭没什么影响。因此,一些“多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东亚古人普遍生长的铲形门牙不太可能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而更可能是从祖先一脉相承下来的。。。我们的东亚祖先真的不同吗?

铲形门牙,只是“花钱买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学家开始把研究DNA作为一个新的突破方向,这就是分子人类学。很快,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铲形门牙的关键sweat基因,该基因负责调节皮肤、毛发和汗腺的发育。

与其他现代人群相比,大多数东亚人和印度人的EDAR基因都有一个突变:EDARV370A。铲形门牙的特点是它的杰作。

但比起改变门牙的形状,它的用途越来越多:突变的EDARV370A可以让人长得更粗,卷毛更少,汗腺和皮肤脂肪更多。乳房本质上也是一个特殊的汗腺。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女性,乳房组织更致密、更发达,可以产出具有特殊营养的乳汁,同时乳房脂肪减少,外观更小。

直发、易出汗、胸小,都符合现代东亚人(以中国为代表)的一般身体特征。为什么这种突变基因在东亚如此普遍?研究员的任务,这是对东亚环境的适应:东亚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冷夏热力温差巨大。汗腺密集,出汗多,有助于度过凉爽的夏天;更多的皮脂可以在冬天寒冷干燥的风中保护皮肤;特殊的乳腺可以为婴儿提供含有更多脂肪酸和维生素D的乳汁。从这个角度来看,铲形门牙只是与基因有关的“加成”。而前面那些特征就是选择这个突变基因的原因。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牙齿。

知道了造成铲形门牙的基因突变,分子人类学计算出了这种突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大约是3万年前,出现在现今中国的中部地区。但是,几十万年前,你怎么解释北京人等直立人的铲形门牙?我们的30,000岁的突变基因太年轻,不能从这些老前辈那里继承。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分子人类学证据表明,人类进化很可能是一种“杂交持续进化”模式:我们现代人的主要祖先确实来自非洲,也有少数其他古人类基因。

但铲形门牙及其背后的基因与此无关,而是自然选择的力量——每一个定居东亚的人类群体,都是在经历了严峻的生存考验后,被筛选出这片土地的基因特征。看似不起眼的铲形门牙,蕴含着我们祖先的生存之道。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并立即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445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