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主要的会展场馆是哪几个(上海最主要的四大展馆)

“刷展”是上海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带给越来越多的人内心的富足。上海拥有全国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展览场馆,经常举办国内最高水平的展览,如同“春光灿烂”。如果你最近

“刷展”是上海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带给越来越多的人内心的富足。

上海拥有全国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展览场馆,经常举办国内最高水平的展览,如同“春光灿烂”。如果你最近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你会充满喜悦。

如果把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空室比作构成城市文化肌理的毛细血管,那么展览就像胶原蛋白,密密麻麻地支撑着一座城市的全部精神状态。而中国自古以来“礼乐结合”的美育传统,在今天中西文化交融、创新的尝试中发展为全民,为城市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我们不妨沉浸在这些杰作中,与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艺术家交流,然后慢慢从他们身上抽离出来思考这个城市和文化。

上海最主要的会展场馆是哪几个(上海最主要的四大展馆)插图“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览正在展出。图片来自东艺美术馆

原创展览“以物论历史”

在上海博物馆的河南夏商周文明展中,完整展示了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桂和青铜编钟。现代人用编钟演奏的音乐《梅花三巷》回荡在展厅里,神秘而浑厚的乐声仿佛从远古断了空。在龙美术馆的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中,有张大千的南唐画家董源的名作真迹,也有齐白石的名作,可惜花草无声。雄伟的绿色景观和微观世界的花鸟虫草很难区分。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画经典作品。

还有西方的。东艺美术馆共展出50幅大师级艺术家的自画像。拉斐尔的自画像优雅安静,长发齐肩,眼神不知为何透露着忧郁,在展厅微弱的灯光下仿佛获得了重生。不远处的久石美术馆,我们在乔治·莫兰迪画展上了解到,时尚界流行的雾霾蓝、丁香花、象牙白,都是莫兰迪在颜料中加入灰尘后画出来的。在展厅里欣赏他各个时期的杰作,就像陪伴他走过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

工作人员将春秋末期的绿松石镶嵌兽放在“中国之家”展览的展台上。

“哪怕我只是一个一知半解的普通观众,去博特展‘寨子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也足以让我兴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玲的话有些谦虚。

这个展览让她想起了大学时的一次学习经历。她上大学的时候,是国家大型多学科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专家到校讲述为什么《竹书年谱》中记载的“伊王元年”是郑元年——“伊王元年”可能是指日出时的日全食,天象可以说明伊王元年是哪一年。

“我深深地记得,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在鼓掌。但我没想到,从报纸的短版到定稿,用了20年。今年8月,《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正式版发布,几乎同时举行了‘寨子中国’的特别开馆仪式,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精心设计。”这让马玲感触颇深。“真的是时候让我们走出‘疑古’,用多元融合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中华文明的根了。”

这也是今年大型精品展览“House China”的初衷之一。此次展出的314件文物汇集了河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藏的众多重要藏品,涉及89处考古遗址。更让人期待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是上海博物馆与国内考古大省合作举办的“为什么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展览的序幕。上海世博会正以原创策划的方式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博物馆为载体“以物议史”、“以史增信”。

商朝晚期,玉佩以人的形式坐着。

马多次看过收藏的青铜器,如大孟顶、大克顶等。她对青铜器中的酒器和食器特别感兴趣:“古人对待‘吃喝’真是一丝不苟!”他们的酒有以下几个特点:窖、窖、窖、子、尊、子、易、钱、胡、爵——有温酒、灌酒、调酒、分酒、饮酒者,各司其职。属于食具的有鼎、鏊、鏊、鏊、鏊、盾和斗。有蒸锅、煮锅、火锅、大小不同的碗,盛肉、肉酱和谷物的碗应该分开。

她还在展厅里的一幅周代丁琪媛制度的原始示意图前驻足良久:田字的九鼎最初装有不同的食物(鼎用来装肉,篮子用来装粟、黍、米、谷),九鼎分别装有牛、羊、猪、鱼、腊肉、肠胃、皮(切肉)、鲜鱼、鲜蜡,而

观众可以从展览中找到更多关于“排名系统”的答案。“定鼎制度”形成于西周中后期。鼎的数量与使用者的身份相对应,鼎的形状和大小相似,依次递减。目前考古发现,从西周到春秋初期,中原贵族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没有9件。如金、侯墓中最多有七件青铜器,三门峡曹保果墓中也有七件。但随着东周王室的衰落,诸侯争霸导致的礼乐崩溃,等级首领制度也被破坏。

春秋中期出土的九鼎篮。

“中国之家”展览有两套鼎,一套是春秋中期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桂,一套是战国早期林州出土的五鼎。郑国祭祀遗址共出土青铜礼器坑18个,青铜器348件。这些器物可能是用来祭祀国家的——“舍”代表土地,“吉”代表谷物,社会祭祀也是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展出的九鼎形状和大小相似,是一组丁丁。用户是郑;出土五件鼎的林州曾一度是赵国的都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都有发现。展出的这组鼎件是五件,形状和纹饰相同,大小相同。墓主人可能是赵的清博士贵族阶层。

马玲还发现,特展展出的青铜器并不追求精致之美和体积之巨,而是非常重视考古意义。如展厅内的“开门三件套”中,夏末的“格鼎”古朴大方,是我国考古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商代晚期的“福丁浩”是同类十二圆鼎中的一个,可能是武丁专门为妻子制作的;战国晚期的“镶金银球、花纹飘带、流鼎”金银混搭,华丽婉约,代表了青铜工艺的巅峰。三鼎的排列,本身就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部小历史。“夏商周的都城都在河南,所以河南很能代表我们国家的青铜文化……”也许马玲想把这些加入到她的教学内容中。

代表职场女性,尊重她们就好。新华社图片

不为人知的“大师展”

与追溯中华文明之根的文物展相比,当代艺术展可能会呈现另一番风景。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同样忙于画展的青年艺术评论家林林觉得,从近期上海各大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来看,展览类型多样,视野开阔,都在传递“立足上海,放眼世界”的理念,这是策展实力的综合体现。

“在西方艺术史上,最被普通观众所熟悉,最适合审美引入的,是15-16世纪的‘三大文艺复兴’时代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象派时代。”林觉得,从上海近两年的房展来看,这两个板块的"大师特展"已经遍地开花,蔚然成风。

这种趋势最早应该是由2014年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私人机构推出的“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展”带动的。当时,这个特展也是莫奈在mainland China的第一个个展,是mainland China第一个由私人组织引进的大师特展,展览地点在一个商场的地下室。这个在关注和争议中成长起来的民间机构,随后坚持陆续推出同级别的展览,坚持与专业艺术机构和基金会合作。迄今为止,位于外滩的东艺美术馆和久事美术馆等。更多的机构借鉴这些经验,尝试引进更多西方大师的展览。

2014年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开展的“印象派大师莫奈展”。新华社图片

最近让琳琳惊喜的展览多集中在当代艺术领域,她说,“当代艺术的多元维度和自由韧劲,以及发展对策的能力,既是挑战,也是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先锋实践。”这是她第三次看“万物之声”展览,这是西海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合作的第二个常设展览,将持续一年半。作为中外文化对话与交流新模式的先行者,西海岸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呈现现当代艺术史的“永久展览”。与蓬皮杜中心共同策划五年内三场展览,以“时间”与“万物”三部曲空全面系统地梳理20世纪以来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

在这次展览中,观众可以在蓬皮杜中心大饱眼福,欣赏到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到当代观念艺术的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格、马塞尔·杜尚等人。第一个“时间的形式”曾经展出了杜尚创造的第一件“现成”艺术品——自行车车轮。现在,在中篇小说《万物之声》中可以看到杜尚的另一种“现成”艺术——帽架,这有助于观众从日常消费品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关于艺术价值和艺术态度的问题。

为什么会反复看展览?林认为,"万物之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机会去探索现当代艺术的核心问题"艺术到底是什么",追溯展览的脉络,人们可以了解全球化时代的当代艺术、各种流行观念以及其他复杂的理论。

“万物之声”展览中的巴勃罗·毕加索作品《古代头像静物》。

“艺术料理”色香味俱全。

各种展览分布在各类博物馆、美术馆,无论是国有展览馆、民间展览馆、综合展览馆还是专题展览馆,都有能力呈现出一种非常高水准的“艺术佳肴”,堪称“色香味俱全”。展出方式可谓“法无定法”。

最近,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只有一个主要展品”。位于苏州河畔的苏宁美术馆一直专注于中国古代艺术展览,但最近它举办了一场西方肖像的特别展览。整个展览集中展示了一幅从巴黎佳士得购买的名画《斯特拉斯堡之美》,这是法国画家拉吉勒1500多幅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那个时期欧洲美术史上的交通密码就藏在这幅画像后面。”方博物馆90后研究员郑秉金对西方艺术研究颇有心得。一年多来,她一直在研究这幅画和它的作者。她说,《斯特拉斯堡的美》是18世纪初画的。当肖像大多是王子和贵族时,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女孩,这表明普通人通过商业和其他活动实现了生活水平的飞跃。拉吉勒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精湛的技法、丰富的色彩、生动夸张的细节,还在于他横跨17、18世纪的生活。他的作品自然地将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联系在一起,在法国绘画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法国画家拉吉勒的《斯特拉斯堡之美》。

这幅画背后的历史背景也值得探究。画中的城市斯特拉斯堡远没有画中描绘的那么美。它位于法国和德国的边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小时候的课文《最后一课》里说,普法战争期间,斯特拉斯堡所在的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这一历史背景恰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纷争和动荡。可想而知,生活在战争中的斯特拉斯堡人民,是多么热爱来之不易的和平。想到这一层,画中美女恬静的笑容更加动人。

郑秉金表示,苏宁美术馆尝试西方油画艺术展的另一层深意是,希望营造一种中西文化融合、彼此对话的氛围。在上海“一江一河”主题中,将巧妙利用水资源,将莱茵河上的艺术作品带到苏州河,丰富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作品在“乔治·莫兰迪展”展出。图片来自关伟久事美术馆

“乔治·莫兰迪展”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不凡的“莫兰迪色彩”,其实就是展后文创空的一角。如果单纯把文创当成“展会的外围”或者“一种商品”,那就真的错了。

“我们为莫兰迪推出了100多种衍生品。从创意发起到制作,历时四个多月。可以说是快,也可以说是每天都不容易。”展会主办方、久事集团旗下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发团队有5名核心人员,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该项目以作品原画、莫兰迪流行色、画作静物三个方面为重点,选取了手握物品、绘画素材、3D冰箱贴、异形书签等大多数人都能使用的类别进行设计。

以两款热销产品为例——独一无二的多层文件夹,以莫兰迪原画为核心元素,完全自主设计7层收纳功能,无任何参考模具版本,历经20多轮反复切割,1个多月配色验证。其间被彻底掀翻,防止拼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最终在开业前最后一天交付;还有一款与“maries”联名的24色莫兰迪粉彩。原画所涉及的材料配合马里专业的画材制作水平,使得这款产品“一出来就是巅峰”。

很多设计行业的人都会去莫兰迪展学习文化创意设计。项目负责人坦言,未来将继续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水平,同时加大创意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设计之都”为使命,不断“刷”出新的展览水平。

在莫兰迪展览上推出了100多种文化创作。图片来自九石汶川。

会话

艺术是弥漫在城市中的美空。

记者:与世界其他城市相比,您认为上海的艺术场馆数量和硬件达到了什么水平?

朱刚(上海美术馆协会会长):近年来,上海美术馆业务发展迅速,2021年底达到96家,居全国城市之首。大大小小的美术馆遍布上海,覆盖16个区。徐汇、外滩、虹桥等地区的美术馆集群已经形成,一江美术馆集群雏形初现,5个新城美术馆数量稳步增加。程世发美术馆、西海岸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等。都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其硬件水平可以说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记者:上海全年有近千个展览。这种丰富的背后可以解读出什么样的城市文化?

朱刚:追根溯源,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聚集地;上海是中国油画的摇篮,新版画运动的发源地,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源地。中国具有商业艺术双重属性的水彩画、漫画、连环画、广告画,从上海起源到全国…

改革开放使上海重新与世界接轨,尤其是当代艺术开始流行。近年来,以“上海双年展”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展览在上海遍地开花,每年的展览数量几乎占到上海所有展览的30%以上。上海一批当代艺术场馆、艺术家和策展人,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努力发出上海的声音,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走在上海,艺术无处不在。除了专业的场地,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遇到艺术,甚至在家门口,在路边,在商场或者在交通枢纽。艺术是弥漫在城市空空气中的美,它触摸着我们的脸庞,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浦东美术馆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地标。

记者:很多国外机构愿意和上海的艺术场馆合作举办展览。上海有什么特点吸引他们?

朱刚: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览数量是中国最多的,这是综合因素决定的。和上海的艺术氛围、场馆硬件设施、观众素质有关。国际联展是一个互相学习,借鉴经验的机会。

另一方面,上海通过这次国际合作,在美育方面获得了许多重要启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定位是集收藏、研究、展览、公众教育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非营利组织,教育是其最重要的功能。18世纪后期,巴黎卢浮宫由私人收藏室改造成公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尝试与学校结合开展物理教学。之后,美术馆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重心也从“收藏”转变为“教育”,美术馆教育成为美术馆的“灵魂”。

记者:我们是不是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来大力推进全民美育,为城市“打基础”?

朱刚:确实如此。中国自古就有美育“礼乐结合”的传统。美育是培养人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传授技能、经验、思想的过程中,人的意识增强,情感饱满,意志坚定,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肯定是全国性的。

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网络的重要枢纽之一。上海的展览场馆位于当代世界文化脉络的最前沿,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引进和展出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创造性地发展美育的内容和形式,在社会美育课堂中实现普及美育和终身美育。

上海的美育也应该是开放的。今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不再局限于在架子上展示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品。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形式都被“请了进来”。这种“惊艳”的跨界融合,不仅扩大了美术馆的“朋友圈”,也输出了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展览场馆应该更加频繁地“走出去”,走进校园和社区,传播艺术气息。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实现馆藏资源的美育转化,也是“走出去”寻求突破的一种方式。

奥罗拉博物馆。

记者:数字化也是未来艺术展乃至美育的大趋势吧?上海的艺术场馆具体有哪些规划?

朱刚: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数字化让美术馆成为一所开放的美育大学。上海正在探索数字美术馆的建设,一些数字双人房空就是数字美术馆的雏形。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区块链,再到元宇宙,我们试图打破时间空的限制,让“互联网加艺术”随时随地直达人心。

许多美术馆已经将他们的收藏和文件数字化了。比如中国艺术宫,不仅完成了约1.5万件藏品的高精度平面扫描,还整合了全市近百家美术馆的线上资源;刘海粟美术馆对所有藏品和文献进行了学术整理、高清收藏和数据管理,为数字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览、公众教育、文化交流和创意开发奠定了基础。在越来越多美术馆的数字平台上,人们可以浏览藏品,品味作品的图像、技法和魅力。未来的数字美术馆将把整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刘一个展。

主编:龚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来源:作者: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914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