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讲唐诗(莫砺锋讲唐诗课好词好句)

权威文献信息,深度经典阅读。

那天晚上村里没电,定量的煤油早就用完了。莫砺锋感受着深秋的江风寒意,仰望星空,品味着周围的黑暗。“忽然,黑暗中传来一个温柔苍老的声音,‘太平千户,天下贫民皆笑,风雨犹如山!’”

“唐诗班”里的炉夜话

——《唐诗课》《莫砺锋讲唐诗课》新书沙龙举办

文|陈泽宇

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古典文史专家程先生的诗集《唐诗课》,选录了程先生的11篇有代表性的唐诗论文。在这些文章中,程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典诗词的艺术创作规律,如一与多、小与大、曲与直、形与神。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是程先生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生。他继承并拓展了程门的学术道路和治学精神。2019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莫砺锋唐诗讲座》,汇集了莫砺锋的40篇文章,以专题的形式解读了初唐至晚唐诗歌的诸多方面,以此展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代代相传。

8月16日晚,莫砺锋来到第一页书店北京店,讲述了程先生作为文人的行为和他与文学相遇的难忘记忆,并与热爱唐诗的朋友们“围炉夜话”。

一个

“从那一刻起,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杜甫”

1966年,莫砺锋高中毕业,高考志愿填报“三本清华”——第一志愿: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第二志愿: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第三志愿:清华大学自动化控制系。莫砺锋期待着在高考中成为第一名,实现他将来成为工程师的梦想。“但我还没走上高考考场,中央就通知取消高考,文革就开始了。”

《唐诗班》由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

和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莫砺锋选择了农村插队。知青的生活很压抑。他每天拿着镰刀锄头干活,感觉生活极其单调。“说实话,我后来听到一首歌叫小芳,我的制作组也有小芳,但是小芳不喜欢我,我就很郁闷。”

在消沉的十年里,理科生莫砺锋开始慢慢阅读一些文学书籍。在中学,莫砺锋喜欢数学和物理。”数学竞赛得了最高分,但作文竞赛输给了孙山.”好在语文老师的劝说,让他对唐诗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李白和杜甫,我很喜欢。”然而,下乡插队后,李和杜在心中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毕竟,一直在云里雾里的李白,远没有莫砺锋此时的处境,而“绊驴断帽”的杜甫,却像一个同样可怜的知音,慢慢走进了他的心里。

莫砺锋,南京大学资深教授

真的是因为一场大风和杜甫结缘。1973年深秋,莫砺锋正在田里用镰刀割水稻,突然一阵狂风从天而降,刮走了莫砺锋屋顶上所有的茅草。杜甫在《草堂被秋风吹破》中写道,“八月秋,大风呼啸,三重茅草上我家”。莫砺锋暗暗感叹:我现在没有茅草,比杜甫还不如。那天晚上村里没电,定量的煤油早就用完了。莫砺锋感受着深秋的江风寒意,仰望星空,品味着周围的黑暗。“忽然,黑暗中传来一个温柔苍老的声音,‘太平千户,天下贫民皆笑,风雨犹如山!’“也许是幻听,也许是迷迷糊糊的喃喃自语,但莫砺锋更愿意相信,这就是杜甫那种关怀全世界的伟大情怀渗透空而来到他身边的时候。“从那一刻开始,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杜甫”。

2

相遇就是缘分:一起看草,一起写论文。

1977年,恢复高考,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仅一年后,他提前考研,成为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系硕士。当时他还不知道程是谁,只是因为古代文学招收唐宋研究生,他在乡下业余时间“背了几千首唐诗空。入学后,发现自己与程先生的经历惊人地相似:两人都想学理工科,最终都错学了古代文学;两人都是因为时局,才下乡锻炼,最后收获了不少农业知识。有一次,莫砺锋陪程先生在南京玄武湖边散步,程先生指着一片草地说:“这够五头牛吃一天了。”莫砺锋暗暗点头,心想这位老师也是经验丰富。

程,著名的古代文学史家

成先生是第一位晚年参加论坛的研究生。对于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本科语文教育的他,程老师制定了严格的培养计划。从先秦典籍到唐宋大集,程老师列出了几十种必读书目,并要求在研究每一种必读书目后,写出一篇能达到出版水平的论文。从没有书读的农村到NTU学校,莫砺锋非常努力,一路刻苦学习,接受了完整的学术训练。从1978年进入硕士班到1984年博士班毕业,6年的学习期间,他几乎没有去过南京的景点。

莫砺锋说,程先生在教育学生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我不敢说老一辈的学者钟诚先生是最好的,但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程先生可能是那一代学者中最花功夫的,他真的是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好老师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莫砺锋说,程先生写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有开阔的视野和犀利的眼光,最重要的是对学术界有指导意义。“因为程老师写论文不是单纯为了找结论,而是试图用一种相对新的方式来研究老课题。”唐诗班“一醒八醉”张《春江花月夜》:被理解与被误解等。是基于仔细阅读,并提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解释。

程(左)和(右)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程老师还通过合作写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程老师曾经说过,他和弟子写论文的时候,只把论文的结论先说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怎么写,写完了再指导修改。和程先生都写过不少关于杜甫诗歌的论文。唐诗班收录的《他们不是站在同一高度——杜甫登慈恩寺塔诗札记》一文是他们的合作文章。

避免把西方理论当作花哨的把戏。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用西方理论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时,莫砺锋与读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在西方理论最盛行的80年代,有人提出了“新三论”,即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工程技术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有学者表示支持,也有学者表示怀疑。1986年,当方法论最火的时候,莫砺锋被邀请去哈佛大学访问一年。“当时,成先生很高兴,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如何用这三种理论来研究文学。他让我今年什么都不做,好好了解一下美国学者是怎么用‘新三论’的。”

在美国的第一个月,莫砺锋就结识了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博士生、未来的文学理论家张龙溪,以及西方著名的中国诗歌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与比较文学系兼职教授宇文索安。有一次三个人坐同一辆车去开会,莫砺锋觉得提问的机会来了。当他兴高采烈地问“如何用新三论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时,没想到宇文索安问他,“什么是新三论?”原来,在美国文坛,没有人用所谓的“新三论”进行文学研究。“第二天开完会回家,我给程老师写了一封信,说你交给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因为美国没有人用新三论研究文学。”莫砺锋说。

莫砺锋的《莫砺锋唐诗讲座》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6月出版。

莫砺锋说,西方学者擅长理论框架,西方理论在某些方面确实对中国文学研究有启发。西方学者经常深入思考中国人不在乎学什么的问题,也经常从中国学术界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闻一多先生在研究《诗经》和《楚辞》时,应用了西方人类学、文化学和神话学的新理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莫砺锋认为,是否所有的西方理论都适合解释中国的文本还是一个问号。“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化长期以来是从陌生中发展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发展阶段没有交叉,也没有相互影响。所以,西方学者基于西方文学现象得出的一些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的现实。”

莫砺锋为读者签名。

莫砺锋说,中国的一些年轻学者热衷于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的文本,因为他们有一种错误的心态,认为他们的学术成就可以超越他们的前辈。其实这是学术浮躁的一种表现。“有些年轻人认为老前辈功力深厚,甚至能把十三经背得滚瓜烂熟。他们认为自己在文学上超越不了前人,于是认新论为灵丹妙药,希望新论能‘夺胎为骨,点石成金’。”在莫砺锋看来,生搬硬套的理论就像《水浒传》中的九龙史,上面纹了九条龙,但舞棒不能倒在水里,而实际上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锦放倒的。“有些论文贴着国外的标签,却没有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术作秀。要避免这种浮躁的学风。”

附:

程学诗傻(节选)

从具体作品中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即古代文论当然也包括学习诗论的方法。我一直认为,所谓古代文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文论,二是古代文论。今天很多人关注的是古代理论家的研究成果,而古代人关注的是具体的文学作品。当然,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在今天,古代理论家从过去和当代作家的作品中抽象出理论来丰富理论宝库、指导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创作的传统方法似乎已经被忽视了。所以,虽然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理论原理和艺术方法极其丰富,但除了古代理论家已经发现的材料之外,我们并没有期望挖掘出新的矿藏。这使得我们对古代文论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对它们的重新认识,即从理论到理论。我们无法在古人已有的理论之外,从古代作品中有新的发现,也无法让今天的文学创作从古代文学理论和方法中获得更多的借鉴和营养。所以我们认为,文学理论必须与作品相结合。学习古代文论,要注意研究具体作品,从中抽象出理论。

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古典诗词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与多的对立、对比、对立,不仅被古典诗人认定为哲学范畴,而且被他们认定和采用为审美范围和艺术手段;“一对多”形式在作品中的出现,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自然界和社会中已经存在的这种现象,打破已经形成的平衡、对称、有序之美,在平衡与不平衡、对称与不对称、有序与不规则之间实现更巧妙、更新的组合,从而更好地反映生活,等等。这些带有规律性和方法论的结论从何而来?它们直接来源于我们对古典诗词的描写和结构,并有大量的例子被许多人所衬托,脱颖而出,从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他的宫廷里有其他的女士,三千个罕见的美丽,但他对三千个的宠爱都集中在一个身体里。”陈师道的《妾的悲惨》有一句话:“正屋十二层,值三千。”通过对人物数量的比较,清楚地揭示了人物命运的差异。苏舜钦的《怀中晚园推头》写了一幅春景:“春荫里野草绿,时有花木。”王安石的漏句也写道:“浓绿的叶子有点红,没有多少动人的春色。”这是通过宁静与明亮、红与绿之间的光与色的对比,来表现动人的春色。再如崔护的《提提城南村》,人们耳熟能详:“去年此门,桃花相映。人只到今日,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从不同的年月来描写同一个地方,通过时间空的对比,写出世界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其次,也可以从古典诗词的结构来看一对多关系的用例。比如李白的《访越古》,最后一句是:“越王勾践破吴贵,兵尽袍归。宫女像满春厅,但今天只有鹧鸪飞。”前三句连贯,最后一句一扫空,结构独特。苏轼的《玉吕俊选》说:“你可以吃无肉,但你不能没有竹子。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瘦的人可以胖,俗的人治不好。其他人嘲笑这句话,像傻瓜一样高。如果还啃这个,天下有扬州鹤!”前八句的押韵和后两句的押韵充分利用了节奏的对比和变化,成功地表达了诗人“笑、骂、骂都是文章”的创作特点,以及他写这首诗时的高昂情绪。总之,正是通过对大量具体作品的考察,我们总结出了上述运用一对多关系进行文学创作的规律。

我们强调古代文论的研究要从具体作品出发,并与具体作品相结合,这也是根据古代文论和批评的实际提出的。理论嵌入具体作品的评价,形式短小精悍,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这个传统仍然是珍贵的,不应该被忽视。离开了作品的出发点,就失去了理论研究的土壤,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研究理论批评,更谈不上理解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批评与批评之间的先后或相对状况。所以我在研究古代文论的时候,更注重结合具体的作品,对古代诗论家的一些有见地但往往是模糊的判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文论进行挖掘和印证,从而获得公正易懂的解释,丰富我们的文论宝库。

莫砺锋细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全诗36句。比如从韵的角度来说,每四句构成一节,都是同韵,分为9节。每一节就像一首独立的七言绝句,然后连接成一个整体。但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五段,它们的句子分别是8、8、4、8、8。第一段从题目开始,总是写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如春江涨潮和淀的美景,一枝花在江边。在第二段中,诗人凝视着河边的月亮。第三段总是写这样一个场景,想着一个女人和一个游子之间的相思。在第四段,我写了一个我妻子对游子的思念。第五段讲的是游子的乡愁。所有的诗都是从景物到情感,从客观景物到人的异化,但从来没有离开过题中的五行。正如明代王世茂、钟惺、谭等人所指出的,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等人物展开,演绎得十分严密。如果你读得更仔细,你会发现全诗的核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月亮”。清代人屈对这首诗作过统计:“春有四字,江有十二字,花只有二字,月有十五字,夜只有二字。”事实上,甚至有些没有“月”字的诗句也是形容月亮的。比如“空河中霜飞不起来,汀上白沙看不见。”“玉帘里卷不起来,铁砧上刷回来。”这幅对联简直就是用“禁言”的方法吟诵月亮的杰作,即句子中虽然没有月亮,但每一个字都写在月亮上,是典型的“把云镶在月亮上”。《春江花月夜》对月光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比如写流水上月亮的光辉是“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闪一可以说,总的来说,《春江花月夜》是围绕着“月”字展开的,是唐诗中最早的咏月名句,是一首咏月诗。试着用下面的五段话来解释全诗。

春江是连海平,海上满是明月。江边哪里没有月亮?河水绕芳甸流,月色照花林。空河中霜飞不知不觉,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一段是全诗的开头,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春天多雨,河水上涨很快。向东流的河流与向西流的海潮相遇,相互激荡,无边无际。“平”字简洁明了地描述了河水和海水连在一起的奇特景象。表面上看,平淡无奇,但实际上,一句话却有着决定性的力量。伴随着汹涌的潮水,一轮明月也从东方的冉冉升起。地球上的潮汐是由月球引力引起的自然现象。诗人可能不明白这个科学原理,但他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谁说诗歌和科学没有共同之处?更值得注意的是“海上明月随潮而起”的写法,让潮汐和明月充满了活力,仿佛是两个生命体,整句也是动态的。从第三句开始,诗人的目光随着渐西的月亮溯流而上,发现千里河水沐浴着月光。江面上波光粼粼,江边是开满春花的芳甸。在月光的笼罩下,一层细密的白雪覆盖着繁花似锦的树林,这是只有在春天的月夜才能看到的奇特景象。“空霜降不飞”这句话其实有一语双关的意思:月色洁白晶莹,给人带来一股寒意。在《妙诗人》中,他没有说月色如霜,而只是说“空如霜”,从而向读者传达了诗人在月色中久久伫立的感觉,使之如身临其境般浑浑噩噩。句末“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意思是整个河堤沉浸在月光中,与之融为一体。这八首诗写的是从河边到花树,一切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最后只看到月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随着诗人的目光逐渐凝聚,最后集中到月光本身,仿佛画龙点睛。

图片|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凤凰文学出版社提供

编辑|王亚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529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